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恋物怎么办
雅莉两岁多了,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喜欢一个布娃娃,并为它起名叫“嘟嘟”,无论哪里都要带着,特别是睡觉,一定要放在枕头边或被窝里摸着才肯睡觉。因为知道雅莉喜欢布娃娃,很多亲戚朋友,爸爸妈妈都会给她买,雅莉也因此有了很多漂亮的布娃娃,但是雅莉好像只对这个叫嘟嘟的布娃娃“情有独钟”,其他的新玩具,玩一小会儿就丢一边了,只有嘟嘟雅莉每天都要带在身边。曾有一段时间,爸爸妈妈也想纠正她这个习惯,把雅莉的嘟嘟藏起来,让雅莉找不到,结果雅莉哭闹不让。迫于无奈,爸爸妈妈只好又拿出来给她。眼看着雅莉就要上幼儿园了,老师会允许雅莉带着嘟嘟去吗?如果没有嘟嘟,爸爸妈妈又不在身边,雅莉该怎么办。
通常来讲,刚入园的时候,幼儿园老师会允许宝宝带着他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来幼儿园,以缓解宝宝刚入园时紧张、焦虑等情绪,还有对新环境产生的不安全感。因此,这些物品又叫“安慰物”。但逐渐地,爸爸妈妈和老师会想办法帮助宝宝消除对某些物品的过度依恋,让宝宝投入到游戏中,投入到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并喜欢上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其实,欣欣对于宝宝布娃娃“嘟嘟”的依恋物品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爸爸妈妈不必担心。很多宝宝小的时候都可能有布偶、小汽车之类的小东西,无论去哪里都随身带着。对于宝宝来说,这样的东西是可以提供安全感的物品,也是亲密的“小伙伴”。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多多的小毯子》,就反映了宝宝真实的内心世界。
多多有个习惯,不管是走路、吃饭、睡觉或者是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时,都必须要带着他心爱的小毯子,有小毯子陪着多多,他心里就很踏实,也不会整天都黏着爸爸妈妈。多多慢慢长大依然不能离开小毯子。由于多多小但是毯子太大,毯子经常会被多多在地上拖着,爸爸妈妈决定改变这样的情况,既不让多多对小毯子有过分的依赖,也不让多多产生失去小毯子的失落感,究竟要怎么做才能两全其美呢?终于,爸爸妈妈和多多商量,把小毯子剪下一块给多多做了一块小手绢,如此一来,多多照样还可以带着自己的“小毯子”,但是也可以和其他小朋友相处,对幼儿园的生活已经非常适应了。
特殊爱好巧化解
爸爸妈妈没有取笑多多的行为,没有给多多任何压力。一些宝宝在刚开始认识世界的时候,极有可能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首先整合到生命秩序之中,并坚守相当长一段时间。还有一些宝宝会对某些物体的形状、触感或者味道有特别的依恋,这些感受可以和他的情绪中枢建立连接,满足宝宝情绪的需要,特别是当宝宝独处或者睡觉的时候。这些是宝宝的发展特点决定的,是很平常的一种行为。
帮助宝宝找到替代物
多多的爸爸妈妈没有强行剥夺多多对毯子的喜欢和依恋,也没有把多多对小毯子的依恋当成缺点硬要给“纠正”过来。当宝宝喜欢某一种东西的时候,在安全健康,不妨碍别人、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宝宝的这种喜好应该得到尊重。通常来讲,伴随宝宝年龄的增长,宝宝喜欢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兴趣、注意力慢慢会发生转移。
但是每天再拖着小毯子肯定是不可行的,所以,爸爸妈妈和多多商量,从小毯子上剪下一小块做成小手绢,给多多随身携带。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了宝宝对小毯子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不会妨碍多多的集体生活。爸爸妈妈要用心体会和理解宝宝,用智慧帮助和引领宝宝。
当生活充满乐趣的时候,当宝宝对探索世界兴致勃勃时,爸爸妈妈要相信,宝宝肯定会慢慢丢掉他过于依恋的那个东西。爸爸妈妈要相信宝宝,给宝宝信心。
有些宝宝在很小的时候开始,往往是由爸爸妈妈或家人抱在怀里睡或是一直习惯于有人陪同入睡,长时间下来,自然而然地宝宝就产生了过分的依恋感,如果醒来后发现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或是由于某种原因改变了入睡的习惯,宝宝就会产生恐惧心理。于是,为了满足宝宝的心理需求、找到一种心理的寄托与补偿,有的宝宝会用每天抱一件固定的玩具或枕头、盖固定的被子这样的依赖物,或是采取咬衣角或被角、吸吮手指等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并且渐渐地形成了习惯。到入园的时候,生活环境的改变又一次加剧宝宝的不安和恐惧,这种习惯就会更加明显,并且宝宝会用各种方式进行“捍卫”。
这是一种较常见的行为,特别是对于年龄相对较小就入园的宝宝。爸爸妈妈不用过分担心,也不要粗暴地训斥、打骂宝宝,也不要强行夺走宝宝的东西,这样做,只会加剧宝宝的紧张和焦虑,对宝宝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爸爸妈妈要循序渐进,帮助宝宝克服这种过于依恋的心理。
专家提示
刚上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向老师说明情况,允许宝宝继续保留他的习惯,把自己的东西带到幼儿园,并请老师多关注宝宝并鼓励他。待宝宝适应幼儿园生活后,再请老师用其他小朋友都不这样做的事实来说服宝宝,帮宝宝把这一习惯改掉。但是担心这些依赖的物品,这些影响宝宝集体生活的习惯,最好是在宝宝入园前改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