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短暂的一年,深情的回忆

短暂的一年,深情的回忆

时间:2024-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前两天,接到抚顺中级法院的电话通知,为搞院史展览,让在中院工作过的原班子成员,交照片、小传等备用。通知开启了我的回忆闸门,使我想起在抚顺中院一年多的难忘岁月。由于侦查阶段粗糙,定罪量刑偏重,改判数量增多。这本来是应当做到的小事一桩,没想到明学同志立即让办公室出了拒腐蚀的简报。简报对此事虽然评价过高,但体现了一把手的厚爱。对他们的进步,表示欣慰。抚顺中院的一段领导工作,使我有了独当一面的指挥经历。

前两天,接到抚顺中级法院的电话通知,为搞院史展览,让在中院工作过的原班子成员,交照片、小传等备用。通知开启了我的回忆闸门,使我想起在抚顺中院一年多的难忘岁月。为此遐思捉笔,拟定这个题目,撰写以下短文

1984年10月底,省法院史笑谈院长找我谈话,说组织上拟派我到抚顺中院挂职锻炼,半年到一年,然后回省院出任新职。“文化大革命”前我曾多次到中院承办案件、调查研究,还到抚顺地区农村蹲过点,对抚顺中院比较熟悉。我知道中院班子团结,队伍整齐,工作基础好。不少同志是我的老熟人,况且离沈阳不远,来往方便。能来这里和大家一道工作,心中非常高兴。

11月报到,我分管刑二、刑三、信访三个庭处。当时正是严打时期,刑事案件收案量很大。由于侦查阶段粗糙,定罪量刑偏重,改判数量增多。刑事上诉、申诉案件和信访量急剧上升,工作任务很重。每周报主管院长签发的案件,庭里报送的疑难案件,接访及接访前要阅卷的案件等,约有20件。在此之前,我虽然在省院当过10多年审判员,承办过的刑事案件数以千计,但是都是省院管辖的重大案件,基层法院作一审的烦琐、复杂、类型模糊的“小”案,接触得不多。加上本人平生谨慎,生怕出差错,因此事必躬亲,阅卷和研究都很细,工作量非常大。好在我当时吃住在院里,时间比较充足。当时除了到值班室看看电视节目外,晚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社会上也没有请吃饭等活动干扰,晚上时间几乎全部用于阅卷、批案。人只有“闲”出问题,没有忙坏的。一年多来,起早贪黑,埋头工作,虽然很累,但是工作饶有兴味,思想丰满充实,审判业务水平,法律研究水准,组织协调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罗台冬韵

当时的院领导班子,由张明学、袁廷俊、陈福和我组成。明学同志政治上强,作风民主;廷俊同志业务上熟,经验丰富;陈福同志热情高,干劲大。大家共事融洽,动作和谐。班子处理问题原则性强,有两件事从不含糊:一是研究案件,核查事实,研究定性,科处刑罚,从不含糊;二是政治思想工作,对职工生活的关心,从不含糊。院里大事共议,分头去办。我在工作中,遇到大事,报告明学。案件疑难,请教廷俊和其他同志。因为我新来乍到,大家热情支持,具体帮助,热情友好。我主持改判了的案子,有的是别的领导过去表过态的。和他们沟通,也很理解,一路绿灯。有一次,有一个当事人家属持省里一位老同志的条子,到办公室找我,拿出厚厚的一摞钱企图行贿,被我严词批评教育。我立即报告了明学同志。这本来是应当做到的小事一桩,没想到明学同志立即让办公室出了拒腐蚀的简报。简报对此事虽然评价过高,但体现了一把手的厚爱。当明学同志发现我有时下乡回来,误开饭时间的情况后,主动把我请到家里吃饭。开始我不好意思,以后熟了,下乡回来赶不上饭时,常常到他家蹭饭。

庭长、审判员、书记员和院里的其他服务人员对我都很友好。当时审判委员会的委员,政治部、办公室主任,以及我分管的几个单位的庭处长,是年龄比我大,经验比较多的老同志。他们党性强,对年轻的领导尊重有加,尽管我当时经验没有他们多,水平也未必比他们高,但没有一个人托大。我有什么意见,一般情况下,他们都很尊重。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他们都把来龙去脉一一汇报。报批疑难案件,老庭长都将原判难点,分歧焦点和几种处理想法,汇报清楚,供审批参考。接待上访老户之前,处长都将当事人涉案卷宗,过去答复处理情况,解决初步想法详细说明,使我的接访表态能够兼顾历史情况。我觉得他们都很负责、称职。他们尽其所能的支持,我至今不忘。我对一些年轻人很赞赏。他们工作积极、热情、直率,肯学习、动脑筋,办事认真负责,不讲价钱。对我的意见、批评,如有不同看法,能大胆提出,不违心逢迎,不唯唯诺诺。我摆明我的意见后,如果他们认为对,就坚决照办。他们之间的不少人以后都成了院里的骨干,不少人先后被提拔,有的现在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其实我在抚顺时,他们就已经初露头角。他们对我热情友好,不少同志还经常来省里看我。我退休后,照样很热情,我在抚顺有小事办,照样积极认真。他们的表现对我颇有启迪,多年来我一直恪守职务高不等于水平就高。职务越高,越要谦虚谨慎。在这里我学会了尊重下级,注重和青年相处,听他们的意见,向他们学习,和他们交朋友。我离开抚顺后,也在关注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对他们的进步,表示欣慰。哪个出了问题,表示惋惜。

1985年12月,省里召我回去。我舍不得离开中院,同志们对我也恋恋不舍。全院冒雪相送的镜头,至今历历在目。那天我打算早晨7时趁大家没上班,悄然离去。但同志们不让早走,司机说车“坏”了要修。当时风雪交加,8时许全院同志相送,不少人在我打包时就在院子里站着,成了雪人。我大不忍,握着站在前面一位年轻干部的手说:“你一向要求自己严格,从不向组织提困难,近日动迁要求帮忙找个地方住,我也没能解决。”一句道歉的话,使得该同志放声大哭,很多人也动了离情而垂泪。我上了汽车,大家一起跟着车,缓缓相送。我一再下车作揖,恳请大家回去。大家仍然跟着,一直送过东公园。那场面不仅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周围群众。路上我以“抚顺愧别”为题,写了一首七古:“锻炼结束回省院,各庭闻讯争探看。党组开会施褒奖,院长饯别设家宴。干警冒雪门前送,职工顶风道旁站。深感任内贡献微,愧对友情如海蓝。”事后,我问中院一位老庭长:我在中院工作才一年多一点,一没有提拔谁,二没有给谁解决过住房,为啥大家对我这么好。回答出人意料:你这人没有架子,有事好商量,连书记员都敢和你争辩。你从不把意见强加于人,如果大家复议正确,你会采纳。我顿悟,原来民主是这么好的法宝。从此,坚持下来,直到退休,都不敢摆谱。

我在抚顺中院,任职较短,也没有干出显著成绩。表面上看,自己也没有大的变化。实际上,得到很大的锻炼。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省里做具体工作。在省法院长期当审判员、研究员,到中院前虽然是省法院的中层干部,但任职时间不太长。虽然有一定的办案经验和综合研究能力,但工作视野往往局限于具体案件或具体法律问题。抚顺中院的一段领导工作,使我有了独当一面的指挥经历。从此以后,开始学会从审判工作全局考虑问题,从法院工作如何服务全党工作大局布置工作。有了全局视角,具体工作才能干出水平。我在中院虽然分管一个方面,但对案件的事实认定,定性分析、量刑研究,宏观管理的把握,已超越具体、烦琐的业务局限,为以后在省里任职打下了基础。在处理领导和群众的关系上,我体会到,人们不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财产多寡,大家生而平等。对人的人格尊重,是酿造民主作风的土壤。领导作风反过来又作用于民风、院风。我已年近古稀,平生阅历感慨颇多。经历过成功,也见识过失败。我见过个别领导“一朝权在手”而飞扬跋扈,也看到过群众力量的排山倒海。我认为领导和同志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才能相得益彰,最终形成无限的合力,从而形成上下、左右最理想的和谐关系。借此机会特向当年帮助我、支持我、和我一道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老朋友表示谢意。

(2008年7月17日写于应邀为抚顺中级法院而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