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根
【摘要】常熟文献世家,脉望馆以藏书闻名天下,旧山楼被翁同龢誉为“三百年来第一家”,藏有惊人秘籍,文献世家藏书楼有园林之胜,藏书多为常熟藏书家递藏。
【关键词】脉望馆 旧山楼 文献世家 藏书楼
常熟赵氏脉望馆为人所熟知的明代著名藏书楼,赵氏另有旧山楼,脉望馆赵氏与旧山楼赵氏的关系及其藏书流变本文试作考述。
一、赵氏文献世家
翁同龢撰《清故太常寺博士赵君墓志铭》载:“君讳宗建,字次侯,亦曰次公。先世宋室玉牒,由江阴迁常熟北郭,是为宝慈里赵氏。”[1]据此,赵氏疑为赵公豫同宗,公豫(1135—1212),字仲谦,传为魏悼王赵廷美六世孙,其父左朝散大夫赠少师诜之始家常熟。公豫宋绍兴间进士,历知仁和、余姚、高邮军及真州、常州,官至宝谟阁侍制,以廉正称,著有《赵侍制奏稿》1卷、《燕堂类稿》16卷、《燕堂诗稿》1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其《燕堂诗稿》1卷,提要称:“是集卷首有传一篇,不著撰人名氏,称公豫本宗室子,南渡后徙居常熟。”[2](p.823)赵公豫是否“宋室玉牒”存疑待考,因为在《宋史》宗室表诸王系中无以“公”字联名的,不知出自何派。
赵承谦(1487—1568),字德光,号益斋,其祖处士赵实自江阴赘钱氏,遂家常熟,为赵氏另一支迁虞始祖。承谦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赣州府推官,擢南京吏部主事,官至广东布政参议,著有《盛唐名家诗》。
赵用贤(1535—1596),字汝师,号定宇,承谦子,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卒谥文毅,嗜收藏图书,藏至2000余种,上万册,编有《赵定宇书目》,藏书室名松石斋,著有《松石斋文集》30卷、《诗集》6卷等。
赵隆美(1581—1641),字文度,号季昌,用贤三子,官至叙州知府,著有《赵叙州集》2卷。其兄琦美,以脉望馆藏书闻名天下。
赵士功,隆美三子,长兄士春(1599—1675)为崇祯十年(1637)进士第三人及第,著有《保闲堂集》等,兄士锦与士春同举进士,著有《一是堂集》。
赵世铎,字圣传,号茹庵,士功长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年未四十而卒,著有《茹庵诗文集》。世铎弟世钺(1655—?),字宪章,号晴岩,诸生,康熙五十六年(1717)尚在世,著有《经世大略》、《入云编》4卷,后者有光绪九年(1883)、二十三年常熟赵氏承启堂重刻本。
赵嗣孝,字太原,为世钺长子,嗣世铎,雍正中以贤良方正荐教习宗学,授青阳教谕,升盐知县,未赴卒,著有《从好斋诗集》。嗣孝弟永孝(1686—?),字汉忠,号谨凡,乾隆四年(1739)进士,时年五十四,为常州府教授,勤恳训士如兄,称为“二赵”,潜心理学,著有《关尹子疏》、《理学宗传挈领》、《阳明大旨》、《龙城讲义》、《迈征录》、《内讼编》、《先生格言集腋》及《鉴古堂文集》6卷、《诗集》4卷、《万年保泰鸿谟》1卷,后者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常熟赵氏承启堂刻本。永孝与赵翼(1727—1814)为同宗,赵翼《瓯北集》卷一载《呈家谨凡教授》诗云:“师资幸得依宗老,请业何辞月满除。”诗作于乾隆十一至十三年间,时永孝仍为常州府教授。
赵王槐(1719—1798),原名璟,字器梅,号者庭,永孝子,乾隆十年(1745)由宛平籍登明通榜,历任山东冠县、汶上知县,卒年八十。赵翼《瓯北集》卷四十载《族兄者庭八十寿》诗,诗作于嘉庆三年(1798)。王槐著有《归觥集》。
赵贵慈,王槐子,监生,侯选六品,与弟贵览、贵翀汇编《赵氏祭田碑记题词》。贵览,字雁祥,少随父任,官至干州同知,子同湘、同岐。
赵同汇(1745—1811),字涵泉,一作含泉,号总宜山人,贵慈子,少丧父,精敏强干,尚义敢为,曾修常熟北门街,开塘资灌溉,乾隆五十年(1785)旱时独力振里中,手定义庄规约,拟置赡族田千亩,以义行闻名。同汇喜延接士流,所居总宜山房,邑中名流多造访。
赵元绍(?—1796),字孟渊,同汇子,乾隆五十八年(1793)补诸生,从赵翼学诗,三十左右卒,无子,弟元恺汇集元绍遗诗为《总宜山房诗稿》1卷,有咸丰五年(1855)常塾赵氏木活字排印《赵氏三集》本。
赵元恺(1781—1829),字叔才,号退庵,嘉庆八年(1803)补诸生,从邑人陈中仁、王恺、孙原湘学经义,从赵翼学诗,名噪一时,善治经,精明强干,经营义庄十年,捐置义田至千亩,族生赖以生存,而元恺自奉甚约,无声色裘马之好,独嗜典籍,工诗能书,有文名,善鉴别书画,又豪侠好客,当时名士皆与交往,著有《一树棠梨馆诗集》1卷,有赵氏木活字排印《赵氏三集》本。
赵奎昌(1802—1832),字曼华,原名奎璇,元恺子,兼承元绍后。诸生,官詹事府主簿,经义外兼工诗画,师从邵渊耀,曾与从兄赵允怀撰《常熟县虞山三峰清凉禅寺志》2卷首1卷,有道光十八年(1838)赵宗德、宗建刻本,另著有《澄怀堂诗集》1卷,有赵氏木活字排印《赵氏三集》本。翁同龢在赵宗建墓志铭里称赵同汇、元恺、奎昌“三世皆以义侠闻”,在《重修常昭合志》人物志里赵氏列入“义行”类。
赵宗德(1824—?),谱名宗藩,字价人,奎昌子,例授郎中,签分户部,以勤敏称。同治七年(1868)捻军起,朝廷命庞钟璐为五城练勇大臣,宗德为随员,叙功加四品衔,因丧幼子归里,卒于家。宗德性好客,喜欢交游,归里后究心邑中利病,并承父志悉心经理义庄。宗德工山水画,摹石谷,设色水墨并极秀润。宗德有三子,长仲简,字君默,官浙江主簿;二子仲敏,一作仲纯,改名仲晟,字君修,光绪八年(1882)举于乡;三子先宗德卒。
赵宗建(1828—1900),字次侯,亦作次公,号非昔居士,自号花田农,宗德弟。例授太常寺博士,曾御粤军有功加四品衔,赐孔雀翎,发两江总督曾国藩差委,未赴任,与邑人辑流亡,补城垣,浚河道。宗建好交四方名士,善饮酒,广蓄金石图史,所作诗文清逷有体格,晚年好谈禅,著有《梦鸥笔记》1卷、《非昔日记》、《庚子非昔日记》1卷、《旧山楼书目》、《旧山楼诗录》、《林屋纪游诗》1卷,与兄宗德编刊《赵氏三集》,以上均传世。另有《灌园漫笔》不存,光绪二十六年(1900)翁同龢撰《题赵次公〈灌园漫笔〉》诗:“花农真合住花田,借得奇书手自编。不数世间凡草木,知君心事在梅颠。”翁同龢自注:“君重修梅颠阁。”[3](P.176)
以上为赵宗建及其前十一世,对于宗建子孙辈,翁同龢在赵宗建墓志铭里附带涉及到的是:“子仲乐,前卒。仲举,邑庠生。孙士权,前卒。士策,业儒。曾孙不骞。今来请铭者仲举也。”[4]赵仲乐,前卒,无子。妻江阴季氏,季念诒之女,婚后不满一年卒,翁同龢撰有《季孺人传略》。赵仲举,字坡生,一作谱笙,或作补笙,一字能远,仲乐弟,光绪六年(1880)邑庠生,善花卉,兼工翎毛草虫,体物之微细入毫发,与翁学海并驾齐驱。赵士权,仲举子,嗣仲乐,前卒。赵士策,字熙年,又名宋,士权次子,业儒。赵不骞,字钧千,士权子,研究金石,亦喜谈版本,抗战时为日寇所害。郑伟章《文献家通考》“赵宗建”条引《旧山楼书目》曹菊生跋称:“士权更名不骞。”[5](P.987)此误,查《旧山楼书目》曹菊生跋为:“大房士权后名不骞。”[6]此“后”字当作后代之意。翁同龢在赵宗建墓志铭里载“曾孙不骞”,即不骞为士权子。又常熟瞿凤起《顾公雄为故友赵钧千作〈红豆树图〉题记》称:“虞山北麓报慈桥,故友赵君钧千之旧居在焉,有楼曰旧山,为君曾祖次侯先生藏书之所。”瞿凤起与赵钧千友善,且为同时代人,所称当不致错。瞿凤起所记故友赵钧千史实为了解赵不骞事迹的重要史料:“君性猖介,寡言笑,以篆刻自娱,楗户读书,怡然自得。丁丑(1937)秋,沪战作,虞邑为敌机肆虐,君避地让塘无恙。来书谓君意志坚决,不幸临难决不苟免。追邑城沦陷,君竟成仁,视效命疆场执干戈以卫社稷者何多让焉。君家所藏经籍书画金石等,悉数被掠夺,独汉玉赵章印携之偕行,获持不失。君殁后周年,始悉君被难月日,同人谋为之纪念。公雄以钧千尝分栽红豆一枝相贻也,为绘《红豆树图》,无恙作长歌跋之,复征与君有往还者各为题记,因书此以志感。”[7](P.156—157)赵不骞被害后,赵氏文献世家赵宗建一支从此不闻。
二、赵氏藏书流变
赵氏在常熟的第宅甚多,赵用贤宅初在常熟跨塘桥北堍望仙桥畔的程家巷,为临流老屋,取名松石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常熟知县王鈇为御倭计,将常熟城址西移,扩筑新城。于是,赵用贤移居城西九万圩西泾岸百叶街,后改名为南赵弄,或称南赵家弄。万历年间赵用贤又购得常熟城北邱氏别业作为别墅,位于镇江门街,名赵氏北园,此处后来赵王槐建三节坊于园门。报慈里即在镇江门外,有报慈桥。赵用贤还购得陈氏山居园。赵用贤去世后,其子琦美在九万圩草荡宅西偏地建赵用贤祠,亦在南赵弄,赵士春曾修葺,赵嗣孝、永孝及王槐等拓建,增祭田,赵王槐在此建承启堂,此堂名赵氏还用来刻书,有所谓“常熟赵氏承启堂刻本”。赵氏人丁兴旺,至赵士春兄弟起分宅居住,士春仍住南赵弄,其子孙世守,直至今仍留南赵弄10号赵用贤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内有存世不多的古代藏书楼脉望馆刻本。赵士春弟士锦住南泾堂,士功住太平巷。赵士功子世铎仍住太平巷,世钺住迎春门即小东门外线香弄。赵世钺长子嗣孝嗣世铎,次子永孝住阜城门即西门内萧家弄。赵永孝子王槐仍住萧家弄,拓建赵永贤祠,并清界修城北赵氏北园。赵王槐孙同汇重修赵氏别墅,同汇另购得报慈里思庵郊居遗址和乐宾堂废址。同汇还曾议立赵氏义庄,手定规则,子元恺建成。赵同汇子元绍住报慈里,无子。赵同汇次子元恺移居宾汤门即大东门外东皋老屋。此处原为瞿式耜东皋故址,赵元恺修复。赵元恺子奎昌,兼承元绍后,既有东皋老屋,又在报慈里赵氏义庄丙舍旁建半亩园作为退隐侍养之所。赵奎昌子宗德、宗建由咸丰六年(1856)宗建二十九岁时析产分居,宗德住东皋老屋,宗建住报慈里,缮葺报慈里旧宅。
赵用贤藏书据其《赵定宇书目》所载为3000余种,至赵用贤子琦美藏书多达5000余种、2万余册,并刊刻书36种、126卷。赵琦美去世后,其书尽归钱谦益绛云楼,见诸钱氏曾孙钱曾《读书敏求记》所载。然而,赵氏后人有能力藏书的悉心搜罗赵氏遗书,藏书聚散至赵氏旧山楼又蔚为大观。赵氏报慈里宅藏书记载见诸赵同汇的总宜山房,所谓“图籍充仞其中”,至赵宗建更是大量储书,致“蓄金石图史甚富”。赵宗建大量收藏古籍在太平天国时期,当时文物大量流散之际,常熟、苏州的藏书家散出的亦多,像瞿氏铁琴铜剑楼这样的藏书大家也有损失,仅能维持旧藏而无力新添,宗建得其机会陆续收藏,兼及书画、古器物,先后收得瞿氏铁琴铜剑楼、苏州汪士钟艺芸书舍等散出之书,故其插架益为繁富。叶昌炽(1847—1917)曾于光绪九年(1883)访旧山楼,见诸其《缘督庐日记抄》:“游赵次侯园亭,种梅二亩许,暗香疏影,颇极幽静。”又在其《藏书纪事诗》卷七载:“经过赵李小藏家,十顷花田负郭斜。劫火洞然留影子,旧山楼上数恒沙。昌炽二十五六时,游虞山,出北郭,登赵氏旧山楼,观所藏书。问主人,则驾言出游矣。稍旧之册,不以示人,楼中插架无佳本。时甫自菰里瞿氏校书归,观于海者难为水,惘然而返……此二家者,虽非泱泱大国,自鱼虞岩、孙庆增、席玉照而后,毛、钱之流风余韵,亦稍稍衰矣。”[15](P.699—670)从此,赵氏旧山楼就有藏书秘不示人的小藏家之称。其实,赵氏旧山楼同常熟绝大多数藏书家的藏书楼一样,是开放式藏书楼,主人通过刻书、提供阅读和编目等来传播藏书,同时,由于楼主特好客,加之旧山楼环境优美,旧山楼成为当时常熟及周边学者们的集会处和文化交流中心。翁同龢曾与常熟周边的文人杨沂孙、杨泗孙、庞钟璐、庞鸿书、吴鸿纶、钱漱青、季士周、李升兰、曾伯伟、潘欲仁、翁同祐、常熟三峰寺僧药龛、印木咢大和尚等多次在旧山楼雅集,谈艺论学,读书赏画。赵氏每得古籍书画总是邀友人前来赏读,翁同龢日记中多处涉及旧山楼书事,其诗词中为赵氏题书画的甚多。[16](P.75—79)。叶昌炽当时访旧山楼主人不在的一次遗憾,不足据以论赵氏秘藏。
赵氏小藏家所藏多罕见秘籍,亦不可小视。赵宗建著《旧山楼书目》,稿本之一今存南京图书馆,1957年12月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有排印本,书目共三种,即赵宗建的《旧山楼书目》、《旧山楼藏书记》及宗建后人的《光绪廿六年十月中补录》。书目大致以藏书排架为序登录,校明甲、乙、丙、丁、戊、己、庚及“楠木四小橱”(标文、行、忠、信)八部分,共计著录647种、3990册,其中宋、元抄校本约百种。《旧山楼藏书记》较详细地叙记所藏善本,但仅著录16种,为未完之稿。补录共172种、657册,其中宋、元抄校本27种。叶昌炽未睹书目,否则是绝不会以小藏家视之的。赵氏旧山楼的惊人秘籍便是见诸书目补录中的:“《古今杂剧》,清常道人校抄补,半元明刊,黄荛圃长题,董香光题,六十四本。”此脉望馆赵琦美抄校本《古今杂剧》曾经钱谦益、钱曾、季振宜、何煌、黄丕烈、汪士钟诸家递藏,汪氏书散出后为旧山楼收得。旧山楼还藏有宋刊《稼轩词》丁集、宋刊《窦氏联珠集》、南宋馆阁墨本官书《太宗皇帝实录》、司马温公写《资治通鉴》草稿、朱子写《大学章句》草稿、黄石斋的未刊遗稿、徐霞客手书游记底稿和诗底稿、钱遵王自写藏书目录、钱牧斋日记信稿和《红豆山庄杂记》手笔等,均是罕见秘籍。正如赵氏书目补录所述:“最可惜石斋未刻稿、牧斋杂文日记等,较宋元本尤难得。”[17]赵氏旧山楼藏书之印有:“赵氏秘籍”朱长方、“旧山楼劫余”朱方、“赵次公印”白方、“海虞赵宗建所得金石书画之印”朱方、“下榻山楼”朱方、“恒泉赵氏下榻山楼”、“赵押”、“非昔居士”白方二及朱大方、“赵”朱方、“非昔珍秘”朱方、“非昔过眼”白方、“非昔元赏”朱方、“赵宗建印”朱方、“赵印宗建”朱方、“赵氏家藏”白方、“旧山楼赵章”、“曾在旧山楼”朱长方,“旧山楼秘箧”朱方,“旧山楼藏”,“赵次公真赏”朱方,“次侯所藏”朱大方,“旧山楼秘本”、“宗建私印”、“旧山楼”朱方及朱长方,“赵氏秘籍”、“次侯读书”、“赵宗建读书记”、“庚申以后次侯所得”、“开庆堂赵”等,以及赵氏后人之印“赵士权印”白小方,“赵不骞印”白方,“赵印不骞”、“均千珍藏”、“铁如意斋”朱方等。
赵氏旧山楼书流失当在赵宗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丙寅去世之后,赵氏书目补录为《光绪廿六年十月中补录》,并称:“此中书已有归别姓者。”赵宗建长子仲乐前卒,旧山楼藏书归次子仲举。清末民初间旧山楼藏书大量散出,出自仲举次子士策之手,不出数年而旧藏精华尽去。仲举长子士权所留旧藏,在齐、卢军阀混战时,军队驻扎旧山楼,将书作炊薪之用,楼中遗书遭此一劫,全归乌有。宗建曾孙不骞,在抗战时被日寇杀害后,赵氏藏书世家不复存在。旧山楼所藏宋刊《稼轩词》后归涵芬楼,宋刊《窦氏联珠集》先归缪荃孙艺风堂后又入吴兴刘承干嘉业堂,南宋馆阁墨本官书《太宗皇帝实录》及宋刊《纂图互注礼记》归海盐张元济涉园,武进盛宣怀愚斋所得旧山楼藏书甚多,[18](P.319—366)而旧山楼的许多藏书为常熟丁祖荫缃素楼、曹大铁菱花馆递藏。丁祖荫(1871—1930),原名祖德,字芝孙、之孙,号初我、初园、一行,光绪十五年(1889)庠生,民国初年曾任常熟县民政长。丁祖荫以毕生精力从事常熟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爱好藏书,曾得莫氏铜井山房旧藏精善本多种。丁祖荫所得旧山楼藏书有见诸《旧山楼书目》“己”橱的《古今杂剧》以及楠木四小橱中的一对两小橱精品,时在民国十八年(1929)十月之前。丁祖荫在民国十八年十月出版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第三卷第四号发表《黄荛圃题跋续记》一文,公布赵氏旧山楼所藏《古今杂剧》的消息:“初我曾见我虞山赵氏旧山楼藏有此书,假归,极三昼夜之力展阅一遍,录存跋语两则……时促不及详录,匆匆归赵。曾题四绝句以志眼福。云烟一过,今不知流落何所矣,掷笔为之叹息不置。”丁祖荫去世后,民国二十七年(1938)《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从丁家散出,郑振铎苦苦寻觅,筹集九千元辗转从书商处购归国库。[19](P.319—366)《古今杂剧》从丁家散出,并证实是旧山楼的旧物,丁祖荫所谓“匆匆归赵”、“今不知流落何所”之说均是丁氏欺人之谈,犯下贤者之过。曹大铁(1917—),原名鼎,别署北野夫、若木翁,高级土木工程师,精于鉴别,爱好收藏,被誉为“常熟末代藏书家”,有菱花馆藏书。其父曹菊生(1897—1955),名宗禄,也好收藏,与赵氏旧山楼后人关系甚密。曹氏1938年5月购得赵氏旧山楼楠木书橱一对,原为两对,系明常熟脉望馆遗物,经同邑陈氏递藏而归赵氏,另一对即为丁祖荫所得。曹大铁有《水调歌头·送楠木书橱一对入库》记其事:“十驾暗迁去,双椟尚淹留。雁群欠已亡序,两两出山陬。展转墨庄书库,惯见露钞雪纂,人主尽儒修。缯纩不容纳,宛委乐兼收。也是园,脉望馆,旧山楼。虞阳载籍殷富,书史著其尤。繄我千金市骨,真有骅骝踵足,百帙费营术。战乱犹可迹,文革不回头。戊寅五月,得此二椟于赵氏旧山楼,高四尺二寸,宽三尺一寸,紫楠木,实板封门到底,拉手为秋叶式红铜板,中嵌黑漆,门上段浮雕仿周秦铜器图案,甚精美,无损伤。次年又得赵仲举手写《旧山楼书目》一厚册,上载:‘楠木小橱一式四口藏内室,为前明脉望馆遗物,同治丙寅,得之同邑陈氏。’按:丁初我得旧山楼藏赵清常家《元明杂剧》后,秘不语人,即其挚友王纪玉亦被瞒过。抗战后一年,丁氏苏寓曾为日寇所占,间有楠木橱两口,书贾小唐以三十元得之旧货贩,内贮书籍为赠品,启之即清常手校《元明杂剧》在也,旋归孙伯渊。乙卯秋,由郑西谛以一万一千元代陪都教育部收购,书籍存张葱玉家汽车间内,后二载始贮他处。所谓楠木书橱者,与余所得为雁行,即一式四口是也。余先后收得旧山楼藏本一百三十六目,除艺芸精舍覆宋本陶集一目,由赵次侯手校者外,余皆明椠本,或钞校本,悉纳此二椟中,引以为快,前日抄没家具中,此二椟与也。出门时,余谓执事者曰:‘此文物,非一般家具。’然不理不睬,且强令余交出王季迁赠余《明清画家印鉴》一册,则背后尚有人指使也,嗣后,闻旧货商场陆剑平云:‘已改作衣橱售出矣。’”[20](P.422—423)这是旧山楼藏书流传情况的又一珍贵史料。曹大铁现存菱花馆《藏书目录》载153种,其中《医方考》六卷、《脉续》一卷、《玉台新咏》明覆宋小字本、《遗山乐府》钞本、《博物要览》钞本、《西昆唱酬集》、《史炤资治通鉴释文》影宋钞本等均为旧山楼旧藏。
参考文献:
[1][4][6][11][13][17]赵宗建.旧山楼书目.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2]永王容,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口市:海南出版社,1999
[3][12]翁同龢纪念馆.翁同龢诗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郑伟章.文献家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99
[7]仲伟行,吴雍安,曾康.铁琴铜剑楼研究文献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8][10]邵渊耀.小石城山房文集.赵松年兰雪斋1919年铅印本
[9]孙原湘.天真阁.强至善南皋草庐光绪十七年(1891)重刻本
[14]虞山镇志编纂委员会编.虞山镇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5]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6]曹培根.翁同龢与常熟藏书家.藏书家,2003(5)
[18][19]郑振铎.西谛书话.北京:三联书店,1983
[20]曹大铁.梓人韵语.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作者工作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常熟藏书史》(02SJB870001)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