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门中,如果以知名度来排座次,水西门可以进入前三名。
图16-9 水西门旧影
明代的三山门,为南京城里城十三门之一,是水路的必经之路,也是南京水路的重要码头。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多次出现水西门,诸如入南京城水路进入、从水西门上岸等,小说中的人物家住水西门,在水西门有不少活动。
叶兆言、卢海鸣、黄强《老明信片·南京旧影》中介绍:水西门【图16-9】,位于南京城西南,系城西南第一门,洪武十九年(1386)重建。明代被称为“三山门”。由三座瓮城组成,瓮城建在城内,平面呈长方形。城门下设水关一座,内秦淮河水由此出城,汇入城外的护城河中。《南都察院志》记载:“本门冲繁,南至聚宝门界,北至石城门界,长七百一十五丈,垛口八百六十四座,城下券四层,右边水关一座。”水西门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面为内瓮城,西部为水关【图16-10】。在古代,瓮城作为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一般在城门外,而南京明代的城墙则独创了内瓮城。内瓮城一般都为方形,而水西门遗址的内瓮城则是船形,是南京现存的内瓮城实物,文物价值非常高。
图16-10 被毁的水西门城楼
明清时期,水西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当时的交通中心,从西南位置进入南京城,水西门是必经之门。因为水运的便利,水西门相当于南京的水运总站,凡是从水路来南京的人都是从水西门上岸入城。因为河流贯通,也因此在沿河两岸衍生了鸭行、鸭店生意行当。水西门一带盐水鸭制作技术,全城闻名,至今还有商号打着“水西门鸭子”旗号,以此说明制作鸭子的历史悠久、质量上乘(见第39节“鸭都南京”)。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从安徽全椒迁居南京,依淮清桥建筑秦淮水亭,写作《儒林外史》。他的住所距离水西门不过三四里路。想来吴敬梓也是经常经过水西门,谙熟水西门一带景物和风土人情,因而水西门在他的小说中屡屡出现。
《儒林外史》第24回描述:“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里。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这水西门便是南京里城十三座城门之一【图16-11】。《儒林外史》又说:“这鲍文卿住在水西门。水西门与聚宝门相近。”鲍文卿在水西门设有戏行,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搞文艺演出的,挂牌营业。可见水西门一带,是个非常繁华、繁忙的地方,不仅水路发达,有货运码头,客运船舶,而且鸭行生意非常兴隆,此外,也有侧重精神方面的文艺演出。
图16-11 水西门大街
耸立在南京城的水西门。通过这帧1958年摄制的老照片,可见上世纪50年代水西门的风采。
出水西门便是莫愁湖、大士茶亭以及江东门、上新河。过去,出了城门就是郊区农村了。民国时期,著名报人张恨水在南京创办《南京人报》,日军侵入南京时,张恨水带着家人躲避到远离城区的上新河避难,可见当时上新河与南京城距离较远,属于偏僻之地。水西门外沿途多湖塘沟渠,水质清澈,水草茂盛,湖塘河渠中皆有野生的鱼虾、河蚌、螺蛳生长,甚至还有黄鳝等其他鱼类、贝类。那个年代没有人工养殖的事情,附近农户想吃鱼虾,到河塘捕捞就可以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城里的居民出水西门,到那些湖塘垂钓,傍晚时就可以带上几条新鲜的鱼儿回家解馋了。
水西门城门两侧原有民居建筑,多商铺,一条大道直通城门。1958年水西门被拆除,周边的商铺建筑也一并消失。现今虽有水西门地名,但地面上已经看不到水西门的雄姿了。城门的遗址分布在今天的凤台南路两侧,东侧为内瓮城遗址,西侧为西水关遗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