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福州城市风光——福州城市风光

福州城市风光——福州城市风光

时间:2023-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福州城,如今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鸦片战争之后,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的福州于1844年正式开埠。出土于昙石山文化遗址的文物中,许多都带有鲜明的海洋印记。在左宗棠之后,继任者沈葆桢苦心经营,终使福州船政局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中法战争中,福州船政局遭到法军严重破坏。如今的船政衙门遗址与中坡炮台、昭忠祠、马江海战烈士墓等历史遗迹共同构成了福州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

福州城市风光

福州坐落在东南沿海,吟唱着婉转悠扬的东海之歌。昙石山文化遗址、船政文化、镇海楼……无不将东海与福州的交响传唱至今。

历史上的福州城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福州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早在汉高帝五年(前202),福州所在之地就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城市。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福州城,如今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三国时期,因地理位置优越,福州成为东吴的造船中心之一。这为福州后来的船政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晋太康年间(280—289),晋安郡太守严高修筑福州子城,是后世福州城的雏形。唐开元十三年(725),“因州北有福山”,朝廷将原闽州之地改名为“福州”,此后,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宋代时,福州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但城池规模宏大,人口密集,海外贸易也发展迅速,经济十分繁荣,一跃成为宋朝六大都市之一。

明代时,福州造船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逐渐成为中国和琉球交往的枢纽。然而,由于地理位置重要,福州也成为倭寇不断骚扰的地区之一。据史料记载,抗倭名将戚继光曾两度入闽平定倭寇,最终凭借威猛的大炮和凛然的正气守护了福州的安宁。

鸦片战争之后,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的福州于1844年正式开埠。如今,福州已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

昙石山文化遗址

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发现于1954年,距今4000至5500年,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昙石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使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先秦闽族文化逐渐被世人所知,把福建的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昙石山出土的贝丘

出土于昙石山文化遗址的文物中,许多都带有鲜明的海洋印记。双孔或四孔的牡蛎壳铲等用海洋生物制成的生产工具表明,当时这里已经有了精细的生产工具,而且从远古时期起,这里的生产生活就受到了海洋的深刻影响。

在遗址中,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大量的居民食用后扔弃的兽骨和海生介壳。这些遗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当地居民的生活画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东海给予福州人民的恩赐。

值得特别重视的是,作为福建的地域文化,昙石山文化与台湾岛的古代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因此,研究探索昙石山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两岸古文化的交融,从而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船政文化

苍苍鼓山,泱泱闽水,山的豪迈与水的雄浑赋予了福州独特的船政文化。

早在三国时期,福州的造船业便已十分发达;到了明清之时,福州更是成为中国造船业的中心。久远的历史让福州船政文化有了根,清末时期的福州船政局则让福州船政文化开了花、结了果。虽然它的辉煌如昙花一现,却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福州船政局

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击碎了清王朝“唯我独尊”的春秋大梦,让中国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从而开始重新审视世界。

闽浙总督左宗棠就是这些有识之士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1866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福州设立福州船政局(又名福建船政局、马尾船政局)。这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曾被李鸿章称赞为“开山之祖”。在左宗棠之后,继任者沈葆桢苦心经营,终使福州船政局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

为了培养船政人才,左宗棠高瞻远瞩地建议设立“艺局”;沈葆桢也认为学堂是船政的根本,船政的前途取决于人才培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福州船政局建立之初便设立了“求是堂艺局”;此后,艺局被改名为“船政学堂”,成为培养造船工业所需人才的摇篮。

1869年6月,福州船政局制成的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正式下水投入使用。此后的六年里,福州船政局共建造轮船15艘。这15艘轮船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业的先进水平,是晚清中国学习西方技术的成功尝试。

福州船政局

然而,在那个时代,福州船政局在经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技术限制和经费短缺等问题。中法战争中,福州船政局遭到法军严重破坏。中日甲午战争后,更是日渐衰落。曾经辉煌一时的福州船政局在多重困境下,最终走向了衰败。

尽管如此,福州船政局还是创造了多项奇迹,展现了中国人民崇尚科学、学以致用、精忠报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蓝色的希冀和梦想。

船政衙门遗址

福州市马尾区马尾婴豆山下,有一座历经风云变幻的清代建筑,这就是曾经显赫一时的福州船政衙门。

福州船政衙门是清末直属清廷的中央职能部门,是船政领导机构,也是船政钦差大臣及其幕僚办公、议事、休息的场所。

船政衙门前为辕门,树立着两个旗杆,分设中、左、右三个大门;每扇大门均画着巨幅门神,正门上方挂有一只匾,上刻“船政”二字,两侧有副楹联:“且慢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这是1867年船政衙门成立之初,时任船政大臣的沈葆桢为了激励广大员工保持勤奋进取、格物致知的态度而亲笔所作的。

福州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内的雕塑

如今的船政衙门遗址与中坡炮台、昭忠祠、马江海战烈士墓等历史遗迹共同构成了福州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被岁月剥蚀了光辉的船政衙门静静地坐落在公园一角,向来到这里的人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烟波浩渺镇海楼

屏山之巅,悠悠亭台藏幽情;层云之下,巍巍古楼镇沧海。

位于福州屏山之巅的镇海楼,有着“中国九大名楼”之一的美誉。在苍茫的屏山之上,镇海楼高耸入云,下临浩渺的东海。镇海楼是福州古城的最高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楼以镇海为名,寓意四海升平。

镇海楼初建时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高约20米,是当时福州城内最高的建筑物,是正北方向的标志,也是海船夜间入城的航向标。每当五虎门潮水上涨,大船进出江口均以镇海楼为“准望”。即使夜幕初降且雾气笼罩,航海者参照镇海楼方位,也能准确地找到进港的方向。

由于几次被损毁,重修后的镇海楼兼具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同时也成为众多文人雅客挥洒诗情画意之地。如今登上镇海楼,俯瞰福州古城的万家灯火,怀想历史的沧海桑田,正合明代诗人林真诗中所述“回首旧时歌舞地,年年春草鹧鸪飞”之意境。

镇海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