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笔补造化天无功(序一)

笔补造化天无功(序一)

时间:2023-08-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退休干部村夫的散文选即将出版,邀我作序,我欣然应允。最后是亲历“5·12”大地震的文章。李贺在一首诗中说:笔补造化天无功。村夫的散文立足本土,个性鲜明,抒情、叙事、议论兼容,无论写阴平道也罢,写白马人也罢,看似在探索历史,其实是写保护区内涵的丰富。阴平道,大熊猫,白马人,它们都是保护区的名片。

村夫,本名李世仁,甘肃文县人。自然保护工作者,出版散文集《漫步阴平道》《千秋摩天岭》。

笔补造化天无功(序一)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退休干部村夫的散文选即将出版,邀我作序,我欣然应允。我向来关注自然保护区的人和事,对他们有着特殊的情感,对来自自然保护区一线职工的心血之作,心底顿生敬意,也乐意为他们加油鼓劲。我细读书稿,书中的《熊猫情结》使我眼前一亮。我也是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对来自大山深处的富于野味的清新思绪,最乐于接受。在都市化经济愈加引领世界潮流的今天,人们的目光,过多地聚焦于大大小小的城市,对在偏远地区从事自然生态保护的人们,向来关注度很低。但是,我们的保护工作者,却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从无怨言。许多如村夫这样的生态保护人,在认真工作之余,用心灵倾诉生活的真、善、美,讴歌我们这个美好的时代,尤其令人感动。

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成为我们林业人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就像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干部职工一样,全国许许多多从事自然保护的人,终生守护着苍茫大山,保护着大熊猫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辛勤工作。工作之余,他们由衷地赞美大森林,赞美森林中的一切精灵,诠释“善待自然”这一永恒主题。

作者村夫是一位乐观豁达又勤奋好学的人。他不张扬、不跟风,认真做事,踏实做人,潜心为文。他无缘进入高等学府,没有取得一张光鲜透亮的金字招牌,可他并未浪费时光,以自己的执著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近年来他已出版散文集两部,发表了一些生态散文,在国家级科普杂志、文史类杂志和有关报纸上推出多篇以自然保护区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和社会科学类论文,引起同行的关注。也正是因为他不慕浮华,朴实安静,在喧嚣的社会大潮中,被嗜利者们忽略,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责任田”,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这本书的内容,包括家乡与保护区、阴平文化、白马文化、自身与父辈等诸多内容,写了几位不同类型的人,有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有乱世枭雄,也有可敬可仰的先贤,使人从中悟出,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多面。最后是亲历“5·12”大地震的文章。这些散文,语言流畅,拿起来便欲罢不能,如《熊猫情结》《鸽子花开》,用抒情的笔触把你带入森林中,与他一同享用山野的芬芳;《祭昌昌》,把你的情感定格在大熊猫昌昌奄奄一息的氛围中,让人动情,不由人对这可爱生命的消亡扼腕叹息。

卢梭提倡回归自然,梭罗实践了回归自然。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作家对村夫的影响是深刻的。李贺在一首诗中说:笔补造化天无功。作者笔下的山川比自然生成的还要美,引领我们用艺术的眼光观察自然,进而敬畏自然。

村夫的散文立足本土,个性鲜明,抒情、叙事、议论兼容,无论写阴平道也罢,写白马人也罢,看似在探索历史,其实是写保护区内涵的丰富。阴平道,大熊猫,白马人,它们都是保护区的名片。独树一帜的人文历史提升了保护区的档次,也为作者的创作拓宽了视野。

他生于大山,爱大山,不遗余力地歌颂大山,以保护区内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为题写成的《青山巍巍》,把历史的摩天岭和保护区的摩天岭展现在我们面前。他在《乡贤礼赞》里说:“大河与峻岭,情深意笃,一个阳刚,一个缠绵。打开中华版图,我们西部,站在世界屋脊之上在眺望世界,比如昆仑山,孕育大江大河,因高峻而圣洁,因邈远而神秘,为东南富庶遮风挡寒、无私地供给水源。没有西部群山涵育涓涓细流,哪有东部沃野千里,水网交错;东南工业发达,财富聚集,可支撑起那片蓝天的油、电、煤和几乎全部资源都来自西部,东南只是加工厂,真正富甲天下的是西部,这是科学家和政治家共同的认知。”不难看出,家乡、保护区情结是他深情倾注毕生精力之所在。

他的文章情景交融,感情充沛,如《天池美》,可以说是一篇绝好的美文。如诗如画,沁人心脾。写自身成长,写亲情的篇章,动人、感人、警示人。在《阳光下,风雨中》《走,晒太阳去》《背着月光到天明》中,母亲为逃离死亡,被死人吓倒的那一幕;父亲十一二岁连裤子都穿不上,就开始了为全家人的生计奔波,捡麦穗时被人打,只有忍着疼痛与屈辱茫然地站着……还有,在轰轰烈烈中迷惘的他,偷玉米、黑夜里做饭与驻队干部对视……可谓字字情,笔笔泪。不由人对旧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凄然欲泣,对“极左”路线和天灾人祸酿就的悲剧感慨万千,对今天来之不易的阳光般生活倍觉珍惜。

他的文章大气、宏阔,绝无吟风弄月的自我陶醉,也没有因文而造情的无病呻吟,而是在作品中将自我放在国家、民族、时代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去表现。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或个人经历,针砭时弊还是出行随记,写历史人物还是缅怀革命先烈,都有种阳刚的激情,穿透人生社会的无形之力叩击你的灵魂,艺术地唤醒人们的良知,字里行间浸满了审美的汁液,厚重中有思考,大气中有启迪。

他的文章有血有肉,无论篇幅长短,均能详略得当,移步换景,纵贯古今,自然质朴,为情造文,正如刘勰所说“文不灭质,博不溺心”。写游记不落俗套,如《绍兴二章》,文章虽短余味悠长。

他的文章,贯穿了他的一生,也见证了共和国62年的风雨历程。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孩的“大跃进”,重温了一次“三年困难时期”,也看到了“文革”的激进。《家乡的集市》,在改革开放中繁荣,人头攒动,人欢马叫,使作者振奋。

“5·12”大地震对作者,对川、陕、甘灾区人民是刻骨铭心的,他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当时的恐惧、震后来自国家和方方面面的援助、人民的自强不息,以及作者自己牵挂家乡、牵挂保护区内群众的古道热肠。他急于知道的是白马人心中的悸怕消失了吗、脊梁挺起了吗、“池歌昼”跳起了吗?当看见白马人歌舞依旧、重建气氛正浓,“火把舞动白马寨”时,为他们倔强不改、信念不改,收获了希望的执著而高兴。在他的心中,大爱激起的凝聚力,值得永远收藏。

他只是用一个保护工作者的眼光看世界,我们不能说这部作品有多么完美,我们只能说他在为生态文学添了砖、加了瓦。在甘肃林业系统,以文学构建精神生活者不多,村夫值得称道,难能可贵。我祝愿作家笔耕不辍,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为繁荣生态文学创作不懈地努力。借用梭罗的话送给作者:“一个人只要充满自信地朝着他梦想指引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他心中想象的那种生活,那他就会获得在平时意想不到的成功。”

是为序。

2011年6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