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台州螺溪浄光法師傳此傳見《大宋僧傳》今附此刊行③

台州螺溪浄光法師傳此傳見《大宋僧傳》今附此刊行③

时间:2023-07-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旋入開元蘭若投師,授《法華經》,期月而徹。後時忠懿王以教相咨問德韶國師,師指授尊者,因是奏王。追諡九祖名銜,皆師之力焉。忽古殿佛像墮,腹中獲《發願文》。“願捨報為男子,童真出家,常布衲傳法利生。”觀者皆意寂之前身也。外國十僧,其義通實高者也。是時,台之民、官曾預傳戒者。共迎師真相於開元寺,盡祭供。或是《妙法蓮華經玄義》也。(唐)宗密有《注華嚴法界觀門》、《注華嚴法界觀科文》。

[1] 此傳是羲寂之傳,當編入附錄一《螺溪振祖集・浄光大師行業碑》文之後。

[2] 南山宗,《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宗派。因着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實際創始人為唐代道宣。因依據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稱四分律宗。復因道宣住終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稱。”

[3] 河南一遍照,《佛教人物傳》:“釋神照,姓淳於。汴州中牟人。年十二,投尉氏明智律師而出家焉。于時載揚律藏,學徒雲集。宇內初定餱粒未充,照巡村邑負糧周給。年經六祀勞而無倦,供眾之暇。夜講《法華》、《勝鬘經》。又往鄴下休法師聽《攝大乘論》,一遍無遺,講散辭還。休送出寺。學門怪異,休顧曰:斯是河南一遍照也。後生領袖,爾其知之。又往許州空法師所聽《雜心論》,才始八卷,為師疾而返,後因遂講之。初後通冠。時人語曰:河南一遍照,英聲不徒召。貞觀中遘疾逾久,而戒行無玷。卒于安業本寺,春秋五十有九。”

[4] 《浄名疏》,《浄名經》,即《維摩詰經》之中譯名。智者有《浄名經疏》。參見《浄名經》注。

[5] 《金光》,《金光明經》之略稱。《流水》,《金光明經》卷四有《流水長者子品》第十六是也。

[6] 靈石寺,《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一《寺觀・臨海縣》:“靈石寺,《名勝志》:‘在縣西五十里東,隆安二年建。’《赤城志》:‘舊傳有僧誦《仁王經》,而甘露降,遂名“露山”。後以海寇孫恩屯兵其處,忽有飛石擊之退,改名“靈石”,有隋智顗繙經臺,唐李義山著書堂。’”

[7] 衛紹欽,《宋史》卷四百六十六《衞紹欽傳》:“衞紹欽,開封人。父漢超,内侍髙品。紹欽始以中黄門給事晉邸,太宗即位,補入内髙品,甚被親倚。太平興國中,江東有僧詣闕,請脩天台夀昌寺,且言:‘寺成,願焚身以報。’太宗允其請,命紹欽徃督營繕,既訖役。遽積薪於廷,請僧如願。僧言:‘欲見至尊,面謝。’紹欽曰:‘昨朝辭日,親奉德音,不煩致謝。’僧惴怖偃蹇顧道俗,望有救之者。紹欽即促令躋薪上,火既盛,僧欲投下。紹欽遣左右以叉抑按而焚之。”《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三《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十:“勅內侍張承貴往天台山重建壽昌寺,從沙門自珣請也。”則“自焚”為自珣也。

[8] 天台壽昌寺,據《赤城志》卷二十八《天台・教院》記載有多處,一原名“文封寺,在縣北五十里。陳太建七年僧智顗建,隨開皇五年賜號靈墟道場,漢乾祐中改智者院,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夀昌寺,治平三年改今額”,一“(闕)在縣西九十里蘆峯舊名寳慈唐乾化(闕)(闕)瑫建,盖天台十大刹之一也”,一“(闕)祥符元年改今額(闕),(闕)在縣西北三{年}[十]五里,舊名安國”,一“(闕)元年建,盖僧德韶第二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不知孰是。

[9] 希皎,待考。

[10] 寶翔,待考。

[11] 《玄義》,當是某經《玄義》之略稱。考智顗說的《玄義》有三部,一為《妙法蓮華經玄義》,一為《觀音玄義》,一為《金光明玄義》。或是《妙法蓮華經玄義》也。

[12] 《法界觀》,《佛學大辭典》:“證入《華嚴經》所說之法界之觀法也。華嚴家之初祖杜順修之而立三重,一真空觀,二理事無礙觀,三周遍含容觀。”(唐)宗密有《注華嚴法界觀門》、《注華嚴法界觀科文》。

[13] 《禪源詮》,《禪源諸詮集》之略稱。《中國佛教》:“《禪源諸詮集都序》,二卷(一作四卷),唐宗密撰,原是宗密自撰的《禪源諸詮集》的序文,後來單行。宗密初從遂州道圓傳受荷澤的禪法,後就清涼澄觀深探《華嚴》的宗旨,從而宣導禪和《華嚴》的一致,他的《禪源諸詮集》即為宣揚此教禪一致之說而作。《禪源諸詮集》亦名《禪那理行諸詮集》,或名《禪源詮》,或名《圭峰蘭若禪藏》,全書約一百卷(《唐書・藝文志》著錄《禪源諸詮集》一百零一卷,大概是加《都序》之數,《景德傳燈錄・宗密錄》附注說‘或云一百卷’),所集諸宗的禪言將近百家,其內容有三部分:‘先錄達摩一宗,次編諸家雜述,後寫印一宗聖教。’全集在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即已逸失,只存它的《都序》一直傳到現在。”

[14] 《永嘉集》,《佛祖統紀》卷第十《天宮旁出世家》:“禪師玄覺,永嘉戴氏。出家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觀圓妙法門。號真覺大師,睿宗先天元年。安坐示滅塔於西山。賜諡無相大師,塔曰浄光,慶州刺史魏靖緝所著文為十卷,號《永嘉集》。”

[15] 《述義例》,(唐)湛然述有《止觀義例》二卷。或由此“述”略稱。

[16] 《不二門》,即(唐)湛然之《十不二門》之略稱。

[17] 召羽和商,羽、商,五音之二。五音是:宮、商、角、徴、羽。(梁)蕭統編《文選》卷四十五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徴,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18] 九旬談妙,(宋)戒環解《妙法蓮華經解》卷第六之一:“或一月一際一歲而演一句偈,由意根精了達無量義也,九旬談妙葢得諸此。西天歲分三際,謂雨際、熱際、塞際,四月即一際也。”

[19] 育王寺,寶慶《四明志》卷十三《鄞縣志》卷二:“阿育王山廣利寺,縣東三十里。晉義熙元年建,梁武帝賜阿育王額,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名廣利。”

[20] 國清,國清寺。《赤城志》卷二十八《天台・禪院》:“景德國清寺,在縣北一十里。舊名天台,隋開皇十八年為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禪于此,夢定光告曰:‘寺若成國即清。’大業中,遂改名國清。李邕《記》所謂‘應運題寺’是也。唐會昌中廢,大中五年重建,加‘大中’。國朝景德二年改今額。”

[21] 文殊臺,(宋)陳舜俞《廬山記》卷第一《敘山北》第二:“其間一峯名文殊臺。即昔藏文殊像。”這裡指庋置文殊菩薩像座。

[22] 文殊臺,(宋)陳舜俞《廬山記》卷第一《敘山北》第二:“其間一峯名文殊臺。即昔藏文殊像。”這裡指庋置文殊菩薩像座。

[23] 行馬,阻攔人馬通行的木柵,古稱梐枑。《周禮注疏》卷六《天官・掌舍》:“掌舍,掌王之會同之舍,設梐枑再重。”鄭司農注云:“梐枑,謂行馬。玄謂:‘行馬再重者,以周衛,有外内列。’”

[24] 行馬,阻攔人馬通行的木柵,古稱梐枑。《周禮注疏》卷六《天官・掌舍》:“掌舍,掌王之會同之舍,設梐枑再重。”鄭司農注云:“梐枑,謂行馬。玄謂:‘行馬再重者,以周衛,有外内列。’”

[25] ,《宋高僧傳》作“迂”。

[26] 謨、模,據王堅點校本第184頁校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