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祥红
“上帝让人握着拳头,是想让人低头看看,手心有什么。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念,于感念之中体会幸福,于幸福中谋得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深邃的视界、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俞正强《低头找幸福》)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曾在他所著的《低头找幸福》一书中,非常生动地讲述了他和学生之间的故事,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与学生的那种真挚、平等的关系与感情,带给我许多思考和感悟:作为一名班主任,关爱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成长,是我们的责任,但仅仅是责任而已吗?如果没有真心的付出,学生会听从老师的教导吗?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亲其师,信其道”,“情”在“理”之前,“信”的基础是“亲”,因此,要让学生听从教导你的教导,首先要让他亲近你、喜欢你。而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极强,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思维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于复杂化,不是老师简单的关心就可以“收买”的。
暑假刚知道要接现在这个班时,我的内心是有些抗拒的。一方面,因为之前一直在教中低段学生,没教过五年级,又是中途接班,怕不适应、不会教;另一方面,和之前班的孩子相处得很好,在感情上很舍不得。后来,我利用开学前的时间了解了班级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和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算是有了一点准备。开学第一天,面对教室里坐得满满的62个孩子,我告诉他们:我们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而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他们不相信。在接下来和学生的接触中,我用行动告诉他们,我愿意和他们做朋友:课间我会主动和孩子们一起聊天,聊他们喜欢的书、喜欢的偶像,和他们分享我的学生生活;和他们开开玩笑,逗逗他们;做孩子们的“树洞”,倾听他们的烦恼和秘密,哪怕是一些非常细微琐碎的小事,有时也会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渐渐地,有的孩子开始愿意主动来找我聊天了,在我面前胆子也大了,甚至偶尔还有些童言无忌。我很开心,这说明他们已经对我敞开心扉了,在他们眼中,我不仅仅是威严的老师,也是可亲近、可信赖的朋友。而我则更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特点,这为我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班上有一男生小Z,在老师同学眼中,调皮捣蛋、成绩糟糕、习惯差,是他身上的标签。同学不喜欢他,其他老师也反映他上课纪律不好。一开始,我并没有过多关注这个孩子,直到有一次他上课影响同桌学习,被告状到我这儿,我才开始去了解这个孩子。
那天放学后,他被我留在办公室自己反省错误,然后我就去教室了。说实话,我并没有指望他能真正反省,这个年龄的孩子大多有点叛逆,当着老师面可能乖乖的,背着老师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半个多小时后,我回到办公室,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居然还在原地一动不动,低着头老老实实地站着,没有挪动一点位置。这让我很惊讶,要是换成别的孩子早就是手脚不停、东张西望了。好奇之下,我把他带到身边坐下,和他聊了起来。
“可以告诉我,刚才你站在这儿在想什么吗?”我帮他把书包取下来,温和地问他。这孩子有些胆怯地看了我一眼,不说话。看他不愿张口,我一边帮他整理乱了的红领巾和衣领,一边说:“我想和你聊聊天,你不愿意吗?”说着,装作有些失望的样子看着他。他低着头,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说:“愿……愿意。”见他愿意开口,我很开心,马上乘胜追击,“刚才我去教室,一忙起来差点忘了你在这儿,还以为你走了呢。现在看到你在这儿,我很高兴!”他一听,有些不好意思地看着我说:“你说了你不回来,我不能走。”“哦,你都记得,我自己都忘了,瞧我这记性!以后我忘了什么事,你记性好,要提醒我哦!”他使劲儿点点头,露出了笑脸。“那今天我就是一个情绪垃圾桶,你有什么想说的就尽管往里倒吧!”我夸张地张开双手,笑着鼓励他。孩子“扑哧”一笑,彻底放松下来。于是,他从今天被留下来的事开始说起,说了近十分钟,我只是专注地看着他,时不时地问个问题,说两句看法。说完后,他看着我,等着听我的教导,我拍拍他的肩,总结道:“你把我要说的话都说了,看来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在哪儿,也知道怎么改正,我没什么要说的了,只期待看到你的行动!”他惊讶地看着我,完全没想到我一点都没批评他,随即他认真地对我点点头。聊天结束后,这孩子便离开了办公室。没想到他又返回来,在门口对我挥手,笑得很开心地对我说:“老师再见!”
后来,我和小Z又有过几次聊天,也和他的妈妈聊过,了解到这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他妈妈一个人把他带大,总觉得亏欠儿子,对他有求必应,又想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所以拼命工作,缺少对孩子的陪伴和了解,对孩子的习惯养成也没有足够重视。而孩子从小缺少父爱,加之妈妈又溺爱,因此性格比较自我,行为习惯差。但他本性淳朴,是个善良的孩子。
对小Z深入了解后,我决定把他列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常常和他一起聊天谈心。渐渐地,他在我面前变得不那么胆怯了,更加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把我当成了他的朋友。而我总是低下头去聆听、去感受。同时,在学习和习惯上,我也对他一点点地提高要求。慢慢地,他在课堂上听讲更认真了,有时甚至愿意主动发言了,作业也开始做了。看得出他在一点点进步,在改变。
我们的学生是需要被理解的。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愿意低下头,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会更加快乐而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