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释德清(1546~1623),世称憨山大师。俗姓蔡,安徽全椒人,明末四大师之一。嘉靖四十三年(1564),他谒云谷禅师于摄山栖霞寺,获读《中峰广录》,大为感动,决意学禅。万历十一年,他赴东海牢山那罗延窟结庐安居,开始以憨山为别号。万历二十八年秋,南韶长官祝公请他入曹溪,时南华寺衰落已久,他承担起中兴南华的重任,选僧受戒,设立僧学,订立清规,一年之间,百废俱兴,被世人视为“六祖再来”。天启三年(1623)十二月十月十一日圆寂于南华寺,寿七十八岁。崇祯十三年(1640),弟子等将其遗骸漆布升座,安放塔院,即今曹溪南华寺内供奉的憨山肉身像。憨山德清学通内外,诗文为当时所重。憨山德清曾多次山居修禅,留有《山居诗》多篇,传诵一时。
山居十首[1]
【注释】
[1]憨山德清这组《山居诗》原载《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十八《梦游诗集下》。
[二九三]天地存吾道,山林老更亲。闲时开碧眼,一望尽黄尘。喜得无生意,[1]消磨有漏身。[2]几多随幻影,都是去来人。
【注释】
[1]无生意:佛教谓诸法之实相无生无灭,能证悟此理即得到“无生意”。王维《登辨觉寺》:“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2]有漏身:漏为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佛教谓众生由于烦恼所产生的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
[二九四]发不如心白,形还似木枯。众缘闲处尽,一念看来孤。[1]天已容疏拙,禅应离有无。余生当落日,步步是归途。
【注释】
[1]“众缘”两句:参看憨山德清《梦游集》卷二《促小师大义归家山侍养》“余所经涉,无论污辱,即祁寒溽暑,奔走于风尘道路,冒生死之际者,不可指陈,而此心一念孤光,未尝少易”一节;《寄普陀昱光禅人》:“白花山下久跏趺,水月光中一念孤。正使十方俱坐断,海枯石烂恰如无。”
[二九五]生理元无住,[1]流光不可攀。谁将新日月,换却旧容颜。独坐唯听鸟,开门但见山。幻缘消歇尽,何必更求闲。
【注释】
[1]生理:生命运行之规律。无住:佛教指生命无固定之实体,又指心不执着于一定的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无所住着,随缘而起。
[二九六]混世多生厌,归山念自休。几曾千载计,特为一人留。浩浩成空劫,[1]涓涓积巨流。但观清静理,身世总如浮。[2]
【注释】
[1]空劫:佛教谓世界自成立至破坏之间,分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等四个阶段,称为四劫。空劫即第四阶段,此时期之世界已坏灭,唯存色界第四禅天,其他则全然虚空。又世界形成以前而万物未生之时期,亦称为空劫,此后又为成劫,如此循环不断,即世界之轮回。
[2]“但观”两句:从佛教的“清静理”——涅槃的真谛看,不管世界生住坏空、生命生老病死,其实皆是虚幻。
[二九七]身已难凭藉,支离各有因。[1]暂时连四大,终是聚微尘。[2]万籁含虚寂,诸缘露本真。从来声色里,迷误许多人。[3]
【注释】
[1]支离:分散。此处指人身的四大分散,各有原因。
[2]四大: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经典认为四者分别包含坚、湿、暖、动四种性能,人身即由此构成。如《圆觉经》谓:“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四大和合则人身成,四大分散则人身灭,故人的色身——物质之身最终归为微尘,不可执着。
[3]“从来”两句:在四大假合的身体内,有一种虚寂本真、无形无相的精神,它是我们真正的生命本体。但是世间人总是追逐声色即外在的物质性的东西,而迷失这个本真,这是造成生死轮回幻象的根本原因。
[二九八]斗大一庵居,其中任卷舒。云霞生户牖,星月挂庭除。[1]念息心愈寂,尘消境自如。南熏时入座,[2]飒飒六窗虚。[3]
【注释】
[1]除:台阶。
[2]南熏:即《南风》歌。相传为虞舜所作,歌中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等句,后用于指代古雅的音乐。王维《大同殿赐宴乐敢书即事》:“陌上尧樽倾北斗,楼前舜乐动南薰。”
[3]六窗: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为能生之意,眼为视根,耳为听根,鼻为嗅根,舌为味根,身为触根,意为念虑之根。这一句是说,古雅的音乐令人的六根皆进入清虚之境。
[二九九]饱食无余事,高眠昼不分。晦明殊未觉,钟鼓几曾闻。四面帏青嶂,和身卧白云。谁言茶力健,能遣睡魔军。[1]
【注释】
[1]睡魔:使人昏睡的魔力,比喻强烈的睡意。陆游《幽居》:“衰极睡魔殊有力,愁多酒圣欲无功。”这一句是说,茶也最终无力遣除睡魔。
[三○○]无意人间世,游神极乐天。唯余可漏子,[1]耻放拍盲禅。[2]独羡抟风翼,堪多出水莲。回观尘土客,谁不为缠眠。[3]
【注释】
[1]可漏子:指人之肉体。《洞山禅师语录》:“师问僧:‘离壳漏子,向甚么处与吾相见?’”
[2]拍盲禅:指不明大道,以盲引盲的禅法,参看宋代克勤禅师《破妄传达磨胎息论》谓“嗟见一流拍盲野孤种族,自不曾梦见祖师,却妄传达磨以胎息传人,谓之传法救迷情”云云。
[3]缠眠:缠谓缠缚、缠盖,指束缚令其烦恼迷惑的各种因素。《大智度论》卷七概括有十种缠:瞋缠、覆罪缠、睡缠、眠缠、戏缠、掉缠、无惭缠、无愧缠、悭缠、嫉缠。
[三○一]此性元无着,何为不自由。只因生管带,[1]故被世迁流。不识空花影,堪怜大海沤。[2]但开清静眼,明见一毛头。[3]
【注释】
[1]管带:禅宗术语,指计较、营求,与随缘相对。禅宗认为,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
[2]空华、海沤:参看贯休“岚嫩风轻似碧纱”[○一四]诗注。
[3]毛头:即“毛道”,凡夫的异称。这一句是说,只要从睡梦中醒来,睁开清静之眼,便可看到众生流转生死轮回的真相。
[三○二]挥麈元吾事,[1]闲心奈懒何?聊将精进力,调伏睡眠魔。寂寂吹天籁,悠悠逝水波。从来无一字,应不怪维摩。[2]
【注释】
[1]挥麈:麈(zhǔ),鹿一类动物,其尾可做拂尘。古人清谈时,常挥动麈尾以为谈助,后因称谈论为挥麈。这句是说,作为出家僧人,宣讲佛法本来是我的职责。
[2]“从来”两句:《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载有三十三种不二法门。诸菩萨对生灭、善恶等相对概念,各提出超越此类问题的绝对答案,而以之为不二法门;文殊师利则认为无言无说,无示无识者为不二法门;对此,维摩诘唯以沉默不语显示入不二法门,得到文殊菩萨的赞赏,认为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门。本诗用此典意在说明,有时不说法反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说法。
山居十首[1]
【注释】
[1]这十首山居诗原见《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十八《梦游诗集下》。
[三○三]平生踪迹任东西,投老那能择木栖。[1]纵使脊梁刚似铁,奈何胫骨软如泥。[2]闲从绝壑看云起,坐倚千峰听鸟啼。不必更拈言外句,现前声色是全提。[3]
【注释】
[1]鸟兽选择树木栖息,喻择主而事。《左传·哀公十一年》:“(孔子)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2]这两句用形象的诗句说明,尽管仍有济世报国之志,但年老体弱,已无力于此,只能归老山林。
[3]提:禅宗独特的用语,全称为“提持”,为禅僧引导学人的方法,要点在于破除学人原有见解,而示予向上的契机。相关的还有“提唱”“提纲”等用语。全提:毫无保留地提示出来。正如苏轼《赠东林总长老》诗所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大自然的一切都昭示着真正的佛法,不必向文字中去求。
[三○四]依岩结构草为庵,乍可容身止一龛。[1]但得心源归湛寂,任从世事付痴憨。三竿日上还高卧,丈室云封不放参。佛祖直教踪迹断,何须前后列三三。[2]
【注释】
[1]龛:本意为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这里指窄小的屋子。
[2]前后列三三:参看中峰“懒将前后论三三”[二九一]诗注。
[三○五]回看五浊气氤氲,[1]群闹啾啾器里蚊。[2]瞥念未兴迷悟绝,一微才立圣凡分。青山自许容藏拙,火宅谁能为救焚?[3]翘首长空双碧眼,不堪大地总浮云。
【注释】
[1]佛教谓尘世中烦恼痛苦炽盛,充满五种浑浊不净,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称为“五浊恶世”。
[2]器里蚊:谓众生如器皿中的蚊子那样,扰扰闹闹,茫无目的地生活着。语源为《楞严经》卷五:“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钱锺书先生《管锥编》第388页(中华书局本):“扬雄《法言·渊骞》篇:‘或问货殖。’曰:‘蚊!’此传(指《史记·货殖列传》)所写熙攘往来、趋死如鹜、嗜利殉财诸情状,扬雄以只字该之,以么么象之,兼要言不烦与罕譬而喻之妙。”
[3]火宅:《妙法莲华经·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所烧,我皆拔济。”后以“火宅”喻充满烦恼痛苦的世间。
[三○六]堪嗟往事梦中游,翳眼空花不可求。[1]心路信如云散月,形骸任似水浮沤。生存一息余三寸,老入千峰胜十筹。[2]从此人间踪迹断,更无忧喜上眉头。
【注释】
[1]翳眼空花:参看贯休“岚嫩风轻似碧纱”[○一四]诗注。
[2]筹:算筹。木或象牙等制成的小棍儿或小片儿,用来计数或作为领取的物品的凭证。“十筹”指多方筹算。
[三○七]藏修今已遂初心,自昔居山不厌深。空外任从千嶂列,目中岂受一尘侵。松风时说无生法,[1]流水长鸣太古琴。入室何劳重竖拂,[2]当机荐取在知音。[3]
【注释】
[1]无生法:参看憨山“天地存吾道”[二九三]诗注。
[2]竖拂:竖起拂尘,高僧参禅说法时一种典型情状。《景德传灯录·齐安禅师》:“有讲来参,师问云:‘坐主,蕰何事业?’对云:‘讲《华严经》。’师云:‘有几种法界?’对云:‘广说则重重无尽,略说有四种法界。’师竖起拂子,云:‘遮个是第几种法界?’坐主沉吟,徐思其对。”本句谓大事已毕,不必再参学。
[3]荐取:禅宗专用名词,有时亦称“荐得”,含“领会”“晓悟”等意。
[三○八]幽岩兰蕙有余芳,习习松风送暗香。暂借闻熏开性地,[1]胜倾甘露灌枯肠。心心直入莲华藏,念念常明般若光。知足便登兜率界,何劳此外觅西方。[2]
【注释】
[1]闻熏:佛教修学的一个重要步骤。中国大乘佛教认为,觉悟可分为“本觉”和“始觉”,“本觉”表如来的法身,“始觉”是由“本觉”之内薰与师教等外缘,生起厌离苦患,求趋菩提之心,顺应“本觉”而渐生觉悟的智慧。这个过程又分为“闻、思、修”三个方面,即听闻熏习,如理思维,修持实践。
[2]“知足”两句:用禅的观念解释净土,认为净土的根源是净心,只要内心清净,当下便是西方极乐世界。
[三○九]春深寒谷笋生芽,又见松梢渐发花。一钵待来充午供,众僧专等试新茶。空无神力诸天饭,[1]富有庄严五色霞。为问长安歌舞客,几曾飞梦到山家。
【注释】
[1]诸天饭:很多佛经指出,天界众生的饮食较之人间美妙许多。如《法苑珠林》卷三引《起世经》所说“色界诸天从初禅乃至遍净以喜为食,无色界已上诸天以意业为食。欲界诸天随其贵贱好恶不同,其福厚者,随其所思无不具足,饮则甘露盈杯,食则百味俱至”等等。从根本上说,食也是“空无”这一神力造出的种种虚幻境界。
[三一○]三冬拥衲坐枯禅,喜见春光最可怜。瓦鼎野蔬将献供,地炉松火渐无烟。青山覆雪重开面,白发防寒已及肩。幸作太平云卧客,焚香朝暮祝尧年。[1]
【注释】
[1]尧年:古史传说尧时天下太平,故以“尧年”比喻盛世。宋代以后禅师上堂说法,常常先焚香祝愿天下太平,百姓安乐等,皆是“祝尧年”。
[三一一]旧游恍忽是前生,每忆行藏暗着惊。此日青山当日梦,今时白社旧时盟。酬机但用无星秤,[1]娱老唯留折脚铛。若问西来端的意,曹溪一派水盈盈。[2]
【注释】
[1]无星秤:没有秤星的秤。比喻随缘不执着。《五灯会元》卷十二《秀州本觉若珠禅师》:“无星秤子,如何辨得斤两?若也辨得,须弥只重半铢。”《从容录》第六十三则:“无星秤上两头平,没底舡中一处渡。”
[2]曹溪:在广东曲江东南双峰山下,禅宗六祖惠能传法之地,后世亦将惠能所开创的南宗禅法称为“曹溪禅”。憨山德清以继承惠能的弘法事业为己任,在曹溪中兴禅宗法门,被当时和后世禅门视为“六祖再来”。
[三一二]何事当年爱离家,难忘旧着破袈裟。只因未了多生欠,不是从前一念差。[1]半世业缘同梦幻,百年妄想等空花。归来剩有青山在,岂忍将金去博沙。
【注释】
[1]只因两句:佛教将今世人生的种种境遇视为前世种种债缘关系的体现。这几句是说,自己之所以出家为僧,也是前世的因缘所致。
忆山居六首
余圜中宛居深山,因而有述。[1]
【注释】
[1]圜中:圜原意为圆圈,引申为牢狱。圜中即狱中。万历二十三年(1595),憨山德清因海印寺庙址问题,以所谓“私创寺院”罪被官府拘捕,发配雷州,这六首诗即作于此时。此“小引”点明:自己虽身系牢狱,却如同居于深山中一样,故称之为“忆山居”。
[三一三]流水不是声,明月元非色。声色不相关,此境谁会得?
[三一四]风从何处来,众响动岩穴。静听本无声,如何有起灭?[1]
【注释】
[1]以上两首诗境可以参看观世音菩萨听大海潮声修习“耳根圆通”。如《楞严经》卷六所述,观世音菩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乃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证入圆通,入三摩地”。这种修习不必阅读佛经,而是直接观察身边种种声、色的起灭来体悟万法皆空的道理,因而即使拘于牢狱中,也同样能够修习佛法。有关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参看黄念祖居士的解释:耳根圆通不是去听声音,他反闻自性,他就“入流”,入法性之流,忘了“所”。此“所”是所闻。众生一切都有“所”,“所”就指你所闻、所见、所知、所证、所恨、所爱,都是“所”。“入流”,不听声音就忘了声音这个“所”,一步一步的深入还有个“所觉”,有个“所觉”,就有“能觉”,还得除去。于是,空之,就有一个“所空”和“能空”,又是“能”“所”,对立了。还得消灭,空也得灭。灭,生灭都灭完了,寂灭就现前了,就忽然出生二种殊胜,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三一五]榾柮千年火,[1]支撑独木桥。往来人境绝,庵主澹无聊。
【注释】
[1]榾(gǔ)柮(duò):木柴块,树根疙瘩。
[三一六]白雪在檐前,飞来日如故。不是尔无心,如何常共住?
[三一七]明月挂寒空,光彻寒潭底。上下本自同,看来无彼此。
[三一八]身在千岩里,门前路不通。[1]寂寥谁是伴,唯有数株松。
【注释】
[1]以上数诗所写,既是山居所见之实境,亦皆隐含禅机。“门前路不通”即寓含消除一切依存对待,言语道断。参看《续古尊宿语要》第四集载曹源生禅师语:“禅道如风过树,有时孤危壁立,线路不通,有时合水和泥,纵横十字。”
山居十三首[1]
【注释】
[1]这十三首山居诗原载《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十九。
[三一九]片云浮太虚,倏忽遍大地。试看未生前,清净无纤翳。[1]
【注释】
[1]纤翳:微小的障蔽。多指浮云。《世说新语·言语》:“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浄,都无纤翳。”
[三二○]万境本寂然,因心有起灭。一念若不生,动静何处觅?[1]
【注释】
[1]这首诗之诗意,参看《六祖坛经·行由品》所记:“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谓风动或幡动,皆是将心、境视为主客对立的两个东西,而惠能的观点是心境一如,故当心没有生灭时,万境当下寂然不动,即是涅槃境界。
[三二一]长夜无灯烛,修途总暗冥。可怜酣睡者,大梦几时醒?[1]
【注释】
[1]将生命的轮回流转过程视为“大梦”,这是中国大乘佛教一个重要比喻。参看圆瑛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的一番阐述:“如梦者,梦中境界,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不可得。永嘉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又不待醒后方无,正当梦时,何尝实有?因众生梦想颠倒,妄执为实,梦可爱境,心生爱恋;梦可畏境,心生畏惧。即心随妄境转也。问:梦境非实,人所皆知,现前身心世界,日间所见之境,何得谓为梦境耶?答:子但知一夕之梦为梦,而不知一生之梦,为大梦。诸葛武侯曰:‘大梦谁先觉?’即指一生之梦也。更不知历劫之梦,为迷梦,自有无明不觉以来,即在梦中。生相无明未破,其梦尚未大觉,佛直破生住异灭四种梦心,方称大觉。子不知人生是梦,即在梦中未觉,故不信一切皆为梦境。”
[三二二]青山容易入,白业不难修。[1]独有降心法,[2]英雄让一筹。
【注释】
[1]白业:即善业,其相对的恶业称为“黑业”。佛教所谓“白业”通常指五戒、十善等世间善事。
[2]降心法:佛教认为,修善业并不难,因为修善业仍然属于世间法,只能求得来生福业果报,但不能超脱生死轮回。只有“降心法”才是超脱生死轮回的法门。所谓“降心”即《金刚经》所谓“降伏其心”,即令妄想不起,破迷开悟。觉悟的境界,是无恶亦无善的一真法界,而非善恶相对的世间法,故任何世间法都无法与此启人觉悟的出世间法门相比,故曰“英雄让一筹”。
[三二三]一枕黄粱梦,[1]千秋汗血功。只知常不朽,谁信转头空?[2]
【注释】
[1]沈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客店遇道士吕翁,生自叹穷困,吕翁将一枕授之曰:枕此当令子荣适如意。时主人正蒸黄粱,生梦入枕中,享尽富贵荣华。及醒,黄粱尚未熟,怪曰:“岂其梦寐耶?”翁笑曰:“人世之事亦犹是矣。”佛教因以“黄粱梦”喻世事虚幻。《百痴禅师语录·题卢生黄粱梦记》谓:“邯郸一枕,历尽荣华五十载,觉来黄粱炊尚未熟,吕翁岂徒以此窒卢生大欲耶?盖为愚如卢生者甚多,特借卢生唤醒之耳,奈何人不自知,反笑卢生。”
[2]转头空:转眼之间即空。苏轼《次韵王忠玉游虎丘绝句》:“舞衣歌扇转头空,只有青山杳霭中。”苏轼《西江月》:“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
[三二四]雪老苍松古,僧闲水石清。坐来忘百虑,眼见一身轻。
[三二五]酷暑不可人,清风来竹下。飕飕凉气生,毛骨顿潇洒。
[三二六]风静蝉声急,龙归雨气腥。乘凉高树下,闲写换鹅经。[1]
【注释】
[1]换鹅经:《晋书·王羲之传》载:“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或谓王羲之所书为《黄庭经》。本诗应指佛道经典。
[三二七]云深便野寺,僧老爱扶筇。[1]乞食归来晚,愁穿十里松。
【注释】
[1]筇(qióng),一种竹子,这里指竹杖。陈与义《再赋》:“危楼只隔一重篱,谁见扶筇独上时。”
[三二八]爽气入疏林,万山秋色好。贪看溪头云,忘却来时道。
[三二九]独坐长松下,悠然太古心。高山流水意,谁复是知音?
[三三○]日月如飞鸟,乾坤似转丸。[1]浮生忙里度,谁向静中看?
【注释】
[1]转丸:转动的圆球。于慎行《西门行》:“四时相递代,日月如转丸。”
[三三一]长明一碗灯,夜对心更寂。多少醉眠人,梦中狂未息。[1]
【注释】
[1]《楞严经》卷四:“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山居二十首(六言)[1]
【注释】
[1]此二十首六言山居诗见《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十九。
[三三二]松下数椽茅屋,眼前四面青山。日月升沉不住,白云来去常闲。
[三三三]雪里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飞来。[1]正对寒镫独坐,忽将鼻孔冲开。
【注释】
[1]暗香句:暗用林逋《山园小梅二首》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句亦为宋以后禅门说法所用,如南宋禅僧西岩了慧上堂:“庆上人尝读《西湖八篇》,偶于‘暗香浮动月黄昏’处,心目开明,如在空蒙潋滟间,得见孤山山人,凛然风采,由是移梅瓮牖,澡月盆池,肉其诗骨,以雅山房之趣,扁曰浮月,意有自来。浮谓暗香,非谓月也。湖海英衲,赓歌咏之,虽咏月而不咏暗香,然香在句中矣,有鼻孔者嗅取。”(《西岩和尚语录》卷下)
[三三四]几片白云不去,一轮明月飞来。[1]伴我山中寂寞,笑他世上尘埃。
【注释】
[1]张孝祥《念奴娇》:“明月飞来云雾尽。”许有壬《再用鲜于伯机郭安道韵题房山画二首》:“白云不去为霖雨。”
[三三五]一片寒心雪夜,数声破梦霜钟。炉内香销宿火,窗前月上孤峰。
[三三六]满面清霜冽冽,盈头白发萧萧。[1]世上空花影落,目中幻翳全消。
【注释】
[1]盈头:满头。方回《次韵张慵庵立秋有怀》:“不应如我雪盈头。”
[三三七]淅淅泉声入耳,明明祖意西来。不动舌根常说,何须再叹奇哉。[1]
【注释】
[1]苏轼《赠东林总长老》:“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一《如来出现品》:“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全诗谓:那清晰的泉水声明明的昭示着祖师的西来意,不需要用语言却从没有中断过演说佛法,世间的一切皆是佛法,哪里需要如来出世呢?
[三三八]幽谷兰香馥馥,中宵月色娟娟。一段清尘勃勃,无端打破枯禅。
[三三九]一念忘缘寂寂,孤明独照惺惺。[1]看破空中闪电,非同目下飞萤。
【注释】
[1]惺惺:清醒的样子。
[三四○]云散长空雨过,雪消寒谷春生。但觉身如水洗,不知心似冰清。
[三四一]衰朽应怜骨弱,看来转觉心强。午夜脊梁似铁,[1]常时一念如霜。[2]
【注释】
[1]“午夜”句:参看憨山“平生踪迹任东西”[三○三]诗:“纵使脊梁刚似铁。”禅门常以“脊梁”喻情操与意志,如《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三:“铁作脊梁骨,金铸坚实心。”《景德传灯录》卷十五:“德山老人一条脊梁骨硬似铁拗不折。”
[2]霜喻似有若无、无罣无碍的境界。
[三四二]空谷诸尘尽谢,止留一片闲云。伴我松根挥尘,堪多麋鹿成群。
[三四三]文字眼中幻翳,禅那心上浮尘。[1]内外一齐拈却,大千世界全身。
【注释】
[1]禅那:梵语dhyâna的音译,意译为思惟修,又译为静虑,简称即禅,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进入寂静以详密思惟的定慧均等之状态。本诗是说,文字为外在的障碍,禅定则为内在的障碍,只要将这内外两种障碍消除,则大千世界的全体顿然显现。
[三四四]静夜钟声不住,石床梦想俱空。开眼不知何处,但听满耳松风。
[三四五]清净涵空宝镜,春来水满彭湖。[1]照彻庐山面目,[2]月如额上明珠。
【注释】
[1]彭湖:鄱阳湖,古称彭蠡,在江西省北部。
[2]“照彻”句: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禅宗常以“庐山面目”指代每个人的“本来面目”,如《天乐鸣空集》“藏公喻法”则谓:“道人做事,当似蜘蛛,打了一片大网,身却在外,进退自由;若像了蚕,便连身做在里边。……此喻不但世事,即参禅学道亦尔。一切无智,穷年钻在禅道佛法里边,自缠自裹,永不能透。东坡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我们无法跳出个人的圈子,故无法认得此“真面目”。
[三四六]莲漏六时犹短,[1]长香百刻安排。日夜真常流注,[2]识神早托华胎。[3]
【注释】
[1]莲漏:即莲花漏。古代的一种计时器。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载:“初,惠远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铜叶制器,状如莲花,置盆水之上,底孔漏水,半之则沉。每昼夜十二沉,为行道之节,虽冬夏短长,云阴月黑,亦无差也。”
[2]流注:谓有为法之刹那不停地前灭后生,相续不断,如水之流注,亦比喻烦恼妄想的无有间断。这一句是说,我们这个世界的时间是相许不断的,故有生老病死的轮回现象。
[3]识神:通称为“神识”,有情众生的心识本不生不灭,灵妙不可思议,故称神识,俗称灵魂,即人的生命本体。华胎:佛教谓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从莲花中化生,非血肉之躯,无有老病死等种种世间烦恼,一个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指其神识托胎于莲花之中。
[三四七]一片云封谷口,千峰划破虚空。中有数椽茅屋,深藏白发山翁。
[三四八]可惜青山常在,堪嗟白发时新。尽是尘中逆旅,[1]谁为物外闲人?
【注释】
[1]逆旅:客舍、旅馆。物外:尘世之外。佛教借用汉语中固有的“逆旅”一词,谓三界如逆旅,如湛然《大般涅槃经疏》卷四谓:“观五阴如逆旅,暮合朝散。”每个人都是暂居于此世界的过客而已,自己的本有家乡何在?参看《曹溪一滴》:“人有生必有死,生如寄客,死如转车。父母妻儿,如逆旅中人,舍此就彼,就彼舍此,凡千百年中,不知几多舍而几多取,而不觉之;昼必作,夜必寐,寐而复作,自古及今,而不觉之;春之生物也,必夏长,夏长后秋收,秋收又冬藏,又复春生,自古及今,而不觉之;世界之初成也,而后住,住而后坏,坏而后空,空又复成,自古及今,而不觉之。”
[三四九]山色愁含宿雨,松声冷咽清霜。乞食僧同倦鸟,娥眉月上新妆。
[三五○]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但见冰消涧底,不知春上花枝。[1]
【注释】
[1]林清玄《凋零之美》一文引用过憨山德清此诗并作出一番解说,不妨视为深有意味的别解:“这凋零与新生,原是同一个世界,涧底的冰雪融化了,与春景里枝头的花开,原是同样的美。或者,溪涧中的雪是滋润过花的雨水与露珠;也或者,那灿烂的花颜是吸了冰雪的乳汁而辉煌的吧!一切因缘的雪融冰消或抽芽开花都是自然的,我们尽一切的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因此,开花时看花开,凋谢时就欣赏花的飘零吧!我们尽一切努力,也不能使落下来的任何一片叶子回到枝头,因此要存着敬重与深情的心,对待大地这种无言的呈现呀!”
[三五一]门外青山朵朵,窗前黄叶萧萧。独坐了无言说,回看妄想全消。
山居偶成四首[1]
【注释】
[1]此四首诗见《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十九。
[三五二]百年世事空华里,一片身心水月间。独许万山深密处,昼长趺坐掩松关。
[三五三]滚滚红尘世路长,[1]不知何事走他乡。回头日望家山远,[2]满目空云带夕阳。
【注释】
[1]参看憨山德清《醒世歌》:“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2]家山:故乡。这里以“他乡”喻因迷惑自性而堕入世间,流浪生死。以“故乡”喻回归自性,证得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三五四]闹蓝谁肯急抽身,[1]自古青山隔市尘。莫谓桃源无路入,落花流水是知津。
【注释】
[1]闹蓝:蓝为“伽蓝”的简称,即寺院。“闹蓝”即烦闹的寺院。佛教的寺院本为修行人远离尘俗的清静修行之地,但在世俗化的社会,寺院也可能成为如朝市一般热闹的场所,显示和流动着世俗的种种欲望和祈求。故真正的修行者连这种“闹蓝”也要远离,回归山林。这正是这些高僧之所以要山居的原因所在。
[三五五]日夜烟霞护翠微,相将猿鹤待忘机。[1]青山莫道闲无主,自是闲人不肯归。
【注释】
[1]忘机:《列子·黄帝》:海上之人好鸥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之至者百数之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注:“既有妄心,即惊其神。心之与神,表里之符也。我惊其神,则物亦惊我矣。海上之人从鸥鸟游,以其心无逆顺也。既怀取之之心,则惊其神矣,此鸥鸟所以舞而不下也。”柳宗元《巽公院五咏》:“发地结菁茅,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又,猿鹤在古代常代指隐逸之士,《宋史·石扬休传》:“扬休喜闲放,平居养猿鹤,玩图书,吟咏自适。”
山居二十八首[1]
余生平抱烟霞之癖。早年行脚,三十住五台冰雪中者八稔,及居东海一十二载。知命之年,乃被业风吹堕瘴乡,将二十年。[2]嗟乎!人生几何,忽忽往来已七十岁,浮光幻影,岂能长久。顷蒙圣恩,赐还初服,特来南岳作投老计。因缘未偶,乃就湖东古道场地,仗诸檀越助营安居。[3]创始于甲寅九月既望,落成于腊月逼除,草草苟完。从此一片身心,始得休息之地,如久客还家,以释重负,其逍遥洒落,何快如之。随有口占,命侍者录之,以志幽怀。非言诗也,兴来即笔,略无次第云耳。
【注释】
[1]这二十八首山居诗原载《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十九。
[2]万历二十三年(1595),50岁的憨山德清因海印寺庙址问题,以所谓“私创寺院”罪被官府拘捕,发配雷州,所谓瘴乡之地。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始蒙赦得还僧服。这一年憨山德清69岁。
[3]万历四十三年(1615)憨山德清游南岳,转年(1616)得护法居士邢来慈等之助,依于湖东归宗寺(位于江西星子县,庐山南麓)古道场,这组诗应作于此时。
[三五六]祇园借得一枝安,[1]从此无论道路难。日上三竿高卧稳,相看不必劝加餐。
【注释】
[三五七]雪压衡门夜拥炉,[1]此身虽寄恰如无。不知日月从何去,回首人间岁已徂。[2]
【注释】
[1]衡门:汉代蔡邕《郭有道碑文》:“尔乃潜隐衡门,收朋勤诲,童蒙赖焉,用袪其蔽。”后以“衡门”指隐居之地。
[2]徂(cú),过去、逝去。
[三五八]灌木丛中一小庵,石床为座草为龛。杜门口似维摩诘,[1]莫问前三与后三。[2]
【注释】
[1]《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后,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默然无言。文殊叹道:“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吉藏《净名玄论》卷一谓:“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净名”为“维摩诘”之意译。
[2]前三与后三:参看中峰“懒将前后论三三”[二九一]注释。
[三五九]形如枯木念如灰,[1]雪满头颅霜满腮。不是老来偏厌世,眼中无处着尘埃。
【注释】
[1]《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子綦既已忘形,则身同槁木,形忘而机自息,故心若死灰。子游言:形与心,固可如槁木、死灰乎?”又《庄子·知北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三六○]身心放下有余闲,垂老生涯在万山。不许白云轻出谷,好随明月护柴关。[1]
【注释】
[1]柴关:柴门。刘长卿《送郑十二还庐山别业》:“浔阳数亩宅,归卧掩柴关。”
[三六一]寒灯独照影微微,疏屋风吹雪满衣。忽忆五台趺坐处,[1]万年冰里一柴扉。
【注释】
[1]趺坐:跏趺坐之略称,指双足交迭而坐,佛教认为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而不易疲倦。王维《登辨觉寺》:“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三六二]寒威入骨千峰雪,怒气冲人万窍风。[1]衲被蒙头初睡醒,不知身在寂寥中。
【注释】
[1]万窍风:苏轼《祭龙井辩才文》:“律无持破,垢净皆空。讲无辩讷,事理皆融。如不动山,如常撞钟。如一月水,如万窍风。”此句“怒气”指狂风的威势。
[三六三]百千世界空华影,一片身心水月光。伎俩穷时消息断,[1]可中无处着思量。
【注释】
[1]伎俩:技能、手段。禅门认为,伎俩只是获得觉悟的手段,并非觉悟本身,真正的悟是不可以思量的。《六祖坛经·机缘品》谓: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惠能)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黄元吉《乐育堂语录》卷三谓卧轮偈为“入定工夫在止念”,非上乘境界,惠能偈则为“豁然贯通,无有无无”之境界。
[三六四]地炉无火石床寒,瓦鼎香消坐夜残。[1]万籁声沉心更寂,却疑身在镜中看。[2]
【注释】
[1]瓦鼎:陶制有耳有足的炊器,这里指形状类似的香炉。
[2]参看憨山德清《登南安城》:“城头瓣瓣涌青莲,花蕊香含万户烟。身在镜中人不识,更于此外觅诸天。”
[三六五]四围嘉树影扶疏,树下深藏一小庐。车马不闻人迹断,闭门长日独跏趺。
[三六六]寒雨潇潇风满林,莲花漏永夜沉沉。[1]谁知举世难醒梦,尽是光明般若心。
【注释】
[1]参看憨山“莲漏六时犹短”[三四六]诗注。
[三六七]夜深独坐事枯禅,拨尽寒灰火不然。[1]忽听楼头钟盘发,一声清韵满霜天。
【注释】
[1]黄庭坚《戏赠惠南禅师》:“胡床默坐不须说,拨尽寒灰劫数深。”
[三六八]雪满乾坤万象新,白银世界里藏身。坐来顿入光明藏,此处从来绝点尘。
[三六九]平湖冷浸菱荷衣,湖上青山绝是非。尘迹尽消人世远,白云鸥鸟总忘机。[1]
【注释】
[1]“白云”句:参看憨山“日夜烟霞护翠微”[三五五]诗注。
[三七○]雪拥柴扉独坐时,寒林寸寸折琼枝。晓来顿失青山色,开尽梅花总不知。
[三七一]春过人日雪初晴,[1]新月疏林影更清。夜起推窗望寥廓,满天星斗挂檐楹。
【注释】
[三七二]云开四野动春光,何处梅花送暗香。曳杖欲寻幽谷去,[1]一枝斜倚在东墙。
【注释】
[1]曳杖:曳(yè),拖着、带着。这里指拄着拐杖。殷尧藩《李舍人席上感遇》:“飘然曳杖出门去,无数好山江上横。”
[三七三]一片云封万壑松,门前流水日淙淙。不分昼夜供鼾睡,好梦惊回隔岭钟。
[三七四]春深雨过落花飞,冉冉天香上衲衣。一片闲心无处着,峰头倚杖看云归。
[三七五]信步腾腾任所从,[1]形骸一似雪中松。偶来才向溪头立,又逐闲云过别峰。
【注释】
[1]腾腾:参看石屋“自入山来万虑澄”[一二三]诗注。
[三七六]麋鹿空山孰可从,输他丰草与长松。红尘纵有难醒梦,绝世何曾到万峰。
[三七七]垂垂白发对青山,身在千岩万壑间。寂寂松门无过客,往来唯有白云闲。
[三七八]青山不动自如如,[1]朝暮云霞任卷舒。纵有红尘深万丈,曾无一点到茅庐。
【注释】
[1]如如:谓诸法平等不二的法性理体。如,理的异名。隋代慧远《大乘义章》卷三:“诸法体同,故名为如……彼此皆如,故曰如如。”《六祖坛经·行由品》:“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又引申为永恒存在的真如。白居易《读禅经》:“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三七九]万峰深处独跏趺,历历虚明一念孤。身似寒空挂明月,唯余清影落江湖。
[三八○]睡起呼童旋煮茶,竹炉汤沸雪如花。旗枪未竖魔先退,[1]始信丛林有作家。[2]
【注释】
[1]旗枪:绿茶名。由带顶芽的小叶制成。茶芽刚刚舒展成叶称旗,尚未舒展称枪,至二旗则老。陆游《效蜀煎茶戏作长句》:“午枕初回梦蝶牀,红丝小磑破旗枪。”
[2]作家:此处为禅宗对善用机锋者的称呼。《景德传灯录·普岸禅师》:“有僧到参,师打一拄杖……僧却打师一拄杖。师曰:‘作家!作家!’”苏轼《水陆法象赞》:“以此为道,穴胸陨首。是真作家,当师子吼。”
[三八一]倦倚虚窗坐看山,千峰紫翠出松间。无心纵许云来往,何似如如体更闲。
[三八二]月色松声总见闻,禅心妄想圣凡分。消归一念无生处,此意如何把似君。[1]
【注释】
[1]把似:奉上。贾岛《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
[三八三]平湖秋水浸寒空,古木霜飞落叶红。石径小桥人迹断,一庵深锁白云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