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白桦派的作品在中国为什么特别受欢迎

白桦派的作品在中国为什么特别受欢迎

时间:2024-08-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白桦派,是以《白桦》杂志为中心的日本现代文学中的一个人道主义、理想主义文学流派。白桦派文学的特质,是主张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它既是白桦派作家的共同的思想基础,也是白桦派文学的共同主题。但是,白桦派在五四时期及五四以后的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却是翻译最早、影响也最大。

白桦派,是以《白桦》杂志为中心的日本现代文学中的一个人道主义、理想主义文学流派。其主要人物有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志贺直哉、里见弓享、有岛生马、长与善郎、仓田百三等。这个流派的核心刊物《白桦》于1910年创刊,到二十年代中期,白桦派在日本文坛上活跃了十几年时间,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白桦派文学的特质,是主张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他们的人道主义主张主要体现在:一、在国家与国家、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关系上,主张平等相处,反对压迫和战争;二、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主张尊重个人的自由,伸张个性,但个性的发展应与社会相协调,爱自己与爱他人相协调;三、主张妇女儿童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大人应该爱以儿童为本位,为儿童的成长做出牺牲;四、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修炼,将理智与情感相统一,既不压抑本能和情欲,也不放纵自己。这四个方面,在白桦派的不同作家那里,各有侧重,但总体上,是相互关联的。它既是白桦派作家的共同的思想基础,也是白桦派文学的共同主题。

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白桦派及其人道主义文学,作为文学思潮并非最早产生(在它之前,有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文学思潮),作为文学团体和流派也并非最早出现(在它之前,有砚友社、“明星”派等),而且其影响也并非最大(影响最大的是自然主义文学)。但是,白桦派在五四时期及五四以后的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却是翻译最早、影响也最大。其原因,就在于白桦派的人道主义、理想主义的文学,在主题和风格上,与五四新文学在许多方面是相互契合,乃至根本一致的。

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其主题是国家的尊严,社会的解放和人的解放,而其核心则是“人”的解放。正如郁达夫所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的,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我若无何有乎君,道之不适于我者还算什么道?父母是我的父母,若没有我,则社会,国家,宗族等哪里会有?”(《良友版新文学大系散文选集导言》)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也强调“个人”的价值,但由于天皇制国体和传统的家族制社会的束缚,“人”的解放步履艰难。在文学上,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表现了个人的觉醒和解放的渴望,却在强大的社会压迫面前折断了理想的翅膀,随着北村透谷的自杀而过早夭折;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系统的作家,在“人”的观念上基本上是属于环境决定论者和悲观论者,他们表现了人的觉醒,宣泄了自觉到个人受社会压抑的所谓“觉醒的悲哀”,但是没有正面宏扬“人”的本体,缺乏积极的人生理想。只有白桦派的文学,高扬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旗帜,强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同情与爱;反对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战争,反对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压迫,同情下层人民;反抗封建的家长制,特别是夫权;主张面向未来,以儿童少年为本位,认为父母应为孩子做出牺牲。白桦派的虽有些稚气但却健康向上的青春气息,虽有些脱离现实但却富有建设性的人道主义理想,艺术上虽有不少缺点但却明快真挚的戏剧与小说,都正好切合了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化和新文学建设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