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报纸必须以新闻为主体,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前人往往称报纸为“新闻报”或“新闻纸”。校报属新闻业务范围,是四开小报,但是,校报又和社会上的一般报纸不同。日报天天出版,大量刊登“今日讯”,给人以新鲜之感。校报则十天半个月出一期,登的消息新闻,不论对读者或编者,总不免有“明日黄花之感”。
讲新闻写作课
这个问题是校报新闻在时效性上碰到的一个大矛盾。这个矛盾严重地影响着校报的质量和可读性。要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校报除了刊登一部分快新闻外,可以强化和多登一些“慢新闻”。
美国杂志大王卢期认为:“新闻有两种,一种是快新闻,一种是慢新闻,所谓快新闻,就是某时某地发生了某些事情,用最快的速度做了一个简略的报道。慢新闻,就是用较多的时间,对某时某地发生的某事作深入调查,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分析它的前因后果,是一种有分析有深度的新闻”。卢斯的这番话是很有见地的,对我们范围小,信息传播渠道多的,周期长的四开校报来说,更有其实用价值,如果通讯员和作者能多给校报写些“慢新闻”,编者也有意识的多刊登些“慢新闻”这样,不仅能够除去旧貌,而且会给人以具体新鲜之感,可读性也会大大加强。
要写好“慢新闻”,我认为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慢新闻”的优势和它的特殊规律性,即深、实、活。
深。所谓深,就是要比一般的快新闻写的深刻一些。对校报来说,在学校发生的事广大师生是参与者或通过多种传播渠道而能很快得知的。但他们得到的快新闻,大多是粗线条的概略现象,而事情发生的背景内幕和关键的细节他们欲知而又不知,因此,校报就应避免和克服表面现象叙述,写出和刊登透过表面现象,探求其根源的“慢新闻”,以应读者的欲求,补快新闻之不足。但是,写出和刊登“慢新闻”一定要比快新闻深一层,如果写出的“慢新闻”是浮光掠影的东西,那就必然使人生厌了。所以,“慢新闻”就更需要在探其根源和“深化”上下工夫,努力做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实。其实是“慢新闻”的生命,没有真实就没有“慢新闻”。所谓真实,从写作角度来说,一是事实要真,即要真实而又有意义;二是表现要实。高尔基说:“叙述是一种艺术”。现在不少通讯员和作者为校报写的新闻稿,有些作者存在居高临下地直接对读者发议论,对事物下判断之风,结果使活生生的有意义的事实被掩埋在喋喋不休、连篇套话里面,实可以说是“慢新闻”与其他文体区别的关键,所以,“慢新闻”一定要“让事实自己来说话”。
活。“慢新闻”要使读者爱不释手,就必须在活字上下工夫。要把“慢新闻”写活,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事物关键,写出过程,巧妙的使用背景写好细节。新华社记者郭玲青在报道“作协四大”新闻中,除了简洁流畅的叙说了事情的过程和前因后果外,而且在叙说,形象地描绘了胡耀邦同志面带笑容、轻轻地掏出一根香烟吸起来的情形。这样的新闻,读起来,确实使人有一种亲临其境,舒畅轻松感,过去,我们写的新闻报道,太政治化,太呆板,不敢也不善于用形象化的手法描绘动人的细节,现在看来,这种传统性的写新闻报道的习惯和格调不一定全面正确。着力于“慢新闻”则应在这方面加强一些。
强化“慢新闻”,写好“慢新闻”不是一句话就能办到的,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和锻炼。
注 原载《高校校报研究》1986年第六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