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杜诗讲稿(第一讲)

杜诗讲稿(第一讲)

时间:2023-08-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一个大变乱,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对人民说也是一个大灾难。这话对这首诗是能有所认识的。杜甫写这首诗时的思想感情真是太急迫了,要说的话太多了。这有有名的《兵车行》和《丽人行》。关于此事他有两首诗,我们有一谈之必要。实际上杜甫的家这时已无法而安置在奉先,便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的境况。那么在杜甫看来什么叫做“道”呢?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我们分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意义太大了,是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的杰作。诗写的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月——十一月的事情,其时这个统治主正在“幸华清宫”,同杨贵妃一块儿。杜甫因为他的家寄住在奉先,他从长安动身到奉先去,第二天清晨经过骊山——华清宫所在地,受了非常大的刺激,真是悲愤填胸,大约就在到家后写了这一首咏怀。安禄山的乱本来就在这个十一月里发生了。这是一个大变乱,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对人民说也是一个大灾难。杜甫的这五百个字,反映了这个时代。

杜甫以五百字告诉天下大乱了,由阶级矛盾引起了七八年的“胡骑长驱”,两京沦陷,生民涂炭。而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以前写的诗里诗人已暴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荒淫、腐败、自私、不顾人民的事实,同时替人民作了记录,支持封建唐朝唯一的两件事——租和兵,人民是怎样担当起来。这有有名的《兵车行》和《丽人行》。此外有一首《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篇幅虽较短,而是同屈原《离骚》同性质的作品,也是杜甫的咏怀,也讽斥了唐明皇同杨贵妃,也骂了跟着皇帝的官,“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我们可以把这些诗词同《自京赴奉先咏怀》联系起来看。

我们对《自京赴奉先咏怀》起首一段的话还应该作必要的分析。诗人杜甫同时确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极其素朴的哲学家。他生于宋代理学家之前,所以他是儒家而不谈玄学,他只说他“窃比稷与契”。他呼吸了魏晋老庄哲学派的空气,所以他明明受了孔孟——尤其是孟轲的影响很深,而他又毫无拘束地说着“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的话,表现在《自京赴奉先咏怀》里便有这样的庄周“齐物”的思想:“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可惜他常常有求人的事情,因为这些可耻的事也写了一些“干谒”的诗,所以接着他说“独耻事干谒”,并不是说自己没有干谒,倒是说“耻”。他批评陶渊明“未必能达道”,而他“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的感情又确是很重的,在他后来的诗里表示过不止一次。临死之年写的《登舟将适汉阳》一诗里还说着“鹿门自此往,永息汉阴机”。但从杜甫前前后后的诗里证明他决无意于做“潇洒送日月”的名士一派,这一派人当中最豪放、最富有感情的像后来诗人辛弃疾也还是“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说得好听“管竹管山管水”,其实是地主。杜甫当然过了这种地主生活,他在夔州的生活便是很明显的,然而他总是说老实话的时候多,他对被剥削者说“日曛惊未餐,貌赤愧相对!”(《信行远修水筒》)所以“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应该翻转来说是他笑别人,别人不配笑他。杜甫一生的生活,一生写的诗,告诉我们他的思想是真实的,他没有说一句门面话,这是杜甫最不可磨灭的地方。其所以能如此,最主要之点还在于他的生活接近人民,他真懂得人民的痛苦。“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四句,便是杜甫的写照。我们真应该爱他,爱他这四句话,在这里不能有一点夸大,而是不夸大的最伟大诗人呵!“此志常觊豁”,所谓“志”便是“诗言志”的志,他的诗,便是“穷年忧黎元”的诗。统观杜集,用他自己的话,“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那是关于表现方法,用他自己的话又正是“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这是写诗的精神。陶渊明自白其“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杜甫的“豁”字便等于陶渊明的“乐”字。杜甫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的诗人。

我们还应该简单然而扼要地把唐代以前几个伟大的诗人——就他们的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这一个主要问题,拿来同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作一个比较。一句话,杜甫以前的诗人的诗里所反映的矛盾不超过诗人本阶级内部的矛盾,杜甫的诗,如我们上面所分析,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两个阶级的对立。我们先看屈原,屈原感情热烈,想像丰富,语言风格更特别有创造性,若问他当时为什么写《离骚》,应该就是这几句话的回答:“时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当时的“贤”当然是立于人民利益方面的,然而“溷浊”是统治阶级的溷浊,“贤”同“浊”是一个阶级里面的事。曹植更不用说,他的“拔剑捎罗网”的思想感情,主要是因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的。阮籍同陶渊明很有相像的地方,陶渊明耕田不用说,阮籍也很想“耕”,所以他的《咏怀》说:“愿耕东皋阳,谁与守其真?”不过阮籍当时所处的阶级内部矛盾非常厉害,他很容易有性命的危险,他只能靠“醉”来解决。他的诗所表现的感情极强,语言美丽:“曲直何所为,龙蛇为我邻!”这就是表示他妥协,他不怕“曲”,因为龙也是曲。这当然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事情。陶渊明耕田也只是解决他个人思想矛盾(也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手段,在陶诗《饮酒》篇里有一首写一个农民劝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很明白,劳动人民知道隐士的身份了。我们再看鲍照的这一首《拟古》:“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田租送函谷,兽藳输上林。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前面一十二句不很像杜甫的先声吗?然而“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是鲍诗的主题思想,与杜诗有着质的差异。杜甫的划时代的《自京赴奉先咏怀》,可以当作还没有阶级觉悟的老实人的一篇反省,里面反映了两个阶级,控诉以皇帝为首的本阶级即地主阶级,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阶级。

最后我们附谈一件有趣的事,要像我们现代的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必须爱憎分明,把统治者与人民的界线划得清清楚楚,屈原、阮籍、陶潜等都是古人,而且是贵族,当然不能够。独有杜甫,他的恨眉有时横起来了,同时就因为哀我黎民。我们抄他这首《朱凤行》: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侧身长顾求其曹,翅垂口噤心劳劳。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这最后两句,“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不很像现代鲁迅的口声吗?杜甫是伟大的,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个把人民和统治者分开,爱憎分明的诗人。

【注释】

[1]《杜诗讲稿》实包括《杜诗讲稿》和《杜诗稿续》两个部分。前部分作于1955年至1956年间,曾载《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6年第1期、第3期和第4期,后收入《杜甫研究论文集(第二辑)》(中华书局1963年2月版)。1957年4月,吉林大学中文系印有铅字本,共七讲。《杜诗稿续》系手稿,共三讲,约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前七讲采用1957年铅印本,后三讲据著者手稿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