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香港隔海相望,南面中国南海,北邻广东省珠海市的澳门,曾被强占数百年,终于在1999年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那里的人们敬海,信奉守护渔民的妈祖;那里的人们爱海,每年都要庆祝鱼行醉龙节。谭公庙、东望洋炮台共同见证着澳门的海洋历史文化。
澳门的光与影
千百年光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瞬,于一座城市而言,却是潮起潮落的几度变迁。回首澳门历史,我们会发现既有光的辉煌,也有影的屈辱。
澳门之光
1995年,考古学家在澳门路环黑沙的沙丘中发掘出了彩陶及玉器。这些被历史尘埃掩埋在黑暗之中的文物,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它们得以重见天日,不但印证了澳门历史的悠久,更说明了早在新石器时期澳门一带就已有我国先民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迭起,各国领地几易其主。那时候,澳门属于百越之地。秦朝统一天下后,澳门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属南海郡番禺县管。唐至德二载(757),澳门被划为广州东莞辖地。
路环黑沙出土的陶器残片
南宋皇朝倾覆之际,大批南宋军民从福建败退,乘船到达澳门一带,在此地补给淡水和食物,后在此定居。借助这一契机,澳门虽然耕地不足、物产稀少,却得到了初步开发,为之后的岁月里散发光彩奠定了基础。
路环黑沙出土的陶器残片
澳门之影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一批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成为澳门屈辱之影的开始。
明朝后期,由于明政府的软弱及地方官员的贪婪,葡萄牙人以贿赂的方式逐渐巩固了在澳门的地位。到了清朝,朝廷曾在澳门前山寨设立县丞衙门,以加强对澳门地区的管辖。
但等到鸦片战争后,葡萄牙人见清廷腐败软弱,遂于1849年停止向清朝交地租,并强行占领了关闸。此后,葡萄牙人于1851至1883年分别占领了氹仔、塔石、路环、龙田村和望厦村等地,建立了海岛市。为了完全占领并控制澳门,葡萄牙于1887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至此,澳门正式沦为葡萄牙殖民地。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在外漂泊了400多年的“孩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澳门回归纪念小型张邮票
敬海庆海
作为澳门文化中一支独特的力量,妈祖文化千百年来在澳门这片土地上广植深种。中华文明是澳门的根,妈祖文化是澳门的魂。除了敬仰海神妈祖,澳门还有多样的涉海节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鱼行醉龙节。
守护神妈祖
妈祖,又称天后、天妃,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海神,风浪里的守护神。妈祖信仰是我国乃至东南亚各国民间都比较盛行的信仰。
妈祖原名林默,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南宋人廖鹏飞于绍兴二十年(1150)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对妈祖有这样的记载:“……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祀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
在东南沿海地区,几乎家家都供奉妈祖,祭祀妈祖,而妈祖那些救人行善的神奇故事也是代代相传。
妈阁庙香火
在澳门半岛西南端,依山面海处,有一座造型古朴而灵动的庙宇,这就是妈阁庙。
初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的妈阁庙是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座庙宇沿崖而建,主要由大门、牌坊、正殿、弘仁殿、观音殿及正觉禅林组成,是一座极具特色的古代建筑。
妈祖阁正门
妈阁庙的大门属于牌楼式花岗石建筑,门楣上“妈祖阁”三个金字格外夺目,两侧书有对联“德周化宇,泽润生民”。一对石狮子守护在庙门口,栩栩如生,据说是清朝著名工匠的作品。穿门而进,迎面便是正殿,被称为“神山第一殿”,里面供奉着妈祖。这座大殿是由花岗石建筑而成,历经百年,仍傲然伫立。
妈阁庙是澳门香火最旺盛的庙宇。许多澳门人在农历除夕、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宝诞、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三个节日里都必来祭拜妈祖。因此,每年这几个节日到来时,妈祖庙都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鱼行醉龙节
鱼行醉龙节是澳门独特的民间传统活动,也是澳门渔家狂欢的节日。
不知道从何时起,每年农历四月初七傍晚,在澳门从事渔业的居民便会聚集在市场,席地而坐,共吃“龙船头长寿饭”。席间,人们会舞动香案上的木龙,以祈求出海平安、生意兴隆。后来,澳门鲜鱼行传承了这个习俗,逐渐将其发展为每年四月初八举办的狂欢节——澳门鱼行醉龙节。
据《香山县志》记载:“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转龙。”因此,也有人认为,澳门鱼行醉龙节源于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节。在鱼行醉龙节上,人们除了吃传统的“龙船头长寿饭”,更要舞醉龙、耍醒狮,因此,鱼行醉龙节又被称为“鱼行醉龙醒狮大会”。
舞醉龙源自一个传说。相传,数百年前,广东省香山县境内瘟疫横流。乡民求助佛祖,抬着佛像路过河边时,河中突然跃出一条大蛇,被乡民砍断后血染河水。乡民喝了河水后病除瘟祛,遂都认为大蛇是神龙降凡,便创造出舞醉龙以志纪念。舞动的木龙道具分为龙首和龙尾两部分,均采用坚硬的樟木或柚木精雕而成,且雕刻有龙鳞,有紫、白、金、青、赤等多种颜色。人们在舞动醉龙的时候,虽步伐飘逸,左摇右摆,却是“醉中有序,序中有醉”。
澳门鱼行醉龙节表达了澳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祈盼,是澳门的文化瑰宝,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醉龙
澳门海中景
澳门既有中西文化交流的印记,也有浩瀚蓝海留下的痕迹。特别是那些留存至今的特色建筑,吸引着无数华夏子女的目光。
谭公庙
建于1862年的谭公庙,是澳门香火最为旺盛的道教庙宇。
之所以叫“谭公庙”,是因为庙内供奉着保佑涉水之民的神灵——谭公。相传,元代时,广东惠州地区出现了一个天赋异禀的姓谭的牧童。他12岁时悟得真道,并在惠州的九龙山修炼成仙。之后,他经常隐匿真身,为外人所不知。为了庇佑靠海吃饭的人们,他担负起了为河海船民、渔民测报天气和治病救危的神职。有意思的是,他每次显灵都要化作童身。
正是由于他的庇佑,涉水之民的生产生活才得到保障,所以他深得当地船家和航运业从业人士的尊敬,被奉为保护神。人们称他为“谭公”,并为他建立了庙宇,以表感恩之情。
谭公庙内的鲸骨龙舟
在澳门谭公庙,有一件著名的历史文物-全长四尺、由鲸骨雕制而成的龙舟。据说,这条龙舟是建庙时由渔民送来的鲸鱼骨制作而成,是谭公庙的镇庙之宝。相传,摸过鲸骨的人会行好运,所以善男信女来进香后都一定上前会摸一摸龙骨。
东望洋炮台
在澳门半岛的最高点——松山之巅,伫立着拥有数百年历史、可俯瞰大海的东望洋炮台。
东望洋炮台是澳门海洋历史文化的遗迹之一,约建成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西式炮台建筑群之一。整个炮台占地约800平方米,炮台平面为不规则多边形,墙高约6米,主要由花岗石筑建而成。
东望洋炮台最初的作用是用来防御外敌和观察敌情,对于保卫澳门的海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曾经,东望洋炮台与妈阁炮台共同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守卫着澳门的安全。
在东望洋炮台上,还有一座建于1865 年的东望洋灯塔。这座灯塔由澳门土生葡萄牙人建造,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古老的灯塔之一。灯塔高13 米,白墙红顶,雄伟挺拔。在晴朗的夜晚,它射出的灯光可以辐射澳门四周 10千米的范围。
东望洋炮台和灯塔相依相伴,耸立在澳门半岛的最高端,至今仍共同守望着这座归来的城。
东望洋炮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