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礼”一词,可以成立;从前有没有人用过,是不成问题的。
研究先民有多少种名,每种名是他们一生中在何时得到和怎样得到的,以及命名时所守的禁忌和所遵的义理为何——这些若总称为“古代名礼的研究”,亦极便利。
我们曩述古冠礼,曾于文中杂引《大小戴》、《左传》及他书,为名礼研究发凡。今日又见《白虎通义》“姓名”章,亦有些有关的材料。
《礼服传》曰,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于祖庙;于祖庙者,谓子之亲庙也,明当为宗庙主也。一说名之于燕寝:名者,幼小卑贱之称也,质略,故于燕寝。《礼内则》曰,子生,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立于阼阶西南,世妇抱子升自西阶,君名之;嫡子,执其右手,庶子,抚其首;君曰,“钦有帅”,夫人曰,“记有成”,告于四境。四境者,所以遏绝萌芽,禁备未然。故《曾子问》曰,世子生三月以名告于祖祢;《内则》记曰,以名告于山川社稷四境;天子太子,使士负子于南郊……
关于命名的地点,显然有两说:一云祖庙(与冠时的“字”同);一云燕寝即可,因“名”不过是幼小卑贱之称(非“字”之比也)。《白虎通义》引了来证第一说之《礼服传》,“今无此文,盖逸礼也”(陈立疏)。
第二,《白虎通义》云,君之子既名,则以之告于祖祢、山川、社稷、四境。然它所引“告于四境”和“告山川、社稷、四境”之文,均不见于今本《内则》。又今本《曾子问》只载君薨而世子生,三日,则祝史奉太宰命以名遍告“五祀山川”,不云君在位时世子生三月,亦须以名告于祖祢。告于四境以“遏绝萌芽,禁备未然”云云,我殊不得其解。
我曾有“冠而字之,隐其名也欤”之提议。意云本名常被人呼唤,未免利少害多,坐是之故,长者负责另予幼者以“字”,以备一般人称呼。这个提议如其不错,那么古人的“名”与“字”必相去甚远,使旁人决不能从“字”猜到他的“名”。奈何《白虎通义》云:
或旁其名为之字者,闻其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若名赐字子贡,名鲤字伯鱼。
陈立疏曰:
我们至今犹受名字相配说的支配。例如我本名绍源,字澄甫;后因避讳改名绍原,字亦变为诚甫。杨振声,字金甫,是个更恰当的例(成语:金声玉振)。不过是:诸君如必要用名字相配之一成说,来推倒我的字以隐名之假定,应请先说明“名字相配”之原则是与既名复字之习俗同样或几乎同样的“古”。这事似不易办到。我们还是谈汉口、汉阳在谁手里的问题吧。
我们的疑古玄同先生,主张(并实行)废姓。我说,姓而可废,“字”尤不宜存。隐“名”以保身的必要,我们大多数人似已不觉得有。万恶的军阀官僚们中,更有几个真怕旁人指名诅咒的?
世人“名”复“字”,自他都费事。写信与请帖,尤其记不起。“张效帅”是谁,我至今不晓。屡次想问人,又怕旁人笑。我见胡石青,分明有三次。我喝凉开水,他讲考试制。他同我谈天,说他种过地。后来作中原公司的“会计”。其实“总经理”,押韵的关系。其后又游历,出版过游记。现在专读书,遂彼生平志。《晨报》我常看,知他爱演说。华语与法大,政治的哲学(学字豫音)。近来看《晨报》,知有胡汝麟,荣任教次长,走进麒麟门。这位胡先生,是个什么人?心里真纳闷,欲问不敢问。昨见周岂威,同他谈起了。“胡汝麟是名,胡石青是号。”说完微微笑,笑我不知道。我听完这话,吓了一大跳。想像一青年,带着些炸弹。要炸死赵玉,因他是狗官。半月没得手,花街柳巷走。盐城赵白坚,投机结为友。某夕吃醉酒,坚白与青年。坚白开口问,你有何贵干。“我为赵玉来,炸那忘八蛋。”“你是共产党,赶紧抓、抓、抓”。艳琴房里审,法官拍桌骂:“该死的东西,敢来扰京华!赵玉巡阅使,坚白是怹号。天佑我中华,你自入网套。不打你共产,老子打你笨:‘名’‘字’辨不清,还想大事任!来来给我打,打五百军棍。打完这蠢货,拖到天桥去!”
(载一九二六年十月二日《语丝》第九十九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