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龙婆婆的故事,你知道吗?

龙婆婆的故事,你知道吗?

时间:2023-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处胶东半岛北边的烟台,拥有909千米的海岸线。站在烟台山上,可俯瞰烟台市市区景致。据史书记载,烟台古称芝罘,是中国早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芝罘岛位于烟台市北面,又称芝罘山。在阳主庙的后殿中,供奉着据说是阳主妻子的四尊女子雕像。次日早晨,家人发现四个少女已全都死去。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八仙潇洒的性情和勇敢的精神却给中国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地处胶东半岛北边的烟台,拥有909千米的海岸线。这里,燕台石、婆婆石喃喃细语,宛若灵芝的芝罘岛摇曳生姿,蓬莱美景神奇缥缈,登州古港承载着历史喧嚣。

都知狼烟起,谁晓燕留情

说起烟台,就不能不提烟台山。

位于烟台市区北端的烟台山,三面环海,岗峦兀立,林木葱茏,清秀幽雅。站在烟台山上,可俯瞰烟台市市区景致。

据史书记载,烟台古称芝罘,是中国早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防倭寇侵扰,朝廷在其临海的藤峰顶上修筑了一个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站在这个墩台上,若发现敌情,“昼则生烟,夜则举火,以资戒备”。后来,人们就把建有墩台的这座山称为“烟台山”,而这座城市也因此改名为“烟台”。

关于“烟台”之名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神话传说。

很久以前,烟台山上住着一位打鱼为生的 “守山神”。在玉皇大帝身边,有一个美丽活泼的侍女,名叫燕女神。燕女神不堪天宫寂寞,偷偷下凡,落在烟台山上,遇见了健壮、憨厚的守山神,并芳心暗许。

不久,守山神与燕女神结为夫妻,生育了一双儿女。谁料,玉皇大帝知晓了燕女神私下凡间并与守山神成婚一事,大为震怒,立即派兵捉拿燕女神。被天兵天将抓走的燕女神在空中看着伤心欲绝的丈夫和啼哭不止的儿女,悲痛极了,便将自己的黑色斗篷抛落下来。斗篷落在山上,化成一块状似燕子的巨石,代替燕女神日夜守候着深爱的夫君和儿女。

后来,经常会有成群结队的燕子飞来,或是落在石上休息,或是围着这块巨石呜啼不止,好像在诉说着这个凄美的故事。这块巨石于是被人们称为“燕台石”,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燕台”也就被误传为“烟台”了。

一棵灵芝草,碧波水中摇

“北望波涛接远天,玄菟庚癸正堪怜。风微日暮帆樯集,不是当年采药船。”这首颇令人回味的诗歌是明代蓬莱县令段殿游览芝罘岛时写下的,足见芝罘岛的绝世美景。

芝罘岛

芝罘岛位于烟台市北面,又称芝罘山。它状如长梭,东西长9.2千米,南北宽1.5千米,面积约10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陆连岛。如果从天空俯瞰小岛,就会发现整个岛屿宛若一棵灵芝草横卧在碧波万顷的海面之上,遂得名“芝罘岛”。

守望爱情的“婆婆石”

“婆婆石”

芝罘岛景色优美。在其东南方的海中,有一块巨石盘坐水中,形状像一个老婆婆,因而被称为“婆婆石”。在芝罘岛的另一侧,也曾有一块矗立在海面上的礁石,好像一位老公公站在浪花之上,被人称为“公公石”。

相传,很久以前,芝罘岛上经常发大潮,导致船毁房塌、庄稼颗粒不收。为了解救百姓,龙王派龙公公和龙婆婆镇守芝罘岛,以芝罘岛相隔,永生不得见面。

原来,龙公公与龙婆婆是龙宫里的一对有情人,迫于龙宫规矩,他俩只能借着干活的机会说几句知心话。但他们的事情还是传到了龙王耳朵里,龙王很生气,就借机把他俩发配出宫了。

龙婆婆出宫后就盘腿坐在芝罘岛的后海上。此地南面不远处是岛上唯一的渡口,地势险,水流急。但自从龙婆婆到了这里,渡口就变得安全了,渔民们都把龙婆婆当成救命恩人。时间长了,渔民们知道了龙婆婆的故事,都为她打抱不平,也愿意帮她与龙公公见面,可龙婆婆不敢违犯龙王的旨意。渔民们却不管这些,他们拉起龙婆婆就走。谁知道龙婆婆刚一抬身,就被巡海的海夜叉看见了。它用手一指,龙婆婆马上又盘腿坐在原处,瞬间化作了一块礁石。

龙公公镇守着芝罘岛的前海,不能与龙婆婆相见,每天只能望着过往的船只,思念着龙婆婆。天长日久,一直在翘首远望的龙公公也慢慢地变成了礁石。

如今,龙婆婆幻化成的“婆婆石”依旧坐在海水中翘首以盼,可“公公石”却因长年风蚀海剥而消逝了。

话说阳主庙

在芝罘岛的阳坡,有一座背山面海的寺院,它布局严谨,造型典雅,周围古树参天,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阳主庙。它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不但是齐国国君奉祀“八神将”的庙宇之一,也是中国有史记载的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阳主庙由山门、门殿、大殿、后殿及两廊房组成。阳主梁王大帝的石像就在大殿中。身着绛色龙衣、手执玉笔的梁王大帝由四个拿着不同兵刃的将军护卫,神情凝重,令人望而生畏。据说,梁王大帝是专管民间水旱瘟疫的神,能保佑风调雨顺,四海升平。

在阳主庙的后殿中,供奉着据说是阳主妻子的四尊女子雕像。传说,四个少女赶海时捡到了一个十分精巧的石人,她们冲着石人的头颈投掷篓子,戏言投中了的那个人要做石人的妻子,不曾想,四个少女全都投中。当天晚上,她们做了相同的梦,梦见石人要迎娶她们做妻子。次日早晨,家人发现四个少女已全都死去。

阳主庙

为了祈求阳主能够普降甘霖,恩泽世人,人们便雕刻了四个少女的雕像供奉在阳主庙里,让她们以妻子的身份陪伴着阳主。

八仙过海雕塑

千层逐浪翻,苍梧海上山

蓬莱胜景甲人间,美景奇闻任畅谈。

蓬莱,自古就是仙境的代名词。古老的《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记载有“蓬莱山在海中”。相传,蓬莱是海上的一座仙岛,那里风景优美,四季如春,云雾缭绕,仙乐齐鸣,是古代帝王和文人骚客梦想的极乐之地。

如今,蓬莱已成为烟台代管的一个县级市。它依旧带着古老的气息,向人们展示着不可名状的奇幻之美。

八仙显神通

蓬莱美景

蓬莱素来与仙相关。相传有一次,八仙在蓬莱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提议乘兴到海上一游,众仙齐声应和,并言定各凭道法渡海,不得乘舟。

汉钟离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袒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远处漂去。何仙姑将荷花往水中一抛,顿时红光万道,仙姑伫立荷花之上,随波漂游。随后,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也纷纷将各自的宝物抛入水中,各显神通,游向东海。

八仙的举动惊动了龙宫,东海龙王率虾兵蟹将出海观望,言语间与八仙发生了冲突。东海龙王乘八仙不备,将蓝采和擒入龙宫。七仙大怒,同东、西、南、北四海龙王激战起来。这时,南海观音菩萨恰好经过,喝住双方,并出面调停。直至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双方才罢战。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八仙潇洒的性情和勇敢的精神却给中国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人们仍常会用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歇后语,而八仙的存在,也为蓬莱增添了一份别样的趣味。

琼阁入半霞

蓬莱阁始建于宋朝嘉祐六年(1061),坐落于丹崖极顶。整个蓬莱阁楼高15米,坐北面南,阁上四周环以明廊,可供游人登临远眺。

在阁楼中间悬挂着一块金字匾额,上有“蓬莱阁”三个大字,字体苍劲,乃是清代书法家铁保的手书,阁楼两侧挂有历代名流的题诗。在蓬莱阁下,有一座结构精美、造型奇特的桥,名为“仙人桥”,据说当年“八仙”就是在这里下海,并留下千古传说的。

高踞在丹崖极顶的蓬莱阁,下方是峭壁悬崖,令人望而生畏。峭壁倒挂在碧波之上,在无际水波中投射出奇绝的景象。在蓬莱阁上环顾四周,奇幻的山水、迷蒙的雾气以及辉映在水面的万道霞光可尽收眼底。站在蓬莱阁上,回味秦始皇寻药访仙的奇妙故事,遥想八仙过海的壮丽画面,吟咏古代墨客骚人留下的辞章佳句,让人不觉心醉神迷,满是诗情画意之感。

现代诗人李祚忠的《蓬莱远眺》吟道:“人间仙境是蓬莱,远道而来景自开。碧海平明无幻影,丹崖山外起楼台。”相信凡是到过蓬莱阁的人,不仅能亲眼看到耸入烟霞的琼楼玉宇,更能切实体味到其背后蕴藏的文化魅力。

绚烂蜃中楼

春夏之交,如果你站在蓬莱阁上遥望大海,运气好的话,就能在海面上看见一幅幅如神笔勾勒的“水墨画”。这些“画卷”中显现的景物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美不胜收。在胶东半岛的蓬莱、长岛等地,时不时会出现这种幻若仙境的美景。古人将其归因于蛟龙之属的蜃,认为其吐气而成楼台城郭,故称之为蜃楼。

海市蜃楼自古就为世人所关注。在我国古代,帝王们都把海市蜃楼看成仙境存在的明证。他们相信,除了人间,还有一个可以长生不老、永享极乐的彼岸世界,因而引出了许多关于寻仙的古老传说。

皇帝们所关注的是仙境的存在与否,古代浪漫的文人骚客则更多地把海市蜃楼视为可望而不可即的胜境,并写出许多诗文来描绘其空灵之美,借此表达自己对于理想世界的渴望。

有关蓬莱海市的记载,最详实者当推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书中写道:“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登州即今蓬莱。作为一种光学幻景,海市蜃楼不可捉摸的虚幻之美,以及无法言喻的独特魅力,赋予了蓬莱极富特色的神仙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