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

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

时间:2023-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海上丝绸之路赋予它醇香的茶文化和精致的丝绸文化;钱塘江大潮波澜壮阔,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捍海塘遗址印证着传说与历史,述说着杭州人的勇敢与智慧。五代十国时期,杭州一跃成为吴越国的都城,时称“西府”。南宋时,杭州改称临安,成为国都,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杭州盛产茶和丝绸,正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得益彰,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和丝绸文化。据考证,杭州的茶文化起源于宋代。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杭州的韵味,蕴含在美妙的诗句中,更流淌在它悠久的历史中。海上丝绸之路赋予它醇香的茶文化和精致的丝绸文化;钱塘江大潮波澜壮阔,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捍海塘遗址印证着传说与历史,述说着杭州人的勇敢与智慧。

“天下第一潮”——钱塘江大潮

史说杭州

杭州东临东海,地理位置优越,广阔的海洋赋予了这片土地充沛的降水和适宜的温度,为其孕育早期文明奠定了基础。

考古学家发现,早在8000年以前,这里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1936年发现的余杭良渚文化遗址表明,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已经形成了人类的早期文明。随着历史演化,这里逐渐形成了城市群落。

相传在夏禹治水的时候,全国共分为九个州,杭州所在的地区被称为“扬州之域”。2000多年前,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今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到此地后,大禹舍舟登岸,由于方舟在当时被称作“杭”,此地因而得名“余杭”。

秦统一六国后,始皇帝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中关于“钱唐”之名的最早记载。由“钱唐”改名为“杭州”,是在隋朝建立之后。隋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由此开始出现。

良渚博物院展出的玉琮

良渚博物馆展出的石犁

丝绸之路

唐末五代时,杭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南北航线的交汇点和中转站,开辟了通往高句丽、新罗、日本的海上航线。五代十国时期,杭州一跃成为吴越国的都城,时称“西府”。

杭州龙井茶园

从北宋到元朝,杭州一直是东南沿海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设有专门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成为外来舶货、朝贡品的集中转运港。南宋时,杭州改称临安,成为国都,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外贸仓储于此时出现在这里。

元朝时,杭州与当时东方的最大港口泉州之间设立过“海站”,专门用来转运舶货贡品至大都(今北京)。中世纪西方四大旅行家中的马可·波罗、伊本拔图塔、鄂多立克都曾游历过杭州……

杭州丝绸博物馆内展出的旗袍

古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所进行的中外贸易中,丝绸、茶、瓷器是三大最重要的商品。杭州盛产茶和丝绸,正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得益彰,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和丝绸文化。

据考证,杭州的茶文化起源于宋代。咸淳《临安志》中记有“(临安府)岁贡茶叶”,可见当时杭州的茶叶已成为贡品。不仅如此,当时杭州城内茶肆林立,市井之中饮茶风气也十分盛行。

与茶文化媲美竞妍的是丝绸文化。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旧时,杭州城内绸庄鳞次栉比。杭州的丝织品质量非常之好,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杭州春望》一诗中便提到了柿蒂花纹的精巧绫布:“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潮涌东方

杭州粗犷的一面,被钱塘江大潮表现得淋漓尽致。

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的喇叭口特殊地形,共同造就了波澜壮阔的钱塘江大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最为壮观,这便是闻名海内外的“钱江秋涛”。观秋潮的风俗始于汉魏,盛于唐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农历八月十八前后几天,路上车如水流,人如潮涌。北宋诗人潘阆在其《酒泉子•长忆观潮》中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令人足可想见当年观潮之场面。

钱塘江大潮波浪相连,有如狂澜横在眼前,潮头由远处飞驰而来,伴着轰隆巨响,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唐代诗人刘禹锡曾这样形容钱塘江大潮的雄浑之势:“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钱塘江大潮的波澜壮阔赋予了杭州别样的风采,同时也让人联想到人生中遇到的困难,以及面对困难的心境。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曾在《观浙江涛》中,将涌潮与人生紧密相连,表达自己的豁达心境:“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江潮奔涌,人潮更胜

捍海塘遗址

海潮虽然具备恢弘的气势,形成了令人震撼的景观,但肆虐起来,也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威胁。为了抵御海潮,捍海塘应运而生。捍海塘,又称“海塘”,是人工修建用以挡潮防浪的堤坝。

吴越捍海塘遗址

捍海塘的一大代表便是“2014年杭州考古四大发现之一”的五代吴越国的捍海塘遗址。遗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江城路以东,距临安城东城墙遗址东侧约80米。整个遗址面积约450平方米,深约7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捍海塘遗址。

这座捍海塘遗址的发现,让人不禁想起流传在钱塘江畔的传说——“钱王射潮”。相传,五代时,钱塘江潮水肆虐侵袭吴越国都西府(今杭州),百姓苦不堪言。为了解救百姓,吴越国王钱镠命人造箭三千,招募弩手五百,以射涛头,终于使“潮回钱塘,东趋西陵”。

这个传说其实夹杂着历史的痕迹。据史料记载,五代时,钱塘江潮水凶猛,传统的土塘根本无法抵御海潮。根据《钱氏家乘》记载,面对这一情况,吴越王钱镠说:“溯自唐贞观以前,居民修筑,不费官帑,塘堤不固,易于崩坍……自秦望山东南十八堡,数千万亩田地,悉成江面。民不堪命,群诉于臣。”为了修筑更为坚固的捍海塘,保护国土与百姓,钱王一改传统的土制海塘,转而以竹木为桩,中间用巨石填充,并利用榫铆结构和梯形结构将其垒置成堤,阻挡海潮侵袭。此项工程建成后,海岸附近的田地免于水患,百姓得以生息。

北宋中期,捍海塘所处之地成为陆地,捍海塘完全废弃,并最终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捍海塘遗址的发现不仅对研究唐五代土木工程技术和捍海塘修筑技术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杭州人面对海潮时的智慧和勇敢,彰显出杭州同海洋的密切关系。

钱王射潮雕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