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在这里登陆,从这里出发

在这里登陆,从这里出发

时间:2023-08-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地方志》有进一步解释:上海开埠前,十六铺一带已经有王家码头、董家渡码头等十余个砖石结构的踏步式码头。抗战爆发,码头损毁严重。此前,这一带除了码头之外,还有一个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建筑物方面除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零星石库门房子外,最有价值的也许就是上海油脂厂多幢厂房,还有沿江一溜排开的五座大型仓库。

对上海而言,十六铺的价值与传奇有关,甚至构成了上海百年史剧的引子,具有极强的隐喻性。据《上海名街志》记载,地理意义上的十六铺始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而地名学上的“十六铺”则出现较晚,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才被叫响。

事实上,“十六铺”不是一个码头的指认,而是对一段历史时期特定区域内出现的数十个散货码头的总称。《上海地方志》有进一步解释:上海开埠前,十六铺一带已经有王家码头、董家渡码头等十余个砖石结构的踏步式码头。之后,经由木结构浮码头、木结构固定码头发展为钢结构固定码头,至三十年代成为商贸、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抗战爆发,码头损毁严重。特别要强调的是,即使上海开埠,在西方资本辟建黄浦江沿线诸多码头之后,它们的物权仍多为华人牢牢掌控。是的,领头的强人中有虞洽卿、黄金荣、杜月笙,还有国共两党都给予高度评价的卢作孚。直至1948年,十六铺共有码头48座,是外省人流、物流进入上海的水上大门。“去十六铺”,在上海市民的日常语汇中,无疑有着丰富的意味。

小时候跟妈妈到十六铺去,印象就是一片嘈杂混乱,那里有水果市场、农副产品市场、热气蒸腾的饮食店和电车终点站,每个人仿佛都在大呼小叫,寻找与被寻找。三轮车、大板车和卡车不顾一切地穿梭往返,或者随意性很强地停在马路上,潮湿地面上到处是烂苹果或烂菜皮。我还看到宽大的仓库屋顶后边,移动着数十根桅杆,飘着小旗——那里就是江岸了。突然,海关钟声悠悠地响起,空旷而遥远,也让我感到有点慌张,于是紧紧地拉住母亲的衣角不松手。

如今,作为码头的十六铺完成了历史使命,客运码头已搬到吴淞,货运业务结束得更早。往返黄浦江两岸的轮渡码头还在,但乘客已是小猫三五只,尤其是与之接壤的董家渡码头,真可用“门庭冷落车马稀”来形容。而作为创意产业园区的“老码头”,则经过一番梳妆打扮,成了一个欲与新天地比美的时尚地带。

老码头地处中山南路505弄,是黄浦区着力打造的创意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这一带除了码头之外,还有一个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建筑物方面除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零星石库门房子外,最有价值的也许就是上海油脂厂多幢厂房,还有沿江一溜排开的五座大型仓库。早在2007年前,黄浦区为使外滩金融带向南延伸,打算拆除这片老房子,但动迁工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陷入停顿。后来这片建筑由申江集团收储,在上海世博会紧张筹办之时,黄浦区政府认为这片荒草高及人腰的遗址不利于向世界展示上海的崭新面貌,经各方会商,最终决定整合利用原有建筑,辟建一个创意产业园区,这是功能定位,而在文化定位上呢,则着力挖掘于上海城市文化的内涵,强调西方文化的登陆点,上海海派文化的出发点。

老码头背靠老城厢,有着市民文化的强大支撑,又面向黄浦江,接纳外来文化的输入,交融与杂糅,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文化定位,四两拨千斤地提升了这一方案的文化价值。

在上海的叙事中,十六铺的本土文化是杂芜的,而且被民间话语津津乐道地编排进江湖气极重的黑帮故事,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在老码头的建筑中也有所体现。本土的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呈现海派建筑的经典风格,红砖黑瓦石库门,还有忍冬草与绶带等构成中心图案的发卷、拱门等,雕饰浮华的封火墙也在蓝天的衬托下神气十足。而老厂房及沿江的仓库则是西方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在讲究实用功能之外,还引进了西方工业建筑的简洁与流畅,外表朴实无华,但框架宏伟、硬朗并往往有柔弧形边包裹棱角,开发商在延续建筑生命时,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修旧如旧,一般不会伤筋动骨。

开发商可能还嫌老上海的味道不足,在老码头广场中央复制了一幢联排式石库门建筑,门前还挖了一个景观水池,电门一按,数十根水柱齐刷刷射向水池中央,编织成一张水网,水池的中轴线上埋伏着一条木质通道,在有商业活动时,水落石出,通道就摇身变为一个水上T台,这是老码头的一大亮点。

老码头一期占地25000平方米,项目分两块区域。广场部分网罗了风味纯正的各国美食,包括特色酒吧、主题餐厅、个性咖啡馆等。人们可以品尝到粤菜、上海菜、川菜、韩国烧烤、日本料理、希腊风味,还有印度咖喱……来自法国三星餐厅的大厨也在此献艺。收入不太高的小青年也可以在这里坐坐,点一两道甜品,价格是可以承受的。惠风和畅的日子里,老外更喜欢在露天咖啡桌旁围坐,呷着现磨咖啡,晒晒太阳,领受黄浦江的潮湿的风。

创意园区部分集中在南片,呈现一派祥和宁静,色彩鲜艳的玻璃钢艺术雕塑随意摆放在露天通道,是青年人拗造型拍照的好去处。工作室下面设有店铺,各种个性鲜明的创意产品直接与客户见面,接受信息反馈,令年轻的潮人们流连忘返。

老码头更具沧桑感的部分在江边,建筑主体是五座仓库,外立面的装修与灯光工程大体完成,大多数品牌企业也已入驻开业,而在3号库至5号库的滨江地带,开发商计划打造一条滨江大道,高强度的玻璃墙将滔滔江水隔开,错落有致的平台上,各具特色的露天啤酒吧、咖啡馆和烧烤将吸引更多的人流。每年夏天,以滨江为中心举办啤酒节、上海外滩音乐周、快乐情人节、首饰时尚节等活动,还有诸如比基尼小姐总决赛、《我型我秀》、《星尚女》拉票活动等也赚足了人气。

有多位导演在这里拍过电影,据说是拍中国黑帮电影的上选外场,建于1936年的1号库,传说是杜月笙的物业,其实是卢作孚民生公司的货栈。1号库北墙是一个浪漫的船舱型立面,酷似武康大楼,在楼内通过窗户可以远眺东方明珠等景色。整幢建筑以钢筋水泥的框架结构及外墙消防楼梯等强调码头建筑的特征。2号库的底层则引进一个音乐酒吧,以上各层面是高档餐馆,将美食和音乐串联起来。

3号库的主人是“阿德哥”虞洽卿,“立升”比黄金荣、杜月笙大得多。3号库是根据档案馆翻出来的老图纸改造的,是这排仓库中最漂亮的一栋,土黄色横纹面砖和小青砖混搭,顶楼是雕花装饰,二楼和三楼有铸铁镂空栏杆的阳台。内有电影会所、顶级餐厅和雪茄吧及号称“上海顶级”的私人会所。对老百姓而言,可以去底层狂一圈,管理公司辟建了一个以宁绍商轮公司为主线叙述十六铺码头文化及中国航运业历史的声像图片档案馆。

老码头,西方文化在此登陆,海派文化在此出发。它能走多远,取决于我们能想到多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