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宋故明州延慶寺法智大師行業碑

宋故明州延慶寺法智大師行業碑

时间:2023-07-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法智大師名知禮,字約言,金姓,世為明人。後住承天,遂徙延慶。德望寖隆,道法大熾,所至為學徒淵藪。翰林學士楊公億,駙馬都尉李遵勗嘗薦師服號者,其心尤所愛重。知有自焚意,致書勸止,弗從。又致書天竺慈雲式師,俾自杭至明,面沮其義,亦不聽。享年六十有九,為僧五十有四期。其亡經月,發龕以視,顏膚如生,爪髮俱長。四十餘年,脅未始至席。大師諱知禮,字約言,俗姓金氏,代四明人也。由是勤大精進,具大智慧。

推誠保德功臣資政殿大學士守太子少保致仕上柱國南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五百戶食實封六百戶賜紫金魚袋趙抃撰

法智大師名知禮,字約言,金姓,世為明人。梵相奇偉,性恬而器閎。初,其父母禱佛求息,夜夢神僧攜一童遺之曰:“此佛子羅睺羅也。”既生,以名焉。毀齒出家[1],十五落髮受具戒,二十從本郡寶雲義通法師[2],傳天台教觀。始三日,首座僧謂曰:“法界自有次第,若當奉持。”師曰:“何謂法界?”僧曰:“大總法相,圓融無礙者是也。”師曰:“既圓融無礙矣,何得有次第耶?”是僧無語。幾一月,自講《心經》。人皆屬聽而驚傳之,謂:教法有賴矣!居三年,常代通師講。入文銷義,益闡其所學。後住承天,遂徙延慶。德望寖隆,道法大熾,所至為學徒淵藪。日本國師嘗遣徒持《二十問》,詢求法要。師答之,咸臻其妙。天台之教莫盛此時。真宗皇帝知名,遺中貴人至其居,命修懺法,厚有賜予。偶歲大旱,師與遵式、異聞二法師,同修《金光明懺》。用以禱雨,三日雨未降。於是徹席伏地[3],自誓於天,曰:“茲會佛事,儻未降雨,當各然一手以供佛[4]。”佛事未竟,雨已大浹。嘗與錢唐奉先{清源}[源清][5],梵天慶昭,孤山智圓數人[6],為書設問。往復辨析,雖數而不屈。又遣門人神照大師本如與之講論其說,卒能取勝。嘗製《指要》、《妙宗》二鈔,《大悲懺儀》、《別行疏記》暨《光明》二記之類[7],後悉流傳。嘗偕十僧修“妙懺”三年[8]。且約以懺罷,共焚其軀。庶以激怠惰而起精進。翰林學士楊公億,駙馬都尉李遵勗嘗薦師服號者,其心尤所愛重。知有自焚意,致書勸止,弗從。又致書天竺慈雲式師,俾自杭至明,面沮其義,亦不聽。{群}[郡]守直史館李公夷{庾}[庚]密戒鄰社[9],常察之,毋容遁以焚。師願既莫遂,復集十僧,修《大悲懺》三年,又以《光明懺》中七日為順寂期。方五日,結跏趺坐而逝。實天聖六年正月五[日](1028年2月3日)也。享年六十有九,為僧五十有四期。其亡經月,發龕以視,顏膚如生,爪髮俱長。既就荼毘[10],舌根不壞,舍利至不可勝數。凡三主法會,唯事講懺。四十餘年,脅未始至席。當時之人,從而化者以千計。授其教而唱道於時者,三十餘席。如則全、覺琮、本如、崇矩、尚賢、仁岳、慧才、梵臻之徒,皆為時之聞人。今江浙之間,講席盛者,靡不傳師之教。其於開人之功,亦已博矣。

大雄覺世垂微言,磅礡日月周乾坤。智者才辯窮化元,時為演說開迷昏。八萬總結河沙塵,俱入天台止觀門。法智遠出揚清芬,游戲三昧真軼群。志堅氣直貌且溫,少而敏悟老益勤。遺旨從衡深討論,消文釋義雖繽紛。辭淳理妙簡不煩,或懺或講忘晡昕。邇遐學徒日駿奔,成等正覺消波旬。俾諸佛祖道彌尊,如流已清濬其源。如葉已茂培其根,行高名重上國{間}[聞][13]。天子遣使來中閽,賢豪勳戚固所忻。命服錫號迴天恩,知身變滅如浮雲。誓勇棄舍甘趨焚,素願莫適仍修熏。眾生嗜好隨貪瞋,三塗轉徙如膏輪。有能頓悟報施因,罪福苦樂岐以分。說本無說誰其人,師心了了所夙敦。言能破妄寧非真,身雖云亡今常存。江{淅}[浙]蕃蕃其子孫[14],詔億萬世觀斯文。

明州延慶寺傳天台教觀故法智大師塔銘并序

溫州軍事判官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前監昌國東監胡昉撰

天欲久其道,世必生其人。若帝德去,微姬公[15]、孔子,則無以垂百世常行之典[16]。佛道衰,非思師[17]、智者,則無以洞五時所說之文。孔子後為儒席宗匠者,曷嘗無人;智者沒作法門師表者,故必生德。

大師天稟圓照,神賦精力。故其遍發大經,增進三昧。古師所未諭,今學所未詳者,師必炳然而記釋之;往哲所難履,來裔所難繼者,師必確然而進趣之。猶萬仞獨起,人可仰其峻,而不可躋其高也;百谷皆下,眾可目其廣,而不可量其深也。故傳大師之筆者,凡四十餘軸;升大師之堂者,踰一千餘人。其間睹奧特深,領徒繼盛者,若當州開元寺則全,越州圓智寺覺琮,台州東掖山本如,衢州浮石院崇矩,見嗣住大師之院尚賢等。又二十二人皆卓爾具體,超然悟心。堅摧眾峰,利及群彙。所謂上中下性普潤,由乎一雲;數百千輝散照,元於一矩。則大師之道,盛乎世,利于眾。昭昭然不可窮而絕也,又可得而知焉。事備全師所著《實錄》,此得而略。賢公教主,將以大師之道勒銘于塔,而損書{紫}[索]言見紀[28]。嗚呼!大師之出世也,豈無謂乎?得不以祇園之法[29],屬于澆季[30],而師扶樹之乎;台山之教,當于流布,而師光大之乎?門外有車,諸子不復乘,而師使乘之乎;衣中有珠,醉人不復悟,而師使悟之乎?化化城於險道乎,浮浮囊於大海乎?報諸佛之恩乎,為如來之使乎?不然何精心向道,亡身為眾也?若是之甚哉,昔梁補闕謂[31]:天台等覺歟,妙覺歟?不可得而知。裴相國謂[32]:圭峰“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則今之談大師者,又焉得不以梁裴之言[33],而作於稱歎乎?昉故不敏,敢拒來誨。焚香稽首,謹作銘曰:

道行于世,久之其天;教敷于聖,翊知其賢。皇矣真覺,始垂化緣[34]。開顯一性,周流大千。異人間出,宗風迭宣。洪惟智者,妙達金僊。真乘顯暢,法炬光筵。鄞江嗣矣,四海昭然。紫宸加異,外域申虔。三觀獨照,萬行彌堅。玉性本潔,珠形自圓。安步覺地,亡軀講筵。法不我悟,善期眾遷。汝曹尚怠,吾軀可捐。冀人警悟,奉誨周旋。朝賢眷眷,道友拳拳。咸懷戀慕,不許焚然。其利日廣,其心益專。化無不至,教無不詮。報靈藉世,慧日沈淵。師之道機,靡得而言;師之化跡,可得而鐫。銘之于塔,芳香永傳。

[1]書計。”毀齒,兒童乳齒脫落,更生新齒。《白虎通・辟雍》卷二:“八歲毀齒,始有識知,入學,學

[2] 義通,原為夾注小字。據延慶寺刻本、《佛祖統紀》引本校改。

[3] 徹,撤除、撤去。《毛詩注疏》卷二十《楚茨》:“諸宰君婦,廢徹不遲。”箋云:“徹,諸宰徹去諸饌。”王堅點校本第152頁校改作“撤”,不必。

[4] 然,燃之本字。《孟子・公孫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5] 清源誤,應是源清,是天台宗十四祖國清高論尊者大法師之旁出四世法嗣。

[6] 智圓,參見代序文。

[7] 《大悲懺儀》、《別行疏記》暨《光明》二記,《佛祖統紀》卷第二十五《山家教典志》第十一知禮有“《大悲懺儀》一卷;《觀音别行疏記》二卷;《光明玄續遺記》三卷;《光明文句記》六卷。”後兩种,約稱為《光明》二記。

[8] “妙懺”,高麗諦觀錄《天台四教儀注彚補輔宏記》卷九之上:“《止觀》云:‘事懺,懺苦道、業道,理懺,懺煩惱道。理事不出三種懺法。理謂無生妙懺,事謂取相作法。”

[9] 庾、庚,據延慶寺刻本校改。參見李夷庚注。

[10] 荼毗,也作茶毗、阇毗、阇维。《一切經音義》卷第二十四《大般涅槃經音義》卷上:“古云耶旬,此云焚烧也。”

[11] ,據延慶寺刻本、《佛祖統紀》卷四十九引本校改。

[12]0 頓、頃,據延慶寺刻本、《佛祖統紀》卷四十九引本校改。王堅點校本校第153頁改作“顧”,不予采信。

[13] 間、聞,據延慶寺刻本、《佛祖統紀》引本校改。

[14] 淅、浙,據延慶寺刻本校改。

[15] 姬公,指周公,姬旦。《史記》卷四《周本紀》:“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周,“别姓姬氏”,故又稱之為姬公。

[16] 語本(梁)僧祐撰《弘明集》卷第二(晉)宗炳《明佛論》:“宗炳今黃帝虞舜姬公孔父,世之所仰而信者也。”

[17] 思師,指天台宗三祖南岳慧思。詳代序、注。

[18] 枝嗣,旁支的子嗣。《晉書》卷一百二十二《呂隆載記》:“使呂胤告光廟曰:‘陛下往運神略,開建西夏。德被蒼生,威振遐裔。枝嗣不臧,迭相簒弑。’”

[19] 護珠,(唐)道宣撰《廣弘明集》卷第二十二《法義篇》第四之五(陳)真觀《因緣無性論》:“羅睺則護珠莫犯,善星則破器難收。”

[20] 瀉瓶,釋家語。傳法無遺漏,從此瓶之水瀉入彼瓶之中。《藝文類聚》卷七十八(梁)陶宏景《許長史舊館壇碑》:“勝殿宻響,瀉瓶揚芬。”灌頂撰《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慧瑫因聽法而發定道勢因領語,而觀開浄辯強記,有瀉瓶之德。”觀晝,(宋)俞琰撰《周易集說》卷二十八:“觀晝夜之運日月,星辰之上下,可見天文幽明之所以然也。”

[21] 登龍,登龍門。(唐)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二:“聞已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等。如魚登龍門,若得登者即化為龍。如入華嚴之機也。”

[22] 伏鹿,《周易・屯》:“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周易經傳集解》卷二曰:“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震坎重而坤艮具動乎險中,所以為屯也。坎艮成而隱,伏鹿之象也。”

[23] 推挹,挹通“揖”,推重尊崇。《藝文類聚》卷三十一:“梁簡文帝《贈張纉》詩曰:‘儀表咸推挹,墻仞難窺踐。既富垂帷學,復折波濤辯。’”

[24] 忻厭,《莊子翼》卷二《應帝王》:“天根遊于殷陽至蓼水之上,適遭無名人而問焉曰:‘請問為天下?’無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問之不豫也。予方将與造物者為人厭,則又乗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埌之野,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為?’又復問無名人曰:‘汝遊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吕注:“無名人則體道者也,體道者無所欣厭。此云:‘忻厭與人同也。’”

[25] 《蓬山集》,楊億撰。《宋史》卷二百八《藝文志》:“楊億《蓬山集》五十四卷。”

[26] 瞻蔔,參見瞻蔔華注。瞻,王堅點校本第155頁,改作“薝”,不必。

[27] 干、千,據王堅點校本第155頁改。

[28] 紫、索,據延慶寺刻本校改。

[29] 祇園,《佛學大辭典》:“又作祇洹、只桓。祇園為祇樹園,祇陀園,祇樹給孤獨園之略。洹桓二字,經論互用。或云梵語,或云漢語。桓者林也。釋要曰:‘只桓者,梵語也。若作方言釋者,應法師曰:桓即林也,即祇陀太子林也。’”

[30]澆季。”澆,澆薄。薄,不厚道,指風氣浮薄。《宋書》卷六《孝武帝本紀》:“世弊教淺,嵗月

[31] 梁補闕,即梁肅。《佛教人物传》:“梁敬之,名肅,安定(今甘肅定西)人,‘資質異人,睿敏好學,能文章’(《中国佛學人名辭典・梁肅》),唐建中年間中文辭科,官至翰林學士,守右補闕(負責對皇帝進行規諫,并舉薦人員),故世人也稱‘梁學士’。”

[32] 語見(宋)贊寧撰《宋高僧傳》卷第六《唐圭峯草堂寺宗密傳》。

[33] 梁裴,指唐梁補闕、裴相國裴休。

[34]誤刪。此後,王堅點校本第156頁,脫“開顯一性”至“妙達金僊”六句一行二十四字,疑是排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