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阳话黄陵(西安萍踪之一)

重阳话黄陵(西安萍踪之一)

时间:2024-08-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感到黄帝陵园的古柏,乃天下之最。在陵园65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有柏树83000多株。一般在公历4月5日或6日清明节进行。传说农历九月九日是轩辕黄帝驾崩升天之日,民祭大都在这天进行。从古到今,每届清明祭扫之日,黄帝重阳逸仙之时,天下华裔,云集桥山,以鲜花时果清酒雅乐,共祭拜于始祖轩辕之灵前。

我来过西安多次,遗憾的是没有去过黄帝陵。这次应友人之邀再游西安,主要是提劲奔黄帝陵来的。因此西安之行,虽系旧地重游,但游兴颇高。8月20日晚,火车正点到达古城,友人报告日程安排,第一天就安排去黄帝陵,真是正中下怀。21日早,我们驱车北行,一出西安,便是沟坎起伏的典型的黄土高原风貌。沿途群山隐隐,河流缓缓,羊群片片,黄土高坡,窑洞排排。偶见头扎白羊肚毛巾的汉子,在高悬彩幌的路边饭店门口招徕客人。车过铜川不久,便出现黄陵县的路标。再绕过一个山坡,就到天下华人魂牵梦萦的轩辕黄帝陵了。

(一)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飞熊。“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汽车沿桥山坡麓上行右转弯,便进入陵区。拾级而上,经下马石,过汉武仙台,入山门牌坊,眼前出现坟包。坟包前矗立两块巨碑,书巨幅金字。靠前一块较高,郭沫若手书“黄帝陵”,苍劲有力,赫然醒目。另一块石碑书“桥山龙驭”,系明嘉靖年间滇南唐琦所写。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奠基始祖的陵墓了。陵墓地处桥山之巅,远观陵园沮水环流,形如八卦,气势非凡。近看陵墓,古柏环抱,四季常青,松涛呼啸,幽静肃穆。陵墓地处陕北,坐北朝南,我们的奠基始祖,头枕鄂尔多斯高原,足濯黄海,溘然安卧五千余年矣。燃香三炷,沿原道下行,有一红围墙围成的长方形大院,古柏参天,建筑巍峨,这就是历代炎黄子孙祭祖之处—黄帝庙。正门两侧的楹联是:“广袤富源三万里,悠长历史五千年。”匾额“轩辕庙”为国民党原陕西省府主席蒋鼎文题写。进庙门,有诚心亭、碑亭、正殿、港澳回归纪念碑等。诚心亭为历代将相及祭祖人祭前整理衣冠、平静心情、置备祭品之所。碑亭则储有记载历代重要祭文的石碑。在高悬爱国将领程潜所题“人文初祖”匾额的大殿中,供着轩辕黄帝巨大石雕像。黄帝沉稳站立,衣着古朴,举止亲切,给人以庄重伟大之感。身临此处,我顿生崇敬,怀念初祖之意油然而生,默默三揖长跪,虔诚拜祭我们的伟大祖先。

(二)

我游览过国家的好多名胜,也看过国外一些古迹。感到黄帝陵园的古柏,乃天下之最。经过几千年历朝历代的种植和保护,黄帝陵园已拥有世界陵园面积最大、树龄最长的柏树群。在陵园65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有柏树83000多株。“高者参天,低者拂云”。在这个苍翠碧绿的长青世界里,共有胸围1.2米以上的千年古柏69株。特别是黄帝庙区内,俱是干粗冠大的古柏。跨过黄帝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巨大的柏树王:整个大树高21米,其中由树根至分枝处正身高13.7米,下围11米,中围6.5米,为黄帝陵中的柏树之冠,树龄5000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说来也怪,这些古柏,虽然生长在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原,但是历经千载,却依然长青不衰,“干亭亭以直上,枝丝丝而旋纹,叶丛蔚而攒秀,气芯芯而吐芳”。除了“黄帝手植柏”以外,其他古柏都是如此,形成“非烟非雾,亦青亦苍,黛横半岭,绿堆高岗”和“千柏来雨,万壑含烟”的奇观。如大殿旁边的挂甲柏,树高18米,正身高6米,树围6米。虽然历经数千载,至今依然虬枝层层,绿叶密密,亭亭如盖,郁郁葱葱,好像一位长生不老、威风凛凛的披甲老将军。对这些古柏,前人诗赞不绝。如《赞黄帝手植柏》:“七搂八扎半,巍哉柏之冠。世传远祖植,悠悠五千年。钢枝挺硬骨,铁甲敌严寒。霹雳难摧志,风高无媚颜。阅尽兴衰事,从容向长天。神州衍斯种,世代泽绵绵。”黄陵古老松柏的精神,难道不是世代绵延的古老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三)

古老的中国有一条龙,龙的祖茔在黄陵。黄陵安葬的是统一华夏的肇始者和奠基者,黄陵作为龙的故乡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民族融合与华夏一统的象征,所以黄陵是具有独一无二人文优势的古迹名胜。

柏前幽思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上古时期,在我们祖先生活的大地上,荆棘丛生,洪水横流,混沌荒芜。盘古氏虽然凭借巨斧,开劈出我们的祖先活动的地盘,但是随着人群分化,部落割据、争斗,生产力发展缓慢,人群仍未摆脱蒙昧。我们的祖先轩辕氏,率领先民们在这里生息繁衍,利用简单的工具,开疆拓土,刀耕火种,饲养禽畜,与大自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原始氏族公社文化。继而经过多次大战,败蚩尤,伐炎帝,统一了黄河流域三大部落,结束了人类社会的野蛮时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因此功绩巍巍的轩辕氏,成了开天辟地以来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祖”和华夏之邦大一统的奠基者。

听取导游介绍国内外游人拜谒陵园的盛况,缅怀轩辕奠基华夏的丰功伟绩,深深感受到了炎黄子孙企盼国家统一的情怀。一位国内游人瞻谒后即兴赋诗:“统一中华业,勋名万古高。清明同祭祖,翘首望台胞。”台、港、澳和海外同胞等华夏后裔的行文更是感人:“海峡两岸,骨肉情长;海外同胞,念祖怀乡;并肩携手,同祀炎黄。痛骨肉之分离,期欢聚于一堂;愿早日实现统一,共谋国家富强。俾中华之伟业,益恢弘而发扬。一国两制,共臻吉祥。同心同德,惠我家邦。”国家之未统一,是炎黄子孙心头的“千千结”,国家统一是天下华裔的夙愿。

(四)

祭祀祖先,是炎黄子孙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对黄帝陵的祭祀,分为公祭与民祭。公祭是官方组织的具有严格程序,而且规模大,礼仪隆重、庄严的祭奠活动。一般在公历4月5日或6日清明节进行。从周、秦到现在,有记载的国家祭祀始祖的活动就有近百次。民祭是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组织的淳厚朴实的民间祭奠活动。传说农历九月九日是轩辕黄帝驾崩升天之日,民祭大都在这天进行。从古到今,每届清明祭扫之日,黄帝重阳逸仙之时,天下华裔,云集桥山,以鲜花时果清酒雅乐,共祭拜于始祖轩辕之灵前。

在进行祭奠始祖活动中,形成了一批敬祖爱国、情真意切的祭文。其中,刻在石碑上的就有30多篇。最著名的有: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亲笔撰写的祭文,民国元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亲笔撰写的祭文,1937年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祭文,建国以来全国政协、陕西省人民政府的祭文,以及社会团体,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祭文。特别是1937年在强邻益迫,山河待挽,祸起萧墙,同室操戈,民族危厄的情况下,毛泽东主席亲笔起草的毛、朱祭文,提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分军民,不论贫富”,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全篇祭文高瞻远瞩,光泽九州,出乎情,止乎理,文如行云流水,在历代祭文中可谓出类拔萃。篇篇祭文,缅怀始祖功业,彰显轩辕精神,抒发民族情感,立誓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深衷浅貌,短语长情,读之使人豪情满腔,热血沸腾。这些祭文,是认识中华民族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的长卷。

啊,黄陵!你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四方华胄之圣殿!

2004年8月22日草于西安,9月18日定稿于沈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