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草原之子孝悌情

草原之子孝悌情

时间:2023-07-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踏上青海高原东南部,走到黄河九曲十八弯的第二个弯处,便是素有青海南大门、蒙桑文化的融合点、亚洲第一草场之称的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罗桑扎西是青海省河南县宁木特乡人,但是,他的父辈却在很早迁到了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母亲的谦卑和那人的不屑竟是同样的陌生,罗桑扎西触电般地呆住了。罗桑扎西一家对待老人的举动感动了许多乡亲。自从父亲瘫痪后,加上母亲身体不好,父亲的吃喝拉撒就全靠罗桑扎西。

踏上青海高原东南部,走到黄河九曲十八弯的第二个弯处,便是素有青海南大门、蒙桑文化的融合点、亚洲第一草场之称的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这里,天空是那么的湛蓝,空气是那么的清新,羊毛疙瘩般的白云飘飘荡荡,绿地毯般的草地无边无际,红的、黄的、蓝的、紫的……各种颜色的野花五彩缤纷,应有尽有,那迷人的姿态、诱人的芳香给草原增加了无穷的魅力。

在这个亲切、温暖、富有诗意的高原纯牧区,无论你走进哪一顶毡房,向哪一位牧民问起宁木特乡宁木特村的罗桑扎西,无人不伸出大拇指,都会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好人,那可是一位难得的好人!

罗桑扎西近影

罗桑扎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好人呢?其实,他不是什么大人物。既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他就是一位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几十年来,他始终怀揣着朴素而博大的爱心,坚强、勇敢地面对困难,孝敬父母,抚养弟妹,帮助困难群众,用善良、勇敢、坚韧,用爱心、孝心、责任心,书写了一幅感人肺腑的爱心画卷,谱写出一曲最动听的道德之歌,成为河南县蒙旗草原上孝亲敬老的一面旗帜。

罗桑扎西是青海省河南县宁木特乡人,但是,他的父辈却在很早迁到了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1950年他出生在同德县河北乡上只买村的一个祖祖辈辈放牧为生的牧民家庭。虽然是个男孩,他的出生没有给家庭带来过多的惊喜,仅多张嘴吃饭而已。贫困的家庭不允许他有丝毫的骄奢,相反,他从小就有一种责任心,早早地就认为应该为父母弟妹分担生活的担子。这种意识最强烈的时候,大概是他10岁左右,那时正是60年代前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饿像蝗虫一样覆盖着中国大地。母亲实在找不到吃的,就带着年幼的妹妹出去讨饭。一次,一家人在办喜事,母亲便领着妹妹凑上去,在人家的白眼中讨了一点吃的东西,恰巧让罗桑扎西看见。母亲的谦卑和那人的不屑竟是同样的陌生,罗桑扎西触电般地呆住了。这一幕给了他极大的刺激。可他才是10多岁的孩子,他能有什么办法帮助母亲?他当然没有,但他却在心里狠狠地说:“我一定要好好放牧,挣更多的工分,让父母妹妹们丰衣足食,过上好日子!”这大概是他生平发下的第一个誓言。记得那天,他久久地站在风吹草动的绿草丛中, 自然谁也不会去理会一个发呆的少年,任凭那拍天的雄心在一个幼嫩的胸膛里喧嚣鼓荡。

也许只有天知道罗桑扎西为何没有上学读书。罗桑扎西寡言少语,默默地去放牧,又默默地回家,甚至连他也解释不清自己的作为究竟源于何种动力。童年,他没穿过一双新鞋、一件毛绒衣,夏天一双破球鞋,冬天一双破毡靴,露出的脚趾头时常被小伙伴讥笑,但他没偷过一天懒。放牧时,有时早晨空着肚子,中午一回家,看见母亲含泪的双眼,就知道仍没有吃的,他知道母亲很无奈,也不想难为母亲,就一语不发地又走向山里,只要一坐在羊群堆里,听着羊叫,饥肠辘辘、饥寒交迫似乎就全部抛到九霄云外。罗桑扎西说不清为何会如此,他只是感到有一股力量推动着他,有一种念头支持着他在困境面前忍耐坚持。

明眼的乡亲对他的父母说:“哇,你们这个儿子懂事,将来肯定有出息!”

父母苦笑着说,“有什么出息,还不是放羊的?”

乡亲就说:“别看他是个放羊的,身上的那股劲儿和别人不一样呀!”

对罗桑扎西来说,他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似乎就是为了体验“艰辛”二字的,生活对于他总是很残忍。1960年8月的一天,在生产队当干部的父亲因公外出,不慎坠马,双腿严重摔伤。得到消息,罗桑扎西急忙赶到现场,并同随后赶来的乡亲们一起把父亲抬回村里,请村里唯一的一位赤脚医生诊治。医生看后,认为是粉碎性骨折,情况十分严重,他无能为力,简单包扎后建议立即送县医院。县医院离村有几十公里远,家里经济条件差,没有钱,加上当时黄河沿一带仍有土匪出没不安全,在父亲的再三坚持下就放弃了医治,只是服藏药在家静养,不料造成了下肢瘫痪,从此生活不能自理。这一打击几乎使整个家也处于瘫痪状态。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几个弟妹尚且年幼,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母亲整日以泪洗面,作为长子的罗桑扎西只好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顶替父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十几岁的他以给生产队放牧挣工分来养家糊口,由于家庭人口多,负担重,加上只有罗桑扎西一个半劳力,村里每年给家中分配的牛羊肉、酥油、面粉有限,一家人常常是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为了让弟妹们吃饱肚子,他经常在放牧之余给别人家去帮忙干活,换点炒面、酥油等食物贴补家中的生活。

1963年,当又长了三岁的罗桑扎西自认为有了力量来改变家里的窘况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到了他家。一位河南县宁木特乡的人稍话说,他家住在河南县宁木特草原的一位亲戚病倒了,想让他父亲去看看。那位亲戚是父亲的姑姑,已经70岁,没有子女照顾,甚是可怜。得到消息,父亲心情十分沉重,坐卧不安,之后便对母亲和他说:“老人年事已高,身边没有人不行,我们是不是搬过去照顾她?也算迁回老家。”父亲的想法使母亲感到意外,母亲说:“老人有病,我们去看看,或者给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可以的,全家搬过去就大可不必了。在同德我们生活了这么多年,再说你又是这种情况,怎么能举家搬迁呢?”

但是,在父亲的坚持下,1963年秋,罗桑扎西一家人从同德县迁回河南县宁木特落户,成了宁木特村的常住户。迁来之初,由于季节上的青黄不接和家里有两位病人,罗桑扎西家生活十分困难,但他们一家还是把照顾父亲的姑姑放在第一位,设法为老人治病,精心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就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尤其是罗桑扎西,更是以父母为榜样,承担了更多照顾老人的事,为老人煎药喂饭,天热了把老人背出毡房外晒太阳,天冷了为老人生好火炉,感动得老人常常流泪,总是心存愧疚地说:“罗桑扎西胜似亲生儿孙呀!没有他,恐怕我早就死了。唉!真是拖累他了。”罗桑扎西一家对待老人的举动感动了许多乡亲。

时光不知不觉又过去了几年,罗桑扎西也由一个懵懂的少年长成了一位蒙古族汉子。1967年,尽管他只有17岁,但长得十分剽悍强壮,一米七八的个子,大眼睛,高鼻梁,相貌堂堂,尤其是一把放牧的好手,时常引来姑娘倾慕的目光。这时,父母才意识到罗桑扎西长大了,按照草原的风俗,到了该给他成家的时候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父亲的姑姑去世了,全家人十分悲痛,于是就把给他准备说亲的事放下了。

自从父亲瘫痪后,加上母亲身体不好,父亲的吃喝拉撒就全靠罗桑扎西。每隔一两个小时父亲就会不由自主地抽风,罗桑扎西就不停地给父亲拉腿、压胳膊。躺在床上时间一长不舒服,罗桑扎西还要不时地扶父亲坐一会儿……

父亲长期卧床,消化不好,不能吃过硬的食物,罗桑扎西就和母亲一起设法做老人喜欢吃、有助于消化的饭。老人瘫痪在床,为了不使身体长褥疮,每三个小时罗桑扎西就帮父亲翻一次身。瘫痪病人最困难的就是大小便,因为消化功能衰退,老人长期便秘,每到这个时候,罗桑扎西比谁都急。时间长了,他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大便之前先给老人揉肚子。但即便是这样,每次大便还是十分困难,他用手给父亲掏大便更是常有的事。

父亲犯病的时候非常痛苦,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发脾气骂人。但是不管父亲说什么,他都是和颜悦色,从不给脸色看,也从不顶嘴。有时候父亲骂他可难听了,母亲忍不住就会说父亲两句,罗桑扎西还劝母亲说不能那样,毕竟父亲很可怜。为了在精神上给父亲安慰,他经常教育弟妹要懂事、听话,尽量不惹父亲生气。他还经常和父亲谈心,把外面的一些情况告诉父亲,让父亲有好的精神状态。

尕布藏活佛不仅是宗教大师,也是有名的藏医。冬天的草原十分寒冷,为了不使父亲的旧病发作和恶化,罗桑扎西经常向尕布藏活佛请教治病护理、疗养的方法。活佛开了药方,他就骑着马去临近的甘肃夏河市抓药,一来一去就是一天,再苦再累也尽量让老人减轻痛苦。

草原的冬天暴风雪有时能把毡房吹倒压塌,为了让老人不挨冻,他就把父亲抱到避风处,收拾好毡房后就把火炉烧得旺旺的并整夜守着。扎西说,“现在想起来,那时的天怎么那么冷!”夏天太阳暖和时他就随时把毡房下脚打开通风,还经常将父亲抱到草滩上晒晒太阳。

一次,他看到别人在听收音机,觉得好奇,心想这个小东西还会说话呢?如果给父亲买一个,岂不是能为他解闷?但是一个收音机要十几块钱,哪来的钱呢?思前想后,他灵机一动,决定去采草药,因为他曾听医生说过,如果有草药,卫生院可以收购。宁木特的确有草药,如雪莲、山上花、黄芪等,但均生长在高山上,山大沟深,采药很不容易,苦累不说,有时还得冒生命危险,因此一般人是不大愿意干这营生的。但罗桑扎西不怕,为了挣钱,他起早贪黑去爬山,渴了抓山上的积雪解渴,饿了吃几口糌粑充饥,有几次还差点发生滚坡的危险。几个月下来,人虽瘦了,但却挣到了钱,给父亲买了收音机。到1978年父亲去世,他一共给老人家买了三部收音机。由于寂寞,长年卧床的父亲就用吸烟来解闷。尽管父亲尽量控制,吸得不多,但这仍是一笔开支。为了给父亲买烟,他就利用闲暇时间给别人做鞋子、缝褡裢,换了钱给父亲买烟。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桑扎西悉心伺候老人的事,慢慢地传开了,乡邻们没有不感叹和佩服的,没有不夸他这个好儿子的。年过六旬的邻居索南说:“自打父亲瘫痪以后,罗桑扎西就没有闲过一天。为了把这个家撑起来,他每天劳碌奔波,这样的好儿子,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几个。他太有耐心了,一天到晚守在父亲身边,偶尔出来在毡房门口坐一会儿,只要父亲一叫,他立刻就回去了……别人不行,我们都不行,只有他行!”

有人问及他十八年来服侍瘫痪卧床父亲的感受,罗桑扎西笑着说:“累啊,怎么不累?老人瘫痪多年,母亲有病弟妹又都上学,没其他办法,你说能不累吗?能不苦吗?但他是我的父亲,再说孝敬父母也是子女的义务啊!我孝敬父母,也是为后人做个榜样,对待老人咋样后人是要效仿的。”

1978年夏季,父亲去世了。丧父之痛使他几个月卧病不起,但一看到母亲和弟妹,坚强的他最终还是挺过来了。

1980年的秋天,命运再次向罗桑扎西露出狰狞的面目,母亲操劳过度,加上精神上的打击,心脏病、肝病越发严重了,这就使本来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给母亲治病,他多次跑医院找“曼巴”,多方寻找良医,还时常去寺院为母亲祈祷。看病需要钱, 日子虽说比以前好了不少,但仍然缺钱,为了筹措药费,他省吃俭用,一角一分节省下来给母亲买药。1983年母亲肝病恶化,需要做手术,他就四处借钱,前后近十余万元,做了三次大手术才保住了母亲的性命。以后多年,由于刀口感染久久不能愈合,体质很弱的母亲一直吃药打针,需要护理。为了方便照顾母亲,他将自己的床搬到了母亲房间,形影不离地照看她。每天清晨起来就烧好开水,先给母亲泡上一杯热茶,然后给老人端来热水洗脸、梳头。隔三差五,要给母亲买回羊肉,把肉煮好、切碎,拌饭给老人吃,以补充营养。因为担心母亲夜间大小便后得不到及时更换,他经常守到很晚,等母亲解完手才去睡;担心母亲躺久了背上生疮,他就把手垫在母亲的后背上,有时一垫就是半个小时;为使长期卧床的母亲舒服一些,他在床上先垫一层毛毡,再垫上羊皮;母亲无法站立,他就将母亲扶到板凳上坐一坐,帮她洗头洗脚……

罗桑扎西的弟妹不少,按说能够帮着他照顾老人,但他不让,他深知贫穷不是最大的困难,知识的贫困才是最大的困难。在父母亲生病期间他跑遍各个地方的医院,不识字给他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他要弟妹们上学,把全部精力放在学文化、学知识上。他要弟妹们敢于走出大山,走出草原,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为此,他把两个弟弟一直供到中学毕业,另一个弟弟当了兵。为了使弟妹们成家立业,有个好的归宿,他舍弃自己的得失,年轻时多次拒绝了热心的亲友给他介绍对象,年龄稍大了仍有亲友劝他成家给他提亲,希望有人来分担他肩上的担子,但有的女方一听他家里的情况摇头离去,有的女方虽然表示同意,但提出要与老人分开过,被他断然拒绝了。他说:“母亲辛辛苦苦把我带大,吃了很多苦,现在老人病了,我这个做儿子的有责任、有义务让她安享晚年。”婚事就这样告吹了。牧区中盛行招女婿的婚俗,有人也曾劝他当上门女婿,可他怎能扔下母亲、弟妹们于不顾呢?于是他再次婉言谢绝亲友们的一片好心。 自己的婚事放弃了,但他却将弟妹的婚事放在心上。弟妹到了结婚年龄,他忙前忙后四处张罗,为弟妹们说亲娶妻。 目前,弟妹们一个个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并有了子女,但他还不忘对下一代的关怀教育,如有外出的机会, 自己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却要给母亲买件新衣,给侄子、侄女们买上一些学习用具和课外书籍。

爱是人世间最真诚的情感,善良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美德。罗桑扎西把爱和善良不仅仅给了父母和家人,也给了草原上所有的人。

1972年8月的一天,罗桑扎西在山里放羊,下午3点左右,一场大暴雨夹着冰雹突然袭来,致使他不得不赶着羊群匆匆下山。走到山下的角青沟时,他远远地看见山脚下有一黑点在移动,起初他以为是一只羊,但走近了才发现竟然是一个女孩。山洪就要来了,不知所措的女孩面临着危险,于是,罗桑扎西顾不上惊慌的羊群,急忙向女孩奔去。到跟前他认出了,女孩是自己村里的卓玛,年仅5岁。他一下子把卓玛抱起来,而这时山洪也冲到了他们的脚下。冰雹从天而降,像子弹似的向他们袭来。他将小卓玛紧紧抱在怀中,一边用身体尽力护着她,一边追上羊群,抱着孩子骑在牛背上向沟外奔跑。山洪越来越大,如脱缰的野马急奔;冰雹也越来越大,鸽子蛋似的,砸在身上生疼。山洪中,牛慌乱了脚步,奔跑中将罗桑扎西摔了下来,当场晕倒,而他紧抱在怀中的小卓玛却安然无恙,被闻讯赶来的群众救了。昏迷的罗桑扎西被人们送到了卫生院,经抢救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由于医疗条件差得不到合理的治疗,从此落下了腿部残疾。突如其来的灾难没有把他吓倒,残疾的身体没有压垮他的意志,这是因为他的骨子里永远保持着草原人坚强、乐观的性格。

1975年10月,为了增加收入,村里牛羊生长好的几个队联合,组织了28名青壮年,赶着3000多只羊、300多头牛到省城西宁去卖。200多公里的路程,风餐露宿,徒步而行,牛羊赶到海南州同德县时,已到晚上,天下着雪,非常寒冷,大伙刚扎下帐篷准备吃饭时,发现一位叫索南才让的18岁青年不见了,在帐篷里,大伙发现了他的棉衣。天这么冷,他又脱下了棉衣,能上哪去呢?于是,大伙便四处寻找起来。罗桑扎西感觉到情况不好,便骑着一头牛去寻找。找了整整一夜,就在天快要亮时,他终于在一个雪坑里发现了索南。原来,刚到同德,就在大伙准备宿营时,索南发现自己负责的一头牛丢失了,于是他就去找,也没有和别人打招呼,谁知越找越远,黑暗中不慎掉进了雪坑。索南得救了,走失的牛也被找了回来,罗桑扎西却冻病了。看着发高烧的罗桑扎西,索南哭了,一个劲地说,“大哥,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哪!”

罗桑扎西深知自己在当地是一个外来户,当初是当地好心的群众收留了他们一家,村里的群众们曾经给他家很多无私的帮助。滴水之恩要以涌泉相报,受人一掊土要还人一座山,知恩图报是做人的一份良知、一份诚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彼此间的敬重,用自己的爱心真正去关心帮助别人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才会过得充实。因此,他怀着一颗菩萨般的心,力争去做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五保户的贴心人。

罗桑扎西从十三四岁就成了家里最主要的劳力,岁月的磨砺、人生的坎坷,他相比同龄人性格早熟。 自从1983年牧委会草场承包以后,他靠自己的勤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由于他的精心饲养,牛羊一天一天多起来,最多时达到500余头。由于他从1976年至1989年担任村里的社长十三年中,积极引导群众发家致富,学习其他牧区先进的饲养方式,到乡、县上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全村有13户牧民1988年前就修建畜棚,改变了以往那种靠天饲养、靠天吃饭的饲养模式。

宁木特乡自然条件差、气候恶劣、生态脆弱,草场载畜量重,他担任社长的十几年里,积极响应和宣传国家政策,倡导邻里和睦、和平相处,积极出面调解群众之间的一些纠纷,光自己出面调解的矛盾纠纷就达200余件。他积极教育群众实行计划生育,全社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全县平均水平以下。罗桑扎西是一个有头脑、有远见的人,他明白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要从根本做起,要从基础着手。他积极动员社里适龄儿童去上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宁木特村率先在全县搞起了“三配套”建设,在项目建设中他联系扶贫资金,不知多少次拖着残疾的身体出现在县有关领导的办公室。“三配套”建设开工后,他自己出钱从县城买了架子车、十字镐、打墙板、锤子等用具,分发给各建设户,仅此一项自己家就出了3000多元,有时生产中缺钱,他就想办法筹措资金,保证材料供应。到90年代初,社里“三配套”建设户达到90%以上。

1989年,罗桑扎西从社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可他心里依旧惦念着宁木特村的困难户。宁木特社有四位五保老人,他们大多年老体弱,身体多病,缺少温暖,缺少关心。在担任社长时罗桑扎西对他们一直都很关心照顾,退下来了他仍把五保老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为五保老人解决生活困难。生病了前去看望,每逢节日前去拜访,从饮食起居到头痛脑热各方面尽量给予关照,经常给他们送去青油、炒面、茶叶,夏季只要去县城都要买些蔬菜、水果送他们。近年来,他累计为五保老人捐献钱物价值达1万多元。1987年冬河南县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雪灾,面对群众凄凉无助的眼神,他一方面积极向上面反映情况,一方面带领群众开展自救。雪灾中五保户达保仅有的十几只羊全被冻死了。得知这一情况后,罗桑扎西把自己的五只羊牵进了达保老人的羊圈。2005年五保户老人才让扎西病重,罗桑扎西心急如焚,到处求医买药,及时从县上请来了医生。医生说医治无望,属于胃癌晚期,他仍不肯放弃,他说:“只要老人有一口气我就要治。”他拿出家里仅有的800元钱又给老人从县上买来抗癌药、止痛药,两个月中天天陪在老人身边送水送药,精心侍候,直至老人含笑离开人世。社里的四个孤寡老人说:“我们没有儿子,罗桑扎西就是我们的儿子,他比亲儿子还亲!” 1980年9月,村民卓玛12岁的女儿在放牧时不慎摔伤,由于家庭困难无钱看病,卓玛就找到了罗桑扎西。罗桑扎西深知自己现在的腿病是当时没有钱治疗落下的,残疾让他曾经动摇了生活的信心,再不能让自己的悲剧重演。虽然他的家境并不富裕,母亲当时肝病恶化急需用钱治疗,但他二话没说,立即给卓玛家送去1500元,并陪着到州医院去治疗,卓玛的女儿从此认他为干爸。

罗桑扎西就是用这颗仁慈善良的心去温暖着需要关心的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罗桑扎西孝敬父母、关爱他人虽然是默默无闻的,但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党和政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07年青海省佛教协会评选道德模范时,罗桑扎西被人们普遍看好,他获得了“藏区道德模范奖”。 2007年,他被青海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民政厅、团省委等授予“青海省首届十大孝亲敬老楷模”; 2008年,他被全国孝老爱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评为“中华孝亲敬老之星”; 2009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评选出全国孝老模范时,他再次被推荐,广大群众被他的故事感动着,积极参与、踊跃投票。人们认为:“罗桑扎西无怨无悔地放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孝老敬老几十年,这样的人不多,这样的人应该是模范。”一花引来万花香,不知不觉中,群众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009年,罗桑扎西被应邀去北京参加了国庆典礼和阅兵式。第一次去首都,他心情非常激动,尤其是看了阅兵式,更增强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决心和信心。回来后,众多传媒也纷纷给予关注,报纸、电视对其做了报道和介绍。但是荣誉和鲜花没有使他沉醉,他像一匹低头凝思的马,思索着更高的目标。他想:虽说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下了工夫,又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但不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提倡道德建设仍是社会的一项重任。自己只是草原上一位普通的牧民,也许做不了什么,如果能带动更多的人去尊老爱幼、关心他人,也算为社会尽了一点微薄之力。于是,他写了一份“致雪域广大同胞的忠告书”,并请人翻译成汉文,在全县张贴,忠告书的内容是这样的:

众所周知,对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在年事已高时,住行等因老而变得很不方便。作为父母视如珍宝、关爱有加的儿女,善待老人符合人间正道,既是弘扬佛教精神,也是在遵守国家法律。因此, 向雪域同胞忠告,要时刻记住父母的恩情,并知恩图报。

从佛教的角度讲,遵守善恶因果,时刻慈悲为怀,具有不伤害其他众生的思想。因此,对父母不尊敬、不善待的行为不仅违背佛教教理,而且违背因果业债,罪孽深重。

从人文道德方面讲,要具备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如果对把他自己抚养成人的父母都不敬,很明显是严重违背了人文道德的。

从国家法律的角度看,对父母亲不敬或虐待父母者,都是国家法律所不允许的,从国内外许多媒体报刊得知,善待父母是符合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的。

总之,孝敬和侍奉父母不管从宗教观上看,还是人道方面讲,都是一件伟大而崇高的事情。希望广大雪域同胞予以认同并共勉。

如今罗桑扎西已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了,但他仍然和8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相伴,用爱心尽着一个儿子应有的孝道。

懂得感恩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这种道德是一种财富,需要我们精心呵护;这种道德是一种精神,需要我们不断发扬;这种道德是一种火焰,需要我们添木加柴;这种道德更是一种力量,需要我们共同传递。

(桑映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