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时间:2023-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先天的恐惧是出自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后天的恐惧,即孩子大多数的恐惧则是来源于他的经历和家长教育的不当,它使刺激物和反应间建立一种稳固的联系。即当孩子一见到相应的刺激物时便会产生特定的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恐惧心理视而不见,任其自生自灭。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的方法,以供父母参考。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孩子恐惧的原因是千变万化的,促使它们产生恐惧的事物也是复杂多样的。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常听家长们说:“我家这孩子天生就胆子小。”言下之意孩子的胆小是先天的。其实不然,除了对巨响、坠落和神秘物本能的恐惧外,孩子对事物的恐惧更多的是来自于后天,即由其亲身经历,特别是家长的不正确的教育引起的。如孩子对黑暗、医生甚至对小动物的恐惧。

孩子先天的恐惧是出自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它是我们种系发展积淀下来的。而后天的恐惧,即孩子大多数的恐惧则是来源于他的经历和家长教育的不当,它使刺激物(如黑暗、医生)和反应(恐惧表现)间建立一种稳固的联系。即当孩子一见到相应的刺激物时便会产生特定的反应。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许多家长为了防止幼儿在夜间出去,便吓唬他说:“黑暗里藏有妖魔鬼怪,它们专门吃小孩。”如此一来,小孩子就会乖乖呆在家里,但同时也引起他们一见到黑暗就产生恐惧的心理。

通常来说,想入非非经常是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所在。作为孩子,尤其是大一点的孩子,他们往往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体会,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意识到,生活已经充满了不快。由此浮想联翩,突然遇到拐卖小孩的坏人呢?忽然房子塌了呢?忽然爸爸妈妈离婚了呢?突然爸爸、妈妈去世了呢?突然被得了狂犬病的狗咬了呢?等等一系列问题。孩子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他掌握了自己的身体,并且亲身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些不快和失败,由于其理解与认识能力有限,因此极易产生一些恐慌。例如,孩子经常会害怕血的颜色,因为他们已从生活中认识到:人或动物受伤时会流血,并且从面部表情了解到流血的人或动物是很痛苦的。特别是从电视、电影等媒体上看到鬼怪、血腥场面和暴力凶杀事件场面更令他们战栗。因此即使有一个小的伤痕也要用橡皮膏贴上。孩子怕打针,那是因为打针曾给孩子带来过痛苦,或者是听别人讲过,打针是很疼的。虽然有的孩子并不害怕打针时的疼痛,但害怕医生,见了医生就想躲开,是因为医生总是和流血、疾病、痛苦和不幸联系在一起的。但大部分孩子都怕疼,在打针的时候伴有短暂的叫喊声。现在有些孩子还害怕注射器,害怕针管,带着恐慌等着扎入注射器,即使过了很长的时间也会想起这件事。

许多小孩子已经能够“换位思考”,能将自己的欢乐、痛苦和别的小朋友相比较。他们尤其关注的、担心的是自己受伤、受挫并会转移到周围的人身上去。如果孩子的什么东西损坏了,或者是他们没有得到亲人、师长的认可与鼓励,希望破灭了,可能会引起不合适的恐惧反应,又哭又闹。在这个时候往往把自己与别的小朋友比较,感到别的小朋友是很幸福的,父母是那么的关怀他们,喜欢他们,他们要什么有什么,而自己总是与不快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孩子哭闹之后还是没有得到父母的充分关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愿望没有实现,他们被父母抛弃的恐惧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但他们有时在别的孩子遇到不幸时,如小朋友生病住院了,发生车祸了、火灾了,或是失去亲人了等,也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着想:倘若我遇到这种糟糕的情况,那该怎么办呀?一时陷入莫名的恐慌之中。

孩子有时也会和父母谈心,甚至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家长,但他们总是不能够明白大人的话,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一定的恐慌。如孩子听到成人谈话的一部分,但并不能加以准确的理解与判断,就会产生恐惧心理。通常我们会听到很平常的问候语:“生活怎样?”回答是:“差不多死了”、“累死了”、“烦死了”。小孩子往往分不清哪些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哪些是想象的结果。听了后往往陷入恐慌中。此外,成人对小孩的吓唬如“再不听话,就叫大灰狼来咬你”、“如果你再闹,警察叔叔就会来抓你”等,也易使小孩产生恐惧心理。当在收音机和电视机里确认了他的猜测便会强烈地体会到:人活在世界上是很危险的,处处会碰到危险。因而在生活中一直提心吊胆,长期陷入不安之中。

但是,父母们也不必过分地紧张,孩子恐惧心理的出现是正常的,这是符合孩子心理年龄特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恐惧情绪会逐渐弱化直至消失。恐惧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必要的、健全的心理恐惧对幼儿的生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提高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与接纳;学会一些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加孩子的社会化程度等都是有益处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恐惧心理视而不见,任其自生自灭。如果孩子害怕该年龄阶段的孩子们不应该担心或害怕的事物,或是孩子总是被某种恐惧心理所困扰,长期出现害怕、恐惧情绪,有了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和发育,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父母应及时了解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并设法加以消除,必要时要向专家进行咨询或心理治疗。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的方法,以供父母参考。

1.提高孩子对恐惧事物的认识,使之对它们“习以为常”

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孩子恐惧的原因是千变万化的,促使它们产生恐惧的事物也是复杂多样的。要缓解孩子的恐惧心理,关键是要提高他们的认识,让他们了解恐惧是正常的,并且是可以战胜的,以消除他们对恐惧事物的错误认识和神秘感,使之对恐惧事物“习以为常”。若孩子害怕打针,父母就要对孩子讲明,打针虽然伴随着疼痛,但可以把病治好,解决长久的痛苦。又若出现怕死亡、怕生病等对自身损伤的恐惧心理,父母也应适时告诉他们,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自然现象,只有这样才会有人类的代代相传等。长此以往,孩子应对恐惧的能力、水平会越来越高。如果他们将恐惧、害怕看作是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并以超越逆境、战胜恐惧的人为榜样,那么他们就不会被恐惧所左右。相反,在恐惧面前会变得更勇敢。因为孩子很在意成人对他们的评价,总是害怕成人说他们“胆小”、“懦弱”和“弱不禁风”。具备了自信心,孩子就会勇于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恐惧在他们身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舞台。

2.尽量减少人为制造的恐惧情境

作为父母们应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不要人为地制造恐惧场面,致使孩子产生惧怕心理。为了使孩子顺从、听话,或是纠正孩子的坏毛病,我们常听到父母这样训导孩子:“再闹,妈妈将永远不爱你了”,“再不吃饭,就把你送人”,“再不听话,就让老虎来吃你”等吓唬孩子的言语,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教育孩子的初衷,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暂时的教育效果,但由于孩子认识所限,不能正确区分哪些是现实真正存在的东西,哪些是虚拟的结果,他们往往会把失去妈妈的爱、将自己送人、老虎来吃自己等恐怖阴影萦绕在心,这为孩子恐惧心理的产生与长期存在滋生了土壤。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要将“吓唬”作为教育手段,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正确的教育方式,以减少或避免孩子恐惧心理的产生。

3.教育方式要反对两个极端

要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父母一定要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在这里要反对两个极端:过分溺爱和过分责难。无数事实表明,过分溺爱对孩子成长所造成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被溺爱的孩子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为所欲为”的养尊处优生活,在困难与挫折面前,由于缺少实践锻炼,独立性差,自信心不足,大多表现出胆怯、退缩和依赖的心理,其恐惧心理产生的比重自然也大。同理,过分指责孩子也是教育的大忌。因为过分责难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他们时时畏畏缩缩,总是感觉到一种自卑和失败心理,严重时会导致一种“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心理,不仅不能消除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的恐惧心理。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多给孩子支持与鼓励,但不要溺爱、迁就;慎用讽刺、嘲笑和惩罚,要宽严结合,松弛有度,如是,孩子的恐惧心理也就不攻自破,因而这样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4.提高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弱,是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家长应积极、主动地为孩子营造接触大自然、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景与机会,帮助孩子适应环境,以减低恐惧的反应。孩子害怕陌生人,父母要经常带孩子外出,鼓励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多与生人接触,孩子的戒备心自然消除;孩子惧怕动物,父母可领孩子多到动物园走走,隔着栏杆让孩子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的习性,消除他们心中害怕的阴影等。这样,经过多次接触恐惧事物,提高了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孩子的恐惧情绪就会得到缓解,他们就会感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当然,对于如何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还需要父母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应对措施,最终让恐惧远离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孩子茁壮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