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书是人类精神食粮,人可一日不吃饭,不可一日不读书。过去整天忙于看材料,听汇报,开会应酬,事务成山,头昏脑涨。偶尔得偷闲,不会麻将,不善下棋,不耐舞场噪音,厌烦饭店气氛。抽空读几页书,犹如清风临窗,暑中饮露,浮躁尽消,压力顿去。退休后肩无担子,手无活计,倒是清静。但无事可做,百无聊赖,空虚、寂寞常常来袭。但是只要有书本,就必然有快乐。展卷微吟,思想顷刻入境,在书香意境中驰骋,自可慰抚寂寥,乐而忘忧。有人说“书本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此言得之。
年轻的时候,爱好多,兴趣广。什么书都想读,什么书都想看。法律、政治、经济、哲学,甚至许多自然科学图书,都在涉及之列。特别是如《资本论》那样晦涩难读的理论书籍,都能打点十二分精神攻读。进入老年,精力不如以前。手中没有了工作,相应的业务书也不想再看了。因此,读书的范围越来越窄了,但读书的兴味不减。所读的书,集中在文史类。不少文史书籍,趣味强,富于哲理,宜于修身养性。联系平生历事,常常引起共鸣。读起来似乎在与先哲交谈,聆听先贤教诲。也像和慈眉善目的智者对话,觉得他们的作品字字珠玑,一字千钧。从中体会智慧深邃,人类生命和思想的永恒。或者像和家人、朋友、长者、亲爱者谈心。读后自觉心明眼亮,觉得天高云淡,境界无垠。面对斜阳清风,自觉心旷神怡,惬意无限。即使遇到过时的话,也能从当时境遇中理解,作为历史借鉴。
在我喜欢读的文史类中,尤其喜欢读各类散文、诗词。汇集诸子百家和历代先哲贤人的《古文观止》,是一部优秀散文选辑。古人的气度和胸襟,大义凛然的气节;宁静淡泊,老当益壮的精神,无不引发心灵震撼。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原创。诗人或忧国忧民的感慨,或亲情离情的抒发,或对山川热爱的倾吐,或对田园之钟情。“文质半取,风骚两挟”。是大诗人们采撷生活百花精华,凝聚天长日久真情的佳品。春日的花草,夏日的溪流,秋日的果实,冬日的白雪,皆入诗句。且音韵袅袅,绕梁不绝。余香四溢,充斥屋舍。读之如食蜜糖,似饮美酒,令人陶醉和兴奋。这些诗作现代人写不出多少了,不是今人都不如古人,而是失去了相应的人文环境。在现代的作品中,我喜欢梁启超、朱自清、梁实秋、季羡林、余秋雨诸公的散文。他们的佳作,视野开阔,议论纵横,警句迭出,读后使人思绪缠绵。特别是季羡林老师的人生感悟,平朴自然,像陈年老酒,香气沁人。其看破红尘、大彻大悟的心态,令我们回味不已。
最近,《沈阳日报》连载的《草根英雄》,书中提到,草民李书福,白手起家,相继开小相馆,组装照相机,生产电视机、摩托车、汽车等,创下了几十亿的产业。吾人已老,没有了年轻人创业的闯劲。但奋斗一生,通过回忆、总结、自省,摈弃旧思维,吸纳新理念,使自己的思想、心境得到净化。虽不刻意附庸风雅,而风雅自至矣。从而在精神领域开创新天地,实现人生新的飞跃。思想升华,是通过读书实现的。通过研读前贤经典,浏览今朝新秀文章,明了事理,重燃激情。回望似水流年,会有几多经验,几多教训。有得而不自满,有失而不烦恼,求的是完善自我。正如大诗人陆游描绘的那样:“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自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个中的收获,个中的愉快,只有展卷方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夫子是大学问家、理学大师。他博览群书,善于格物穷理。他读书所达到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一时难以达到,但通过读书,我们也能够体会一二。朱夫子认为,人的“半亩方塘”,如果不注入潺潺水流,便会成为一潭积滞的污水。如果要它保持清澈如镜,使得蓝天白云徘徊水中,玉璧繁星闪现其里,必须源源不断注入活水。读书能够使我们的脑海,不断注入新思想、达到新境界。我曾自度《醉书斋》一曲,不揣浅陋,抄录于后,企望行家指正:
荡漾书海,涤去心灵尘埃。潮起潮生,几换人世间,心曲慧然达彼岸。仙乐缥缈,似闻先哲召唤,文彩光华织新篇,话语谆谆意真切,情深无限。更漏月残,再啜浓茶一盏。梦幻蓬莱,先是繁星若隐,须臾灯火阑珊。蓦然回首,伊人婀娜翩翩。窈窕柳眉含春烟,垂首羞涩回眸,秋波闪闪。
人能在岁月中老去,境界在读书中更新!
2008年3月9日写于沈阳嘉麟“寻味”书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