首页 百科知识 勅延慶院放生池碑銘并序

勅延慶院放生池碑銘并序

时间:2023-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聖宋奄有萬國,真宗嗣致太平。天禧紀元之初,詔淮南[9]、江浙、荊湖之地,有放生池者,俾繕完而增新之。惟四明之奧區,乃揚州之舊域。公私率協,終始罔愆。縱之於波,快哉共歎。至有斷罟折竿,悔過而易業者矣。自古致治之君,皆以好生為本。旋承官乏,待罪中司。穎、颍,据《宋史》校改。[2] 庖犧氏,(唐)司馬貞補撰并注《補史記三皇本紀》:“太皥,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 …養犧牲以庖厨,故曰庖犧。”

樞密直學士中大夫尚書禮部侍郎知{穎}[潁]州軍州兼管內勸農使護軍彭城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七百戶食實封二百戶賜紫金魚袋劉筠撰[1]

粵若庖犧氏之王天下也[2],始作罔罟,以佃以漁[3]。取之有時,用之有節,蓋所以順殺伐,而育人民也。是故四靈為畜[4],禽魚亡獝淰之悲;萬物由庚[5],草樹遂抽零之性[6]。及乎大道既隱,淳風不還;人欲無厭,天物斯暴。蚳蝝盡取[7],潛蟄咸傷[8]。聖人所嗟,君子用憫。歷代而下,申禁非一。所貴乎卒天下以仁,而登夫壽域者也。

聖宋奄有萬國,真宗嗣致太平。既縱雉以升中,復育縠而報本。然猶儲精垂思,修墜起廢。天禧紀元之初,詔淮南[9]、江浙、荊湖之地,有放生池者,俾繕完而增新之。

惟四明之奧區,乃揚州之舊域。水居者眾,鱗族甚繁。蚩蚩之氓,惟利是視;蠢蠢之類,曾不聊生。濫彼洿池[10],陳諸數罟[11]。鯤鮞亦及[12], 鱓難逃[13]。幸增無藝之貪,孰救可{欺}[歎]之失[14]。有法智大師知禮者,道風孤峻[15],行業純愨[16]。傳天台止觀之宗[17][18],修普賢懺滌之法[19]。申旦不寐[20],三歲是期。每念:是身可惡如賊,志當捨離[21],樂在寂滅[22]。固以比行廁之極厭[23],垂將效焚軀之真供[24]。而大善知識懇勸住世,官曹府檄督責保全。實徇眾之攸依,思利他之為廣。矧遘聖神之運[25],宜恢方便之慈。式警群迷,聿形悲濟。顧此浄剎,旁有積流。窅若神淵[26],達于巨浸。極願力以爰度,獲俞命之亟下[27]。公私率協,終始罔愆。矗然巨防,環茲注注。繇是普化廛里之俗,博市鱗介之品。脫豫且之網[28],朝有千計;返西江之使,春盈萬數。又每歲以佛生之旦,眾大和會。浮泛彩鷁[29],演暢竺墳[30]。寤流水之勝緣,識銜珠之善報[31]。莫不競持詭類,咸造碕潯。縱之於波,快哉共歎。頳尾者戲荷而逝[32],呴沫者依莆而游[33]。固以樂甚濠梁[34],望逾斗水[35]。敝笱以之咸屏,枯肆謂之一空。至有斷罟折竿,悔過而易業者矣。

洪惟我朝在宥而治,以聖繼聖,垂六十年。率上仁而綏群品,用柔道而懷獷俗[69]。尊老氏之三寶,為大雄之外護。大師所以顧逢盛旦,集此妙果。介其秘祉,仰佑慈宸。表洪施之無疆,實含靈之允賴。謂是於益,宜有鋪昭。予病夫也,曩在禁林,尋墮職業。旋承官乏,待罪中司。自時辱書,猥託敘事而不知。中乾已甚,軋思無堪。避讓有初,阻修罔愬[70]。今遂偃藩之適,方存喉息之微。而又廣印大師智環疊寓訊函[71],督茲銘述。強攀逸駕,僅成累句。繹顏公之妙作[72],嗤鄙自彰;諷周沼之靈篇[73],揄揚曷既。辭不迨意,取媿群英。其銘曰:

天地之大,仁聖是則。巍巍居尊,生生為德。順考古道,祇受民時。兆人允殖,萬物由儀。《易》有《中孚》,《書》稱“咸若”。恩信所加,飛潛自樂。末俗浸巧,暴殄滋多。麟鳳去棷,鯨鯢駭波。惟天聰明,聿求元聖;邦家大同,幅員底靖。皇哉有宋,疊雉重明。澤均敦葦,惠及跂行[74]。乃眷南服[75],鮮食為盛;繕治舊防,昭蘇物命。爰有開士,化茲一方;就其寶剎,疏厥金塘。壁立大堤,練澄百丈。灩灩風光,昭昭景象。日募檀施[76],歲舉懺儀。魚鳥聱取[77],刷蕩瀾漪。憯怛忠利[78],國教胥洎;怵惕隱惻,人端斯至。自古及今,惟善可欽;慚非吉頌,聊代《虞箴》[79]

天聖三年歲次乙丑七月十五日(1025年8月10日)霅溪僧仁岳書

朝奉大夫尚書刑部郎中充集賢修撰知明州軍州兼市舶管內勸農事柱國賜紫金魚袋曾會立

[1] 劉筠,《東都事略》卷四十七略曰:“劉筠,字子儀,大名人。舉進士爲館陶尉,入爲秘閣校理。筠爲大名府觀察判官,與修《冊府元龟》。召試中書,遷左司諫,知制誥史館修撰,出知鄧州,徙陳州,入爲翰林學士。初筠草《丁謂李廸罷相制》,既而謂復留,命筠草制。筠不奉詔。謂再相時,寖擅權。筠請補外,遂以右諫議大夫知廬州。仁宗即位,復召爲翰林學士,拜御史中丞。已而數以疾辭,進樞密直學士,知潁州。召入復爲翰林學士承旨,同修國史,兼龍圖閣學士。出知廬州。卒年六十一。筠自景德以來居文翰之選,與楊億齊名,當時號爲楊劉云。”穎、颍,据《宋史》校改。

[2] 庖犧氏,(唐)司馬貞補撰并注《補史記・三皇本紀》:“太皥,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 …養犧牲以庖厨,故曰庖犧。”

[3] 罔罟,渔猎网具。《莊子注》卷一《逍遥游》:“子獨不見狸狌乎… …中於機辟,死於罔罟。”罔,王堅點校本改作網。不必。蓋罔,網之本字也。罔,《說文》卷七下:“庖羲氏所結繩,以田以漁也。”

[4] 四靈,《禮記注疏》卷二十二:“何謂四靈?麟、鳯、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鳯以為畜,故鳥不獝。麟以為畜,故獸不狘。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注)‘淰之言閃也。獝、狘飛走之貌也。失,猶去也。’”

[5] 獝淰、獝,禽烏飛翔。淰,水動,意為魚游動。由庚,《詩注疏》卷十七《小雅・由庚序》:“《由庚》,萬物得由其道也。”

[6] 抽零,删取部分。《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永不許抽零司哨之船。若主將仍抽取司哨寸板,以致司哨寡弱悞事,只重罪主將。”

[7] 蚳蝝,《國語》卷四《魯語》上:“蟲舍蚳蝝。(注):‘蚳,螘子也。可以為醢。蝝,復陶也。可食,舍不取也。’”

[8] 潛蟄,潜伏。《藝文類聚》卷一(晉)湛方生《風賦》曰:“啓慘冬之潜蟄,達青春之勾萌。”

[9] 天禧詔,《宋史》卷八《真宗本紀》:“天禧元年十一月壬寅(初八,1017年11月28日)詔:‘淮浙荆湖治放生池,禁漁採。’”

[10] 洿池,水塘。

[11] 數罟,密網。《孟子注疏》卷一上《梁惠王》上:“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注):‘數罟,密網也。密細之網,所以捕小魚龞也,故禁之不得用。’”

[12] 鯤鮞,魚子、小鱼。《國語》卷四《鲁语》:“澤不伐夭,魚禁鯤鮞。(注):‘鯤,魚子也。鮞,未成魚也。’”

[13] 鰍鱓,《爾雅翼》卷二十九《鮧》:“鮎魚,言其黏滑也。一名鯷魚,此魚及鰌鱓之類,皆謂之無鱗魚。食之盖不益人。”

[14] 欺、歎異同,從文理看,應是歎字。形近易誤。

[15] 孤峻,孤岸嚴正。

[16] 純愨,純謹樸實。

[17] 止觀,《佛學常見辭匯》:“止與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天台宗是以‘止觀’為主要的修法。”

[18] 止觀,《佛學常見辭匯》:“止與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天台宗是以‘止觀’為主要的修法。”

[19] 懺滌,猶懺洗。《廣成集》卷四《張民國太夫人就宅修黃籙齋詞》:“夜府寒鄉,亦因懴滌之緣,盡獲逍遙之果。”普賢懺,中國佛教協會編《中國佛教》:“《法華懺法》所依據的《普賢懺》,劉宋的僧苞、道冏和北齊的靈偘都曾依以修行。”

[20]莫達。”申旦,自夜達旦。《楚辭章句》卷四《九章・思美人》:“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

[21] 捨離,《三藏法數》:“謂菩薩以善巧智明,於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離,是名舍離想受境界智明。”

[22] 寂滅,《佛學常見辭匯》:“沒有煩惱叫做‘寂’,沒有生死叫做‘滅’,沒有煩惱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

[23] 行廁,上廁所。(北涼)曇無讖譯《金光明經》卷第四《捨身品》第十七:“可惡如賊,猶若行廁。”《大正大藏經》第663著錄。

[24] 焚軀,指知禮在“天禧元年結十僧,修《法華懺》三年,懺滿共焚”之決定。

[25]遇也。’”遘,遇到。《尚書注疏》卷十二《金縢》:“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陆德明《釋文》):‘遘,

[26] 窅,深窅。《文选》謝玄暉《敬亭山》:“縁源殊未極,歸徑窅如迷。”

[27] 俞,答。《前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星留俞,塞隕光。照紫幄,珠熉黃。(注)師古曰:‘俞,答也。言衆星留神,答我饗薦,降其光燿,四面充塞也。’”

[28] 豫且之網,《史記》卷一百二十八《龜策列傳》:“宋元王二年,江使神龜使於河,至於泉陽,魚者豫且舉網得而囚之,置之籠中。夜半龜來,見夢于宋元王曰:‘我為江使於河,而幕網當吾路泉陽,豫且得我,我不能去。身在患中,莫可告語。王有德義,故來告訴。’元王惕然而悟,乃召博士衛平而問之… …”

[29] 彩鷁,鷁,水鳥名。古代常畫鷁於船首,故名。《古詩鏡》卷二十六(陳)張正見《上之回》:“風烏繞鳷鵲,綵鷁照昆明。”

[30] 竺墳,《佛學大辭典》:“西竺之墳典,謂佛經也。”

[31] 銜珠,《詩傳名物集覽》卷五:“《搜神記》:‘隋侯行見大蛇傷,救而治之。蛇銜珠以報。’”

[32] 頳,紅。《文選注》卷十潘安仁《西征賦》:“於是弛青鯤於網钜,觧頳鯉於黏徽。”頳尾,紅色的魚尾。

[33]江湖。”呴沫,《莊子注》卷三《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

[34] 濠,河。梁,橋。《莊子注》卷六《秋水》:“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荘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35] 斗水,《莊子注》卷九《外物》:“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曰:‘諾,我将得邑金,将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将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36] 殪殈,《禮記注疏》卷三十八:“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則樂之道歸焉。(注)鄭云:‘内敗曰,殰。’卵折不成曰:‘殈。猶裂也。’”

[38] 文見《禮記注疏》卷十二《王制》。

[39] 嗇事,農事。《史記》卷三《殷本紀》:“我君不恤我衆,舍我嗇事而割政。(注)《集解》孔安國曰:‘奪民農功,而為割剥之政。’”

[40] 爨,燒火煮飯。《左传・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41] 秉,稻禾。

[42] 童,無草木。《管子》卷十二《侈靡》:“山不童而用贍,澤不弊而養足。”

[43]逋逃。”雚蒲,蘆葦和蒲草,《北史》卷十二《隋本紀》下:“穿窬無所厝其姦宄,雚蒲不得聚其

[44] 醞,酒。《古詩鏡》卷十五袁淑《答顔延年》:“寒榮共偃曝,春醖時獻斟。”鹽酒為國家統銷物品。鬻鹽盜醞,指販私鹽、釀私酒。

[45]肥飫。”飫,宴飲。《白氏長慶集》卷二十二《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聖賢清濁醉,水陸鮮

[46] 好還,言極易得到報應。《老子道德經》卷上《儉武》第三十:“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注):‘其舉事好還,自責不怨於人也,還音旋。’”

[47] 《春秋》,中國首部編年體史書。是為書名,當用書名號,王堅點校本第22頁未用。

[48] 觸體,與衣物相接觸之體。《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四《四食章》:“《成唯識》言:‘謂欲界繫香、味、觸三。’若引苦憂非順益捨觸體非食,非資益故。”

[49] 《金光明經》,《大正大藏經》第0663著錄,(北涼)曇無讖譯。

[50] 膏膄,膏腴。膄,《說文繫傳》卷八:“腹下肥也。”與腴同。(唐)玄奘譯,辨機撰《大唐西域記》卷七《五國・弗栗恃國》:“弗栗恃國,周四千餘里。東西長,南北狹。土地膏膄,花果茂盛。氣序微寒,人性躁急。多敬外道,少信佛法。”《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此皆平原四逹膏腴之地,而使獨攻。王破楚以肥韓、魏於中國而勁齊。”腴,《史記正義》本作“膄”。王堅點校本第22頁改作“腴”,不必。《漢語大字典》簡編本、香港商務本《漢語大詞典》之“膄”,無“腴”之義,失之也。

[51] 麻苧,大麻與苧麻,泛指麻。莖皮可供紡織用。《後漢書》卷一百六《循吏列傳・衛颯傳》:“敎民種殖桑柘麻紵之屬。”

[52] 苞筍,冬筍。《東觀漢記》卷十二《馬援传》:“援好事,至荔浦,見冬筍名曰:‘苞筍。’”

[53] 薑彙,《文選注》卷五左思《吴都赋》:“草則藿蒳、豆蔻、薑彚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注)《異物志》曰:‘薑彚,大如累,氣猛近於臭。南土人擣之以為虀荾,一名亷薑,生沙石中,薑類也。其累大辛而香,削皮以黒梅并鹽汗漬之則成也。始安有之,彚類也。’”

[54] 海苔,《文選注》卷五《吴都赋》注:“生海水中,正青,狀如亂髪,乾之赤鹽藏,有汁名曰‘濡苔。’”

[55] 菇苜,張如安以爲是菰首之誤。菰首,即茭白。《毛詩稽古編》卷二十八“《小雅》‘陳饋八簋’,菰亦居其一。菰菜也,又謂之茭白,又名菰首。”

[56] 豆,盛食物之器皿,亦作祭器。

[57] 豢豹之胎,《文選注》卷三十四枚乘《七發》:“山梁之餐,豢豹之胎。(注)杜預《左氏傳》注:‘豢,養也。’”

[58] 豢豹之胎,《文選注》卷三十四枚乘《七發》:“山梁之餐,豢豹之胎。(注)杜預《左氏傳》注:‘豢,養也。’”

[59] 鬧,繁盛。《全蜀藝文志》卷十八嚴武《題巴州光福寺柟木》:“苔色青蒼山雨痕,髙枝閙葉鳥不度。”

[60] 腊毒,極毒。《國語》卷三《周語》下:“高位寔疾僨,厚味寔腊毒。(注):‘厚味,喻重禄也。腊,亟也。讀若廟昔酒焉,味厚也,其毒亟也。’”

[61] 惟辟玉食,見《尚書全解》卷二十五《洪範》注曰:“言惟君得備珍食,此蓋人主之名器,所以尊崇萬乗之勢者,亦不可以假於臣下也。玉食,則凡服食器用,乗輿服御之,不可假人者,皆在其中矣。”

[62] 《郊特牲》,《禮記》篇名。郊,祭天之名。王堅點校本第22頁未用书名號。

[63] 臭,香氣。《子夏易傳》卷七:“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64] 鏤簋,《孔子家語》卷十《曲禮子貢問》:“孔子曰:‘管仲鏤簋而朱紘。’(注):‘鏤刻而飾之,朱紘,天子冕之紘。’”

[65] 季氏,《韓詩外傳》卷十:“季氏為無道,僭天子,舞八佾,旅泰山以雍徹。孔子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66] 探牛心,《晉書》卷四十二《王渾傳子濟》:“王愷以帝舅奢豪,有牛名八百里駁,常瑩其蹄角,濟請以錢千萬與牛對射而賭之。愷亦自恃其能,令濟先射,一發破的。因據胡牀叱左右:‘速探牛心來。’湏臾而至,一割便去。”

[67] 機權,樞機大權。《三國志・魏志》卷九《夏侯尚传》:“夫天爵下通,是庶人議柄也;機權多門,是紛亂之原也。”

[68] 鈇鉞,砍刀和大斧,腰斩和砍頭的刑具。指刑罚。《荀子》卷十四《樂論篇》:“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

[69] 獷俗,獷悍的習俗。《後漢書》卷五十《祭彤傳論》:“臨守偏海,政移獷俗。”

[70] 罔愬,該驚不驚。《春秋公羊傳・宣公六年》:“靈公望見趙盾,愬而拜。(注)何休:‘愬者,驚貌。’”

[71] 智環,《佛祖統紀》卷第二十四《佛祖世系表》第十“十七祖四明法智法師”有:“廣印智環法師。”卷第十二曰:“法師智環,學于法智。楊文公勸法智止其焚軀,作書與慈云:‘令師往勸住世。’法智建放生會,請樞密劉筠撰碑記述,師疊書催之。遂得成文。”

[72] 顏公,疑指顏師古。

[73] 周沼之靈篇,《毛詩注疏》卷二十三《靈臺》:“王在靈沼,於牣魚躍。(傳):‘沼,池也。靈沼,言靈道行於沼也。’”王堅點校本改“沼”為“召”,誤。

[74] 跂行,跂通蚑,用足行走者,多指蟲豸。《前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帝臨二》:“膏潤並愛,跂行畢逮。(注)師古曰:‘凡有足而行者,稱跂行也。’”

[75] 南服,古代稱王畿以外為五服,故稱南方為南服。《文選注》卷二十謝宣遠《王撫軍庾西陽集別時為豫章太守庾被徴還東》:“祇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76]之妙。”檀施,布施。《盈川集》卷六《後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薰修咸資檀施,故得雕壇

[78] 憯怛,憂傷、悲痛。《禮記注疏》卷五十四《表記》:“中心憯怛,愛人之仁也。”

[79] 《虞箴》,古代虞人為戒田猎而作的箴諫之辭。《春秋左傳注疏》卷二十九《襄公四年》:“使百官各為箴辭,戒王過。於《虞人之箴》(注)虞人掌田獵,曰:‘芒芒禹迹,畫為九州。經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在帝夷羿。冒于原獸忘其國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獸臣司原,敢告僕夫。《虞箴》如是,可不懲乎?’”王堅點校本第23頁未用书名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