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为人师到站稳讲台,我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可是,想要有所斩获,取得认可却是一路跌跌撞撞,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企业学校、区、市比赛,到2011年省教学能手比赛,我用了近20年的时间。这20年,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比赛不可计数,每一次的经历都让我有一点点成长。
1993年,刚送走了毕业班接了一年级,学校就推荐我参加企业学校教学能手比赛。我一遍遍向老教师讲述流程,一个字一个字练习板书、练习简笔画、朗诵,自以为那篇《要下雨了》被我演绎得声情并茂、热闹非凡,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根本没有入围区级比赛。我不服气,再来一年,又来一年,每次都是和入围失之交臂。一次次跌倒让我静下心来思考,我到底缺少什么?那时候,办公室有一个车间里用来装零件的大铁柜子,里面很多用粗线装订好的教学杂志,例如《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赛课前我会把能用的教学设计或片段找出来模仿,赛后就弃之一边了。这一次,我沉下心来慢慢阅读并且记录、思考。渐渐的,原来看不明白的教学理论在咀嚼中变得津津有味,豁然开朗。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喊出“妙呀”,赶紧将字字句句记录下来,生怕灵光突然跑了一样。在蛰伏的那段日子里,一摞摞的笔记本上留下了曾经思考的轨迹。
1996年,听说小语泰斗于永正老师到西安讲课,我向学校请了假自己买票去听。那时候,交通还不方便,黑咕隆咚就出发辗转了几趟公交车才到。不管多困难,都抵不过粉丝见到偶像的兴奋。不知从哪里来的胆子,我捧着于老师的著作《教海漫记》找他合影、签名,并表达了一个年轻小学语文老师渴望成长的追求。也不知道哪里打动了于老师,他从人群中走出来,在会场外请工作人员拍照,还叮嘱一定要寄到我的手里,还写下了赠言:只有自己发光,才不会留下阴影。就是这本书,开启了我阅读教育专著的大门,苏霍姆林斯基、斯霞、商友敬、王荣生、窦桂梅……一路“阅”来,我明白了,当阅读成为习惯,全身心投入其中,获得愉悦的同时,更获得了专业思考和人生启迪。接下来的赛课,因为有了积淀果然变得与众不同。《看图写话之不要捕蜻蜓》《坐井观天》《我爱故乡的杨梅》《井》堂堂公开课都是获得满堂彩,学生、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教学活动所吸引,同忧同乐。因为那是简约的、充满了语文味的、流淌着自然的课堂,也是孩子们的舞台、乐园和对话场。同时,我也在语文教学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2010年12月,全国苏教版阅读教学大赛在南京拉开序幕。在往届的比赛中,陕西省选手从未获得过特等奖的名次。我开始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磨砺、推翻、重建、再推翻,每时每刻都在重复着教学流程,吃饭、走路、睡觉,嘴里都魔怔一样,念念有词。比赛前,因为我的教练曹有凡老师参加政协会议,只剩下我独自背起行囊,只身前往。看着一个个选手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在作战,反反复复模拟课堂中的学情,我更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孤军奋战吧,勇士!我不断激励自己。当《渔歌子》的朗诵回荡在上千人的会场,孩子们在“斜风细雨”中体味“烟波钓徒”寄情于山水间,整个会场安静得如春天的雨夜。孙双金老师点评,这是一堂“不须归”的诗词教学课,是当之无愧的特等奖。老父亲听闻,欣喜地在电话那头口占一绝:“今夺桂冠自有缘,苦思勤研功在先。三尺讲台二十载,敬业传道再登攀。”教练也发来短信:“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所以,我必须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这种姿势叫作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