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释明本(1263~1323),元代临济宗僧。浙江钱塘人,俗姓孙,号中峰,又号幻住道人。少年出家,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参谒高峰原妙于天目山师子院,二十四岁,依从原妙剃度,次年受具足戒。原妙示寂后,隐于湖州辨山之幻住庵。尝留止吴江、庐州六安山等地。延祐五年(1318)应众请还居天目山,僧俗瞻礼,誉为江南古佛。至治三年八月示寂,世寿六十一。有《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等传世,其佛学融合诸说而主张禅净习合、教禅一致,世有“佛法中兴本中峰”之赞。
山居十首(六安山中作)[1]
【注释】
[1]中峰明本于皇庆元年(1312年),结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六安山,山居十首作于此时。
[二六三]胸中何爱复何憎,自愧人前百不能。[1]旋拾断云修破衲,高攀危磴阁枯藤。千峰环绕半间屋,万境空闲一个僧。除此现成公案外,[2]且无佛法继传灯。[3]
【注释】
[1]“自愧”句:陆游《夜意三首》:“但有一无愧,无妨百不能。”
[2]公案:禅宗祖师、大德接引学徒的问答与动作,供后人参详,作为判定迷悟准绳,如官府文书成例,故称公案。“此现成公案”即指山居事。
[3]传灯:禅宗传法,喻如灯火相传,破除迷暗。《祖庭事苑》卷八:“如来为他宣说法要,与诸法性常不相违,诸佛弟子依所说法,精勤修学证法实性,由是为它有所宣说,皆与法性能不相违,故佛所言如灯传照。”
[二六四]三尺茅薝耸翠岑,去城七十里崟嵚[1]。谁同趣入忘宾主,[2]我自往来空古今。雪涧有声泉眼活,雨崖无路藓痕深。为言海上参玄者,[3]庵主痴顽勿访寻。
【注释】
[1]崟(yín)嵚(qīn):山高貌。
[2]宾主:原指主人与客人,如周元用《李白酒楼》:“饮酣意气横今古,玉山倾倒忘宾主。”禅宗用以指主体与客体。《人天眼目》载僧人辨析“宾中宾”“宾中主”“主中宾”“主中主”等集中关系。
[3]参玄:即参禅。于颍《暑中偕文将泛湖谒牧雪师》:“参玄过白社,破浪狎清流。”
[二六五]行脚年来事转多,争如缚屋住岩阿?有禅可悟投尘网,无法堪传逐世波。[1]偷果黄猿摇绿树,衔华白鹿卧青莎。道人唤作山中境,已堕清虚物外魔。[2]
【注释】
[1]逐世波:随波逐浪,与世人一样。原为佛教所批判排斥,认为这是众生流浪生死轮回的根本。如《归元直指集》卷下:“山居卜筑隐岩阿,免得随流逐世波。”谓山居是为了不逐世波。但明本禅师从禅宗角度指出:如果认为有禅可悟,就是投尘网;其实并无佛法可传,只是随顺世间而已。参看禅门流传的所谓“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随缘适性、对机接引也是一种重要的禅修方式和人生智慧。
[2]“已堕”句:《楞严经》论“五十阴魔”谓:“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等等,谓山中的“清虚”之境亦可能着魔。这里警醒山居者切不可留恋于山居清静,更深一层,显示了禅宗一切皆不执着的精神。
[二六六]触处逢山便做家,只缘甘分老烟霞。卢都唇嘴生青醭,藞苴形骸上白华。[1]四壁光吞蓬户月,一瓶香熟地炉茶。苟非意外相知者,徒把空拳竖向他。[2]
【注释】
[1]卢都:嘴唇鼓翘貌。藞(lǎ)苴(jū):邋遢。这两句写山居者无任何修饰的自然面貌。
[2]空拳:空手作拳以诳小儿。《大宝积经》卷九十:“如以空拳诱小儿,示言有物令欢喜,开手拳空无所见,小儿于此复号啼。如是诸佛难思议,善巧调伏众生类,了知法性无所有,假名安立示世间。”
【注释】
[2]不用安排:见石屋“一镢足生涯”诗注。
[二六八]一住空山便厮当,[1]两忘喧寂与闲忙。但闻白日销金鼎,不见青苔烂石床。印破虚空千丈月,洗清天地一林霜。客来不必频饶舌,[2]此事明明绝覆藏。
【注释】
[1]厮当:厮,相互;当,合宜。“厮当”即互相适合。
[2]饶舌:多嘴多舌;唠叨。《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三十《唐丰干师》:“见寒、拾方共执爨,灶下相顾大噱。胤亟拜之,则咄曰:‘弥陀不识,礼我何为?’又曰:‘封干饶舌,封干饶舌。’遂携手竟趋出。”
[二六九]闲云终日闭柴扉,海上同参到者稀。白发不因栽后出,青山何待买方归。[1]拽帘谂老投深阱,[2]剃发曾郎堕险机。[3]要觅住庵人住处,拟心难免涉离微。[4]
【注释】
[1]前人言“买青山”之诗文甚多,如宋代陈文蔚《清明前二日同周公美黄子京郊行和子京韵》:“坐石有言盟白石,爱山随意买青山。”徐照《赠从善上人》:“不能来住城中寺,去买青山约我邻。”等等,这一句更进一步,谓青山不必买。参看贯休“支公放鹤情相似”[○二四]诗注。
[2]谂老:唐代赵州从谂禅师。《五灯会元》卷三载:“南泉山下有一庵主,人谓曰:‘近日南泉和尚出世,何不去礼见?’主曰:‘非但南泉出世,直饶千佛出世,我亦不去。’师闻,乃令赵州去勘。州去便设拜,主不顾。州从西过东,又从东过西,主亦不顾。州曰:‘草贼大败。’遂拽下帘子,便归举似师。”
[3]曾郎:唐雪峰义存禅师,俗姓曾氏,有曾郎之称。《五灯会元》卷七载:“初与岩头至澧州鳌山镇阻雪,头每日只是打睡。……师自点胸曰:‘我这里未稳在,不敢自谩。’头曰:‘我将谓你他日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播扬大教,犹作这个语话?’师曰:‘我实未稳在。’头曰:‘你若实如此,据你见处一一通来。是处与你证明,不是处与你铲却。’……师于言下大悟,便作礼起。连声叫曰:‘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4]离微:《宝藏论·离微体净品》谓:“无眼无耳谓之离,有见有闻谓之微;无我无造谓之离,有智有用谓之微;无心无意谓之离,有通有达谓之微。又离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兴大用,涅槃故寂灭无余;无余故烦恼永尽,大用故圣化无穷。”举上两则公案后,以此语作结。
[二七○]见山浑不厌居山,就树诛茅缚半间。对竹忽惊禅影瘦,倚松殊觉老心闲。束腰懒用三条篾,扣己谁参一字关。[1]幸有埋尘砖子在,待磨成镜照空颜。[2]
【注释】
[1]一字关:云门宗云门文偃禅师化导学人时,常以简洁之一字说破禅之要旨,称为云门一字关。又称一字关。如《人天眼目》卷二:“‘杀父杀母,佛前忏悔;杀佛杀祖,甚处忏悔?’师云:‘露!’”
[2]“待磨成镜”句:《景德传灯录》卷五《慧能大师》:“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邪?’师曰:‘坐禅岂得作佛邪?’”
[二七一]头陀真趣在山林,[1]世上谁人识此心。火宿篆盘烟寂寂,[2]云开窗槛月沉沉。崖悬有轴长生画,瀑响无弦太古琴。[3]不假修治常具足,未知归者谩追寻。
【注释】
[1]头陀:梵语dhûta的音译,意译为抖擞,意为通过种种苦行,消除烦恼尘垢。原始佛教有所谓“头陀十二行”,山居禅僧在某种意义上是这种头陀行的实践者。
[2]篆盘:即盘香,因制作的盘香呈篆字形,故称。
[3]萧统《陶靖节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大自然的音声即是无弦太古琴所奏出的妙音。这种观念在禅诗中常见,如元来禅师《示振宇居士》:“顿悟心源开宝藏,相逢眉动便知音。现前休问无生境,深涧流泉太古琴。”
[二七二]千岩万壑冷相看,不用安心心自安。识马乍教离欲厩,情猿难使去玄坛。[1]竹烟透屋蒲龛密,松内沉空毳衲寒。此意山居人未委,未居山者更无端。
【注释】
[1]“识马”两句:佛教将识喻为奔驰不息的野马,将情喻为跳跃不止的猿猴。玄奘《上唐太宗表》谓:“愿托虑于禅门,澄想于定心,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并参看石屋“圆颅方服作沙门”[一四六]诗注。
水居十首(东海州作)[1]
【注释】
[1]据《中峰和尚广录》卷十八:“皇庆壬子(1312年)春,结庵六安山。秋,舟往东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水居十首作于此时。
[二七三]道人孤寂任栖迟,[1]迹寄湖村白水西。四壁烟昏茅宇窄,一天霜重板桥低。惊涛拍岸明生灭,止水涵空示悟迷。万象平沉心自照,波光常与月轮齐。
【注释】
[1]栖迟:游息,漂泊。《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二七四]水边活计最天然,物外相忘事事便。门柳每招黄蝶舞,岸莎常衬白鸥眠。雨蒸荷叶香浮屋,风搅芦花雪满船。不动舌根谈实相,[1]客来何必竖空拳。
【注释】
[1]舌根:六根之一,主言语与滋味。此句谓水边天然之景物,大自然和谐的节律,即是不用语言而演说的实相真谛。
[二七五]缚个茅庵际水涯,现成景致一何奢。野塘水合鱼丛密,远浦风高雁阵斜。道在目前安用觅,法非心外不须夸。一声铁笛沧浪里,烟树依依接暮霞。
[二七六]年晚那能与世期,水云深处分相宜。茭蒲绕屋供晨爨[1],菱藕堆盘代午炊。老岸欲隳添野葑,废塘将种补新泥。[2]无心道者何多事,也要消闲十二时。
【注释】
[1]爨(cuàn):烧火做饭。
[2]隳(huī):毁坏。葑:在沼泽上以木作架,上铺泥土,作为种植水生植物的农田,名为葑田。这两句是说,道人在水岸边辛勤劳作,修补堤岸废塘。
[二七七]沤华深处寄幽栖,闻见天真分外奇。一枕香吹红菡萏,四檐光浸碧琉璃。绕围云水盈千众,烂嚼虚空遣二时。幻住丛林无闲歇,[1]苟非同道欲谁知?
【注释】
[1]丛林:指僧众聚居之大寺院,尤指禅宗寺院,又称禅林。禅宗丛林的真正开创者为马祖道一,使修禅者安住于此,其弟子百丈怀海又折衷大小乘经律,制定清规,开辟了中国佛教丛林制度。
[二七八]云漫漫又水漫漫,新缚茅龛眼界宽。尽有池塘堪着月,且无田地可输官。四时风味人谁得,万顷烟波我自观。却恐客来为境会,闭门收在一毫端。
[二七九]住个茅庵远世尘,东西南北水为邻。风休独露大圆镜,雪霁全彰净法身。波底月明天不夜,炉中烟透室常春。闲将法界图观看,[1]心眼空来有几人?
【注释】
[1]法界图:又称《华严一乘法界图》,唐代时新罗僧人义湘所作,图示华藏唯心净土世界的圆融无碍境界。这里借用法界图来比喻,谓眼前的美景即是一幅天然法界图。
[二八○]水中图画发天藏,[1]不到无心孰可当。雪谷春深沉玉髓,冰壶夜永泛银浆。洞然圆满融三际,[2]廓尔净明空八荒。缚屋且依如是住,难将消息寄诸方。
【注释】
[1]天藏:天然之府藏,这里指众生的真如本性。
[2]三际:指过去(前际)、中际(现在)、后际(未来)。
[二八一]水国庵居最寂寥,世涂何事苦相招。去村十里无行路,隔岸三家有断桥。数点鸦声迎暮雨,一行鱼影涨春潮。陈年佛法从教烂,[1]岂是头陀懒折腰。
【注释】
[1]从教烂:听凭(它)腐烂。绍昙《偈颂》:“有眼如盲,有舌如结。静倚松根,憨眠不彻。佛法从教烂似泥,不说不说。”
[二八二]极目弥漫水一方,水为国土水为乡。水中缚屋水围绕,水外寻踪水覆藏。水似禅心涵镜像,水如道眼印天光。水居一种真三昧,只许水居人厮当。[1]
【注释】
[1]厮当:参看中峰“一住空山便厮当”诗[二六八]注释。
船居十首(己酉舟中作)[1]
【注释】
[1]己酉年为元朝至大二年(1309)。
[二八三]世情何事日羁縻,[1]做个船居任所之。岂是畸孤人共弃,都缘疏拙分相宜。漏篷不碍当空挂,短棹何妨近岸移。佛法也知无用处,从教日炙与风吹。
【注释】
[1]羁(jī)縻(mí):束缚。高适《奉和鹘赋》:“嗟日月之云迈,犹羁縻而见婴。”
[二八四]水光沈碧驾船时,疑是登天不用梯。鱼影暗随篷影动,雁声遥与橹声齐。几回待月停梅北,或只和烟系柳西。万里任教湖海阔,放行收住不曾迷。[1]
【注释】
[1]此诗用湖水澄碧、水天一色的外景喻清静无碍、无染无迷的真如本性,是一种独特的心境融合境界。
[二八五]人在船中船在水,水无不在放船行。藕塘狭处抛篙直,荻岸深时打棹横。千里溪山随指顾,一川风月任逢迎。普通年外乘芦者,[1]未必曾知有此情。
【注释】
[1]“普通”句: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南天竺人,习大乘佛法。于梁朝普通年间来到中国,到达梁朝首都金陵。传说他与梁武帝有一段对话。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即位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梁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渡江前,武帝后悔,派人追赶达摩,想将他挽留在南方。达摩从江边折下一根芦苇,乘着这根芦苇到达少室山。
[二八六]大厦何知几百间,争如一条小船闲。随情系缆招明月,取性推篷看远山。四海即家容幻质,五湖为镜照衰颜。相逢顺逆皆方便,谁暇深开佛祖关。[1]
【注释】
[1]佛祖关:禅宗将修学必须通过之关门称为祖师关或佛祖关。如《无门关》第一则所说,此关为顿悟境界,其要在一“无”字;参透此关,始能绝心路、得妙悟,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这一句是说,“相逢顺逆皆方便”,连祖师关也不必去管。
[二八七]家在船中船是家,船中何物是生涯。樯栽兔角非干木,缆系龟毛不用麻。[1]水上浮沤盛万斛,室中虚白载千车。山云溪月常围绕,活计天成岂自夸。
【注释】
[1]龟毛兔角:龟本无毛,兔亦无角,但龟在水中游,身沾水藻,有人会误以为水藻为龟毛,又如误认直竖的兔耳为兔角。佛教经论常以“龟毛兔角”比喻有名无实,或现实中全然不存在的事物。这两句活用此典,显示一种摆脱了一切物质束缚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境界。
[二八八]一瓶一钵寓轻舟,溪北溪南自去留。几逐断云藏野壑,或因明月过沧洲。[1]世波汩汩难同辙,人海滔滔孰共流。[2]日暮水天同一色,且将移泊古滩头。
【注释】
[1]“或因”句:《五灯会元》卷十八载圆通守慧禅偈:“但知今日复明日,不觉前秋与后秋。平步坦然归故里,却乘好月过沧洲。咦!不是苦心人不知。”
[2]汩(gǔ):水流的样子。世人受与生俱来的贪欲的影响,追名逐利,轮回生死,如流水一般,千百年来无有间断。这两句表明与世俗决绝的态度。
[二八九]散宅浮家绝所营,闲将行色戏论评。烟蓑带雨和船重,云衲冲寒似纸轻。[1]帆饱故知风有力,柁宽方觉水无情。头陀不惯操舟术,几失娘生两眼睛。
【注释】
[1]冲寒:冒着寒冷。杜甫《小至》:“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二九○]为问船居有底凭,浑无世用一慵僧。抛纶掷钓非吾事,舞棹呈桡岂我能。转舵触翻千丈雪,放篙撑破一壶冰。从教缆在枯椿上,恣与虚空打葛藤。[1]
【注释】
[1]这一首写自己船居的用意:并非想做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渔民,“恣与虚空打葛藤”是根本目的,即打破那个无所不在的虚空。葛藤指文字、语言有如葛藤的蔓延交错,本是用来解释、说明事相,反遭其缠绕束缚。“打”则指接触、参悟的过程。《碧岩录》第一则谓:“五祖先师尝说:‘只这廓然无圣,若人透得,归家稳坐,一等是打葛藤,不妨与他打破漆桶。’”可以参考。
[二九一]懒将前后论三三,[1]端的船居胜住庵。为不定方真丈室,事无住相活伽蓝。[2]烟村水国开晨供,月浦华汀放晚参。有客扣舷来问道,头陀不用口喃喃。
【注释】
[1]论三三:禅宗有所谓“前三三后三三”的话头。其源来自唐代无著禅师与文殊菩萨问答之语。据载无著禅师往五台山礼文殊,途中遇到一老翁,无著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无著又问:“有几何?”翁曰:“前三三后三三。”(见《神僧传》卷八)这个老翁即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此语到底为何意,宗门多有讨论,成为一大公案。
[2]丈室:相传维摩居士所住的石室,长宽只有一丈,后以丈室指僧人住处,以方丈指寺院住持和尚。伽蓝:梵语的音译,其意为僧院。后世佛教伽蓝一般须具备七种建筑物(塔、佛殿、讲堂、钟楼、藏经楼、僧房、斋堂),故称七堂伽蓝。此首承上首,言船居的好处:船随浪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正体现出禅宗“不定”和“不住”的宗旨,在禅师看来,这才是真正的丈室和伽蓝。
[二九二]船无心似我无心,我与船交绝古今。沤未发时先掌舵,岸亲到处不司针。[1]主张风月蓬三叶,[2]弹压江湖橹一寻。[3]哀哀禅河游殆遍,话头从此落丛林。
【注释】
[1]沤:水上泡沫。佛教常以浮沤喻妄念,须以佛法之舵来掌控;佛教又常以到彼岸喻修道目标。坐在船中修道,正可体会其中意味,故为妙法,不必再依靠别的指南针作为指引,故曰“不司针”。而此妙法又寓含在首句“船无心似我无心”一句中,“无心”二字即是修道的真正指南,船人合一,断绝古今。全诗意境超迈,一气呵成,堪称绝唱。
[2]主张:意为“支撑”。此句谓:船上的三叶小蓬支撑起船中的无限风月。
[3]寻:长度单位,一般为八尺。“江湖”在此句中喻世间种种险恶。此句谓:八尺长的船橹弹压住江湖的险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