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侍奉叔公五十载

侍奉叔公五十载

时间:2023-07-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松梅是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王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妇女,今年68岁,个子不高,一张饱经风霜、爬满皱纹的脸使她显得比实际年龄老了许多。为了减轻王松梅家庭养老的压力,大寺镇妇联和王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干部多次找到王松梅,提出把三位老人接到镇敬老院养老的建议。如今,84岁高龄的四叔公在王松梅的精心照料下,身体硬朗,生活开心。王松梅和老伴儿连夜将医生请到家里,由于治疗及时,再加上王松梅的精心护理,老人很快转危为安。

“只要一家人能够平平安安、乐乐呵呵的,就是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幸福。”每每面对别人的询问,王松梅都是这样回答。是呀,让一家人快快乐乐的,是王松梅这大半辈子的心愿。50多年来,王松梅精心侍奉公公以及三个未曾成家的叔公,无怨无悔。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承担了一份半个多世纪的温暖亲情,平凡中充满着温馨。

王松梅是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王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妇女,今年68岁,个子不高,一张饱经风霜、爬满皱纹的脸使她显得比实际年龄老了许多。慈祥的面容透露着这位普通农村妇女的坚强和勤劳。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四个儿子和儿媳妇也加入到尊老、敬老行列。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幸福大家庭里,两代人接力养老的故事在当地十里八村传为佳话。

1958年,王松梅与王村青年张振奎喜结连理。从那时起,她就开始承担起了照顾这一家人的重担。公公的哮喘病很严重,二叔公、三叔公也都有哮喘病,四叔公视力不好,无法劳动。因为体弱多病、家境贫穷,三位叔公一直没有结婚,和大哥生活在一起。王松梅结婚后,家庭的担子就一下子压在了她和丈夫的肩上,全家靠着松梅和丈夫在生产队挣下的一点工分维持生计。“刚结婚那会儿,家里除了一位年迈的公公外,还有三位未婚的叔公,穷得一贫如洗,那苦也许真的是别人想不出的。”看着满堂儿孙,王松梅常常陷入对过去的回忆,她说那时日子很苦,但一家人和和睦睦的,很幸福。

婚后的王松梅面对这样一个贫病交加、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她觉得一家人能在一起,团团圆圆的就很好。那个年月,在生产队里挣工分,王松梅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晚上没有七八点钟是收不了工的,白天她和男人们一样到地里拼命地干活,累得腰酸背痛,有时为了多挣工分,王松梅总是挑那些最累最苦的活干,晚上回到家里还要为一家子做饭、收拾家务,为公公、叔公和孩子洗衣缝衣。整个大家庭的酸甜苦辣都让这个善良的女人默默地承受着,她把赡养四位老人的担子全部压在了自己一个人的肩上。

为了让四位老人穿得整齐、干净,她常常在灯下飞针走线,干到很晚很晚。为了让四位老人吃上可口的饭菜, 自己又不耽误下地干活,王松梅总是天不亮就点火做饭,家里的细粮她全部省给老人们吃。王松梅过门以后,四个孩子也接连降生,十几口的大家庭,仅有三间住房,其拥挤程度可想而知。村妇联主任上门问她,是否让三个没儿没女的老人去镇敬老院里生活,王松梅婉言谢绝说:“咱哪也不去,哪也不如家好。”

做点针线活是王松梅闲下来的乐事

每天为叔公洗脚是王松梅的必修课

苦日子是难熬的,但王松梅用自己的付出和艰辛,让这个贫苦的大家庭每天都充满了快乐和幸福。

随着时光的推移,公公和几位叔公年纪也越来越大, 日常起居越来越离不开别人的照顾,而王松梅也习惯了和几位老人的生活,温暖的亲情成为维系这个大家庭温馨的线。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她从来舍不得吃上一口,都让给了老人们和孩子。为了让老人们生活得舒适、快乐,她每天晚上都早早地为四位老人铺好被褥,并把洗脚的热水放在老人的炕前,还为不便弯腰的老人洗脚、修剪指甲。公公张克勤有哮喘的老毛病,为了治好公公的病,王松梅和丈夫四处打听民间偏方,寻医问药。几位叔公有的牙齿不好,不能吃硬质食物,王松梅就做好小米粥,亲自端到炕上,再用小勺一口口地喂给老人。1981年,公公张克勤含笑离开了精心照料他20多年的好儿媳。

公公去世后,王松梅继续无怨无悔地照顾着三个叔公。她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一定要让他们安度晚年。她和丈夫商量:“老人含辛茹苦种了一辈子的地,把你抚养成人很不容易。我虽然是他们的侄媳妇,但是他们对你的养育之恩我们一辈子都不能忘记。我们还都很年轻,就别再让他们劳动了。”

改革开放后,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近年来,王村实行房地产开发,建起了一幢幢漂亮的公寓楼,按照他们的条件,可以从平房搬迁到更好的楼房居住。可为了老人进出方便,王松梅和丈夫商量后一直没有搬家。四代同堂的欢乐气氛、代际同居的幸福使一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给老人带来了其他养老方式所不能代替的精神慰藉,为老人带来了无限欢乐时光。

为了减轻王松梅家庭养老的压力,大寺镇妇联和王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干部多次找到王松梅,提出把三位老人接到镇敬老院养老的建议。老人们一听这话,连连摇头:“不去,不去!”王松梅也舍不得老人,她诚恳地对镇、村的干部们说:“现在孩子们都上班了,能养活自己了,苦日子早一去不回头了,如今家里条件也宽裕了,我们一家人就更不能分开了。老人们要是进了养老院,我怕他们不习惯,再说三位叔公身体又不好,常年患病,进了养老院就要给大家添不少麻烦,还是让我为他们养老送终吧。”

话是这样说,但要付出多少心血和辛苦,也许只有王松梅自己最清楚,别人是无法感觉到的。1999年,86岁的二叔公张克玉突然卧床不起。王松梅白天料理家务,晚上护理病人,端屎端尿,喂水喂药,整天得不到休息。有人劝她为自己考虑考虑,她却说:“只要叔公能活着,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干什么我都愿意。”就这样,王松梅精心照料着二叔公,直到他平静地离开人世。2001年,79岁的三叔公也因病安详离世。

如今,84岁高龄的四叔公在王松梅的精心照料下,身体硬朗,生活开心。四叔公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脾气也有些暴躁,而王松梅并没有因此有什么怨言,对老人仍然是一如既往地孝敬。有一年寒冬深夜,老人的胃病突然复发。王松梅和老伴儿连夜将医生请到家里,由于治疗及时,再加上王松梅的精心护理,老人很快转危为安。邻居们都说:王松梅这样的好媳妇真可以说是天下难找。其实这样的事情对王松梅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为了四叔公的身体健康,她专门和镇里的医院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只要老人一有头疼脑热,医生可以随叫随到。老人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心里却始终过意不去,他常说王松梅是他们一家的菩萨。王松梅诚恳地对老人说:“四爹,只要您健健康康好好地活着,我们看着就高兴,做儿女的不就是图个和老人团团圆圆吗,外道的话您就甭说了。”

王松梅在家孝顺老人,与邻里也一直和睦相处。由于家里老人多,邻居们看她有时实在忙不过来,就帮着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说起王松梅,所有的邻居都挑大拇指,他们说,王松梅心地太好了,太不容易了,这么多年伺候老人,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每天做饭喂饭,天好的时候还常扶着老爷子在楼区里散步,比亲生儿女照顾得还周到。

农村有句俗话:“有好儿子不如有好媳妇。”在农村照顾老人主要是媳妇的事情,儿媳的态度对老年人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十年来,王松梅一直将老人当做自己的亲生父亲看待,半个多世纪的亲情演绎,在付出和艰辛的背后,王松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得到了街坊邻里的赞誉。

上行才能下效。在王松梅的潜移默化下,她的四个儿子和儿媳妇也加入到了尊老、敬老的行列。一有时间,儿子、儿媳妇们就都过来帮助老人料理家务。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儿媳妇总是趁热送来,先让老人尝尝。以前,老人替换下来的脏衣服都是王松梅拿去洗,可自从儿媳过了门,这些活就由几个儿媳抢着承担下来了。邻居们在赞赏王松梅的同时,也对她的儿女们赞赏有加。提起儿女们孝顺老人的事情,王松梅这样说:“我没有太多的文化知识,也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人都有个老,我就是给他们做出样子来,让他们自己学着做。”王松梅的身体力行无形中教育了儿女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在她的影响下,几个孩子也都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大儿子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小儿子是一名机关干部。

如今,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幸福大家庭里,王松梅精心赡养着四叔公,四个儿媳妇携手赡养已经年迈的公婆,两代人接力养老孝亲的故事在十里八村被传为佳话。由于长期辛劳,王松梅落下了一身的病痛,但她的一片孝心和坚强的性格却也换来了村里人对她的尊重。社会各界对王松梅多年赡养四位老人的善举给予了很高评价。1999年3月,王松梅家庭被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市级文明家庭”。同年10月,王松梅本人被天津市老龄委授予“敬老好儿女”荣誉称号,2005~2006年度,她被天津市文明委评为天津市文明市民。2007年,王松梅家庭荣获天津市“十佳”和谐家庭提名奖。2008年,她被国家妇联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被西青区文明委评为“感动西青”十佳人物。2009年,她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

如今,社会和政府对王松梅的帮助以及子女的孝敬都让她感到, 自己并不是孤独地在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而是全社会一起在做这件事情,这些都让她觉得很满足。

(胡庆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