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水环境的历史与现状

宁波水环境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3-08-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人把位于东海之滨的这座城市命名为宁波,就寄托和蕴含着与水和谐相处,让水带来福祉的美好愿望。作为临海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宁波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宁波人对水的认识、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的历史。2015年10月,在法国召开的世界水利会议上,它山堰被认定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留存至今的宁波水则碑,是我国古代城市水文设施遗存中仅有的实例。

海定则波宁。古人把位于东海之滨的这座城市命名为宁波,就寄托和蕴含着与水和谐相处,让水带来福祉的美好愿望。作为临海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宁波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宁波人对水的认识、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的历史。

比西湖大四倍的东钱湖位于宁波市区东面。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鄞县县令王安石上任后,在实地考察、遍访民情的基础上,上书两浙转运使,陈述水利与民生的关系,制订兴修改造水利的规划。接着动员十万民众改造东钱湖,“限湖水之出,捍海潮之入”,从而使当地民众“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改善了宁波的生态环境,也使这座城市有了岸绿湖清山水映照的美丽后花园。

作为河道直接通海的水乡,宁波曾建有许多碶闸,旱时关闭蓄水,涝时开启泄洪。然而,因所处位置不同,地势有高有低,碶闸何时开启与关闭,常常步调不一,甚至出现纠纷。为了统一调度,及时蓄泄,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标准,于是取适中之地立水则碑以测量水势,水则碑由此诞生。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吴潜主政庆元府,在今宁波海曙区镇明路西侧平桥街口,原平桥河上建水则碑,碑上刻“平”字。水没“平”字当泄,出“平”字当蓄,使碶闸的启合有了依据和准则,城中的水势保持均衡与平稳。留存至今的宁波水则碑,是我国古代城市水文设施遗存中仅有的实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不但在文化上有了新建树,而且在水利上也有了新气象。现在的宁波市区,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交汇,日湖、月湖遥相呼应,前塘河、中塘河、后塘河层次分明。城中河道密布,两岸绿树成荫。春光中的水乡甬城水汽氤氲、钟灵毓秀。

然而,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难免带来环境上的负面影响,其中空气和水质的变化,是人们感受最为真切也倍感无奈的两个重要方面。宁波作为外向型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许多企业的生产蒸蒸日上,但污水排放量也与日俱增,最直接的后果是河水开始变黑发臭,鱼虾由此绝迹。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大和城中村的出现,以及住宅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原有排污管网系统的功能就显得相对滞后,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河道,使得城区河道逐步演变成为城市的纳污水域。因规划不到位,城中原有的河道大量被填埋,成了再也没有水系循环功能的硬邦邦的建筑物和水泥路,不下雨尘土飞扬,一下雨水漫金山。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远离河道,并与水有了深深的隔阂。作为曾经的城中亲水风景线,热闹繁忙的内河埠头上,再也见不到洗菜淘米顺便聊家长里短的家庭主妇。夏日炎炎,与家近在咫尺的河道中,也没有了游泳洗澡稍带摸鱼捉虾的快乐孩童。近水而居的传统习惯迅速被离水而居的新式观点所替代,因为人们不仅害怕水边的脏物与蚊蝇,还厌恶河道的污浊与恶臭。

为此,治理城中河,改善水环境,成了大家普遍关心并刻不容缓的重大事项。人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金山银山都不能代替绿水青山。而治水是一个系统工程,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各个环节缺一不可。于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恢复水生态,惠及你我他的“五水共治”行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