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丙申(至道二年,996)秋七月承舊,越十年經始陳修,己酉(大中祥符二年,1009)告成。石公勒石紀之,逮壬子(大中祥符五年,1012),凡十七年。咸安來學,二師同心祈佛。永命用休,昭烈山家教門。既遂攸敘,懼壽不我永,乃囑院于後賢。惟善繼者居焉,永永相授,非錫于子孫,遂作戒誓。使無反誨言,乃顧于手度弟子立誠、又玄、本慈、本常、尚閑、德才、曇慧、曇覺、本淳作戒誓。於是我等小子,咸載拜受命。
二月刻石,存乎不朽。二師稱知禮,次師稱異聞。
戒辭
吾惟有慚德,為汝等師。無忘在三,咸承攸誨。吾昔之日,受天台智者教觀于寶雲師門,非欲兼人,受以自益。無何,尚即先師輪下,已有好學萃吾左右。虛譽喪實,悵然長懷。既值鶴林,始遷舊乾符寺于西偏小院。有寢無廟,學徒爰止,盈十莫容。又觀其密邇闤闠,誠非久宜。遂圖此城東南隅,閴若林野[2],略允乃懷。既而備歷艱關[3],用圖周給。惟念傳法,曾無他心。近以蓋葺,有成廣袤。兼稱臼杵之利,自窮于通,適好傳持。老之將至,往不可補,來寧幾何?都由德薄位尊,力少任重。略喪歲月,墓塞我心。山家妙宗,終何假寄?嗚呼!吾恨生匪緣會,死乖物議[4]。大車兼運,方將待人。吾等要持此講處,及所集教文,仰給後賢,用永敷訓。俾法燈芳焰,分照無窮;法鼓妙音,遐震有截。《法華》[5]:“若田若里”;《涅槃》[6]:“若樹若石。”《梵網》勗令“建立”[7];《大集》美其“宣通”[8],吾將藉此微緣,少補傳化。
汝既吾黨,欽若我言,無匿爾懷,面受斯誨。矧夫我大師,能仁之制乃爾。攸聞三月遷居,八穢靡畜。子孫受業,非俗如何?應知四事[9],本給誰乎?苟明負經戒,師嚴道尊。將無與汝,未來墮焚。抑吾始以十方之心,受茲住處。逮乎改創,安施棟宇。元為聚學,何敢私哉?孺子其{明}[朋][10],自往無忒。今吾命汝,一無起穢以自臭焉。自吾之後,汝無復視厥居而廞己想,況朝夕處乎?吾為物主,既已仰給十方,尚非吾分,矧他人哉?但吾宗大德,備五者無擇邇遐[11]0,吾將授以居之,後後之謀咸然。一曰:舊學天台,勿事兼講。二曰:研精覃思,遠於浮偽。三曰:戒德有聞,正己待物。四曰:克遠榮譽,不屈吾道。五曰:辭辯兼美,敏於將導。何哉?兼講,則叛吾所囑;浮偽,則誤於有傳;戒德,則光其化道;遠譽,則固其至業。然後辯以暢義,導以得人。五者寧使有加,設若不及去辯矣。嗚!汝諸子中,有備斯德者。戒哉!亦無復居之矣,將挾爾眾疑反吾誨也。疇念爾材,亦使汝後將懷子孫,塞吾賢路。苟其不然,亦使後之人,猶吾之授子矣。終否在茲!終否在茲!小子思之,汝克由吾,亦克由聖。汝不畏吾言?亦不畏聖人言?聖不云乎:但惜無上道,{終}[我]不愛身命[12]。亡軀存法,合在汝躬,況餘者也。故吾慚所囑蓋微,非自大其事,吾言乃由汝言也。苟猶不畏吾言,吾有誓願:神明照之,災祥不僣[13]。
汝其戒哉。
誓辭
沙門知禮、異聞一心一意,異口同音仰白:十方常住三寶、釋迦世尊、當來彌勒、正遍知者、龍樹菩薩、南嶽禪師、天台智者、山門諸祖,各得真證。無礙道人、梵王[14]、忉利[15]、四鎮天王[16]、龍神八部[17][18],主善罰惡、守護塔寺及五嶽四瀆正直鬼神[19],惟願各以護法本誓。屈降證明。
知禮等夙承慈熏,幸值天台智者說證法門。念報曩緣,竭愚講訓。綿歷歲月,唐喪光陰[20]。載睠所傳[21],俄成斷種。今各年逾知命[22],運近死王[23]。既事與願違,空撫膺長恨。刻肌剜骨,寧補前非。今與手度弟子立誠、又玄、本慈、本常、尚閑、德才、曇慧、曇覺、本淳等,下至繫籍出家,一聚眷屬。持所住講院及所集教文,仰給將來十方傳教菩薩。所祈後後,遰相傳付,以至無窮。略展誠懷,不辜遺囑。竊以,如來垂像,久託鷲山。須達歸心,先經祇樹。梵王奉宮而請說,《浄名》臥室以興談。至於正法住持,皆囑塔廟。四依繼軌,咸顯所居。既法藉人宣,故人必依處。此處雖寄聚落,頗若山林。西映湖光,東連野色。棟宇延袤,粗可棲依。滅後造堂,惡世揚法。《日藏》稱如來游止[24],《法華》謂“是佛受用[25]。”今茲陋室,永言通經。
仰願諸佛菩薩,諸天龍神,遮護此人,勿令一念起此惡心,況至毀壞。又願:國主皇帝、諸王輔相、職權主任、州牧縣官、大勢力人,同垂衛護。令得此處,永永傳法,繩繩靡絕。若我徒黨及餘諸惡比丘,或有干執乃至毀撤此傳法處者。願準涅槃十六大國王[29],大誓護法,嚴用折伏,乃至驅令還家,亦願如彼經文。過去有王,身命護法。生不動佛國,為彼佛上首菩薩弟子。護法事重,勝報無窮。下至我眷屬知識,見聞隨喜者。但能贊助,光顯此傳法處。願此{天}[大]眾[30],在在處處,常為諸佛菩薩,諸天聖眾所見愛念[31],晝夜護持。如彼惡人,所得罪報。我得福樂,復過於彼。彼罪有漏,會有盡時。我福無為,同虛空性。莊嚴法界,一切有情。同會菩提及涅槃道。
祖師戒誓,志願彌深。碑石燼亡,辭存舊本。比丘法振紏率府郭弟子葉枝榮等買石[32],命匠刻鐫。用示見聞,共霑利益。
時紹興五年歲次乙卯十月吉日(初一,1135年11月7日)。傳天台教觀住持法孫澄照大師覺先重立[33]
[1] “使帖延慶寺”,據本卷目錄补。考寶慶《四明志》卷十一《郡志・教院》四:“延慶寺,子城南三里。周廣順三年建,曰報恩院。大中祥符三年改院名延慶。”則改院名延慶是在祥符三年。據《年譜》有“紹興十四年改院為寺”之語,則祥符五年二月作《戒誓辭》刻石,雖有延慶之名,不當有寺之稱。
[2] 閴,空。《文選注》卷五左思《吳都賦》:“嶰澗閴,岡岵童;罾罘滿,效獲衆。注:閴,空也。《易》曰:‘閴其無人。’”
[3] 艱關,崎嶇展轉,歷盡艱險。《法苑珠林》卷二十一《敬佛篇》第六之二《觀佛部》:“騫等負第二像,行數萬里。備歴艱闗,難以具聞。”
[4] 物議,眾人議論。《晉書》卷四十七《傅玄傳》:“然而惟此偏心,乏弘雅之度。驟聞競爽,為物議所譏。”
[5] 文見(唐)湛然述《法華文句記》卷第一上《釋序品初》。
[6]句記》。文轉引自(隋)智顗說《妙法蓮華經玄義》,灌頂述《法華私記緣起》,(唐)湛然述《法華文
[7] (後秦)龜茲國鳩摩羅什譯《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卷下:“若佛子,常應教化一切眾生。建立僧房、山林、園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禪處所。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
[8]著錄。《大集》,《佛說大集法門經》之略稱。有(宋)施護譯本,文見卷下,《大正大藏經》第12
[9] 四事,《佛學大辭典》:“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也。或房舍,衣服,飲食,湯藥也。《法華經・安樂行品》曰:‘衣服臥具飲食醫藥。’”
[10] 明、朋,據延慶寺刻本校改。《尚書》有“孺子其朋”之語。
[11]0 邇遐,近遠。《徐孝穆集箋注》卷三《為陳武帝作相時與北齊廣陵城主書》:“師旅已存盟信,庶其小國永申藩禮。天心無爽,邇遐一同。投筆慷慨,不復多白。”
[12] 文見(後秦)龜茲國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第四《勸持品》第十三:“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
[13] 僣,差。《前漢書》卷二十七中之上《五行志》第七中之上:“曰:狂恒雨若,僭恒陽若。”應劭曰:“僭,差僭。”
[14] 梵王,《佛學大辭典》:“大梵天王之異稱,又總稱色界之諸天。《法華經・方便品》曰:‘諸梵王及諸天帝釋。’《毗奈耶雜事》二十曰:‘梵王捧傘,天帝持拂。’”
[15] 忉利,忉利天,《佛學大辭典》:“作怛唎耶怛唎奢天、多罗夜登陵舍天。译言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在須弥山之顶,阎浮提之上,八万由旬之处。”
[16] 四鎮,《佛學大辭典》:“四天王,鎮護四天下,謂之四鎮。《金光明經》三曰:‘護世四鎮。’”
[17] 龍神八部,也作天龍八部。《佛學大辭典》:“天龍為八部眾中之二眾,八部之中以此為上首,故標舉曰天龍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迦也。《法華經・提婆品》曰:‘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被龍女成佛。’”
[18] 龍神八部,也作天龍八部。《佛學大辭典》:“天龍為八部眾中之二眾,八部之中以此為上首,故標舉曰天龍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迦也。《法華經・提婆品》曰:‘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被龍女成佛。’”
[19] 五嶽,《周禮注疏》卷十八《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鄭玄注曰:“五嶽,東曰岱宗,南曰衡山,西曰華山,北曰恒山,中曰嵩髙山。”四瀆,長江、黃河、淮河、濟水之合稱。《爾雅・釋水》:“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
[20] 唐,空、虛。(唐)慧琳《一切經音義》第五百一十八卷:“唐捐,《字書》云:‘唐,虛。’《玉篇》云:‘唐,徒也。’”
[21] 睠,回視、返顧。
[22] 知命,五十。《論語注疏》卷七《為政》:“年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代稱五十歲。
[23] 死王,《佛學大辭典》:“焰摩法王也。司人之死命,故曰死王。《智度論》十七曰:‘汝若生疑心,死王獄吏縛,如師子搏虎。’”
[24] 《日藏》,《大乘方等日藏經》之略稱。(唐)道宣撰,(宋)元照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二上之三:“《日藏》,具云《大乘方等日藏經》。佛對日藏菩薩說諸破戒受苦等事。”智旭編次《閱藏知津總目》卷第一《二方等部・方等顯說部》著錄,有十卷。
[25] 文見《妙法蓮華經》卷五《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26] 《法華》,王堅點校本屬下,作“《法華》罵佛尚輕”。
[28] 阿鼻地獄,《佛學大辭典》:“阿鼻為地下之牢獄,故曰地獄。在此地下之最底,餘大地獄重疊其上。見《俱舍論・世間品》。止持音義曰:‘阿鼻,此云無間。’《觀佛三昧經》云:阿言無,鼻言救。《成論明五無間》:一、趣果無間,捨身生報故。二、受苦無間,中無樂故。三、時無間,定一劫故。四、命無間,中不絕故。五、形無間,如阿鼻縱廣八萬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滿故。此五無間,乃造五逆業者報之。”
[29] 十六大國,古印度十六國。(姚秦)鳩摩羅什譯,(隋)智顗疏《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卷下:“大王吾今三寶付囑汝等一切諸王:憍薩羅國、毗舍離國、舍衛國、摩竭提國、波羅奈國、迦夷羅衛國、鳩屍那國、鳩睒彌國、鳩留國、罽賓國、伽羅乾國、乾陀衛國、沙陀國、僧伽陀國、揵拏掘闍國、波提國,如是一切國受持般若波羅蜜。”
[30] 天、大,據延慶寺刻本校改。
[31] 聖眾,《佛學大辭典》:“聲聞、緣覺、菩薩,佛之聖者人眾也。”
[32] 法振、枝榮,待考。
[33] 澄昭,《佛祖統紀》卷第十五《諸師列傳》第六之五《明智立法師法嗣》:“法師覺先,四明之慈溪陳氏,號澄照。七歲受經,一讀成誦。初稟教於明智,復請益於慈辯、清辯。靖康初,主奉化之寶林。會奉旱,邑請講《金光明》。終卷而雨三日,因勉邑人建光明幢。誦經萬部,為邑境之護。遷主延慶,大弘宗教。久之復歸寶林,築室曰妙蓮。紹興十六年正月十四日,說法安坐而逝。”延慶寺刻本附《延慶寺歷代住持》:“第七代覺先法師澄照尊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