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天坐堂,一个穿戴华丽的商人呈上一张状子。苏轼接过一看,上面写着:“原告人吴小一,状告张二欠钱不还一事。”他便问吴小一道:“张二欠你什么钱?”
吴小一回答说:“他去年春天借了小人绫绢钱二万,欠条上写明三个月内归还,至今已满一年,分文未还,恳请大人做主追还。”
苏轼命差役马上把张二传来审问。不多时,张二带到。苏轼一看,原来是一个面容瘦削、衣衫褴褛的老头儿,不觉动了怜悯之心。他和颜悦色地问道:“吴小一状告你欠他绫绢钱二万,可有此事?”
张二恭谨地回答说:“欠他二万是真的。”
苏轼又问道:“既然是真的,为何过期很久,仍未还钱?”
张二面现愁苦之色,低声答道:“并非小人有意赖账,实在是无力偿债。”
苏轼接着问道:“既知无力偿还,为何要去借债?”
张二说:“小人借他绫绢钱,原是为了做扇子生意。谁知扇子做好,今春偏接连下雨,天气寒冷,一时无法卖出,故此拖欠至今。”
苏轼见他说话老实,人又可怜,随即动了怜悯之心。他和蔼地说:“既然有扇子可做抵押,你马上回家取些扇子来,我自有办法帮你还债。”
张二听说官长有办法帮自己还债,又是高兴又是疑惑。高兴的是,通判乃朝廷命官,绝无戏言,还债定然有望;疑惑的是,如今天冷扇子很难卖出。用扇抵债,吴小一绝不会答应,这桩公案又如何了结呢?一时顾不得细想,他急忙回家去,把最好的扇子取了一筐,扛在肩上,气喘吁吁地赶回公堂。
苏轼叫差役当堂打开,选了四十把白团夹绢扇子放在桌边。然后他举起判笔,一柄一柄地写字作画。他来杭州不久,游西湖时曾写了一首有名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时,他把这首诗也抄在一些扇子上。有的写草字,有的用行书。另外的扇子,或画几株枯树,或绘一片竹石。每柄扇子都有“眉州苏轼”的落款。他笔不停挥,恰如流水行云。不多时,四十柄白团夹绢扇子全部写完。他把判笔一掷,然后站起身来,吩咐张二道:“快领去发卖,偿还吴小一的绫绢钱。”
张二这时才明白过来苏轼如何帮他还债。他喜之不尽,连忙跪下叩头。他从桌上抱起四十柄扇子,千恩万谢而去。吴小一见有官长做主,就回家去了,等候张二来还钱。
张二抱扇回家,恰逢久雨初晴,暖日驱寒,正宜卖扇。他马上开门营业。那苏轼本是当时天下皆知的大文豪、大诗人,又是与蔡襄、黄庭坚、米芾齐名的大书法家,绘画也很有名。因此,张二的绢扇刚刚摆出,那些闻知苏轼写扇消息的人们,纷纷登门买扇。顷刻,他就卖了三十九柄,只剩下最后一柄,留在家中,作为传家之宝,以感谢大人救助之德。那些来迟了的人,没有买到有苏轼落款的绢扇,个个懊恼而去。
张二卖扇,一下得了三万九千钱,除还清吴小一的欠债外,余下的一万九千钱,又做了许多扇子卖钱。他愁眉尽扫,喜逐颜开,逢人便夸赞苏轼的救助之德。苏轼代人写扇还债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杭州城,百姓都赞扬苏轼是关心民情、断案公平的好官。
我的读后感
当我们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对需要帮助的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苏轼作为一个长官,在对待普通的百姓时,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尽心尽力地帮助,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张二的困难,还留下了一段文坛趣事。
蒲松龄
名人档案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他一生科举考试不利,71岁始为贡生,除一度到宝应、高邮做幕宾外,长年在家乡教书。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聊斋俚曲》等。
名家名言
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名人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