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家塾到新学书院

从家塾到新学书院

时间:2024-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学书院和当时的中西女中、耀华中学都是达官显贵子女汇集的学校。新学书院的贵族气更加浓重一些。在新学书院,宪益如饥似渴地吸收了大量的新知识。1933年,新学书院来了一位中国校长,这就是该校的老校友、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的黄佐临。后来在牛津读书时,杨宪益还专程拜访在剑桥攻读戏剧学位的黄佐临夫妇,共同忆起在新学书院的种种趣事。在新学书院就读期间,杨母曾为宪益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池太太,丈夫是位留学日本的医生。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天津市面比较混乱,租界里多次发生过富家子弟被人绑架的事件。由于杨宪益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两位母亲担心年幼的杨宪益在外面出现意外,在他六七岁的时候,为宪益聘请过两位家庭教师为其授课。后来又聘请了一位名叫魏汝舟的前清秀才为宪益教授“四书”、“五经”。宪益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左传》他花了三四天的工夫就背下来了,一般的书读两遍就能够背诵下来。晚年时他还能够背诵《离骚》、《论语》和《唐诗三百首》。

天津新学书院旧影

那时,一些精明的书商想方设法向租界和老城的富有人家推销图书,送货上门。嗜书如命的宪益为了买书,花掉了不少银子。到十一二岁的时候,他已经阅读了许多古代笔记小说和大量的通俗传奇和长篇小说,以及早期的侦探小说。鲁迅、周作人、胡适等新派作家的作品也均有涉猎。尽管新派作家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品思想现代、文字明了,但宪益仍然十分喜欢古典文学,他认为文言文比白话文优越许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宪益渴望更多地接触和了解这个社会。1927年,杨的生母终于说服了他的大母亲,将他送入离家比较近的一所新式学校去读书了。这所学校就是位于法租界海大道的天津新书学院(TACC)。书院的校舍看上去像欧洲古城堡式建筑,这是英国人赫立德于1902年创办的一所学校。校园建筑,分南北两楼,楼内设施完备,礼堂、会议室、机械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理化室、阅览室、体操房、篮球场、饭厅、学生宿舍、淋浴室、博物馆一应俱全,还有一座袁世凯捐建的袁宫保堂。

新学书院和当时的中西女中、耀华中学都是达官显贵子女汇集的学校。新学书院的贵族气更加浓重一些。校董们均为社会贤达,如顾维钧、林语堂、张伯苓等。袁世凯之四子克端、五子克权、六子克桓、七子克齐、八子克轸,张镇芳之子张伯驹,以及梁炎卿、吴调卿、李甫仁等买办、富豪的子弟均曾入读新学书院。

宪益先读了一年预科,然后是六年的正规教育。加起来共七年。这所学校的英国文学世界历史、地理、数学、化学、物理课程均为外籍人士授课。杨宪益的未来岳父J.B泰勒(中文名戴乐仁)也曾经在这里任过教。杨宪益入学时,戴乐仁先生已转往北京燕京大学任教。按照校方要求,宪益为自己取了个英文名字“朱利安”,出自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长篇小说《你往何处去》里的人物“被教者朱利安”。

在新学书院,宪益如饥似渴地吸收了大量的新知识。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都是他喜欢的科目。他在证明平面几何的定理时,加上Q.E.D(证明完毕)时十分惬意。学习物理课时,他尝试着制作一台永动机,幻想着成为一个发明家。到了高年级,他的兴趣又转回到英国文学、中国文学古代史上来。他的英国文学和中国文学成绩远超其他同学。

在英国文学课本上他不仅熟读了罗斯金、哥尔斯密、艾迪生、斯威夫特的散文,司各特、华兹华斯、格雷、雪莱、拜伦和济慈的诗歌也能够倒背如流。他是法租界专卖外文原版书的“秀鹤书店”的常客,每隔一两天他都要到那家书店浏览一番,买上几本。最初买的是格林兄弟、安徒生、王尔德、儒勒·凡尔纳的书,后来又迷上了大仲马等作家的作品。他阅读速度非常快,通常每天读一至两部,当时最流行的欧美小说家和诗人的作品,他几乎都读过。

少年杨宪益

他对古希腊文学曾产生过浓厚兴趣,这也是后来他到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学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曾模仿雪莱的《云雀颂》,写过一首咏雪诗,将纷纷飘落的雪片比作音乐,比作战士和为革命殉难的烈士。他还尝试着翻译了朗费罗、莎士比亚、弥尔顿和萨福的一些诗。

与当时大多数青年学生一样,杨宪益一度对政治产生兴趣,阅读了意大利朱塞贝·马志尼的《人的责任》后,他立志以马志尼为楷模,并满怀热烈的爱国激情。“五卅惨案”发生后,还在上初中的杨宪益组织同学罢课,拒绝听英国教员的课程。校长哈特博士为此大发雷霆,准备将带头闹事的学生全部开除,考虑到杨宪益出身于名门望族,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1933年,新学书院来了一位中国校长,这就是该校的老校友、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的黄佐临。黄上任不久,杨宪益就给他出了个难题。在“九一八”国耻日那天,杨宪益组织了一次罢课活动,遭到黄佐临的劝阻,但是杨宪益和同学们还是没有上课。年长杨宪益九岁的黄佐临很快就和学生们相处得融洽了。

黄佐临和夫人金韵之(丹尼)曾组织几所学校的学生们排演过一出反映吴国国王迷恋美女西施,导致亡国的历史剧。扮演西施的是中西女中的校花张美如,她是杨宪益同班同学李亚福的未婚妻。杨宪益扮演了一位手持刀剑冲上舞台的士兵,他对吴王说:“放下你的剑,大王。流血是不必要的。”于是国王就伏剑自尽了。后来在牛津读书时,杨宪益还专程拜访在剑桥攻读戏剧学位的黄佐临夫妇,共同忆起在新学书院的种种趣事。

在新学书院就读期间,杨母曾为宪益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池太太,丈夫是位留学日本的医生。这位池太太比宪益大十二三岁,英语说得十分流利,还略通法文,喜欢阅读法国浪漫主义小说。她为宪益补习英文和数学。后来杨母发现宪益与这位池太太过于亲近,似乎池太太也对宪益动了真情。杨母担心发生意外,这也是她主张宪益出国读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宪益到英国后,曾收到池太太几封充满感情的长信,她在信中向杨倾吐自己婚姻生活的不幸和苦闷。宪益没有回信。后来听说因为夫妻吵架,池太太吞食过量的安眠药自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