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西结合养儿育女法

中西结合养儿育女法

时间:2023-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回到中国,我们将加拿大所学的发扬光大。嘉嘉出世后不到两天我们就要出院,但所属的社区保育护士马上会上门跟进新生儿的护理。最让初为父母揪心的是新生儿生病。对于嘉嘉来说,吸吮是习惯也是寻求一种安全感。在广州看病,对于大人、婴儿都是件痛苦的事情。

中西结合养儿育女法

当我第一次抱起嘉嘉离开产院回家,那份紧张的心情、那种小心翼翼的动作,仿佛在我怀抱中的是一个价值连城的国宝[难怪多年后,嘉嘉的同学称她是Panda(熊猫),熊猫可是国宝哟] 。把她放在车上后排的婴儿椅后,我再瞧她一眼,她紧闭眼睛合上嘴巴,好像没有动静,我有点担心,摸摸鼻孔感觉不到呼吸,我禁不住用指头碰了一下她的嘴唇,这一下她马上有反应了,小嘴挪动,微微张开,又合上了。看我那紧张的样子,太太笑了,护士告诉我,婴儿吃饱又换上新尿裤,她就静静地睡觉不吵不闹的了。回到家里,我把孩子放在婴儿床上,离开时半开半掩房门,一只耳朵却竖起来,留意婴儿的动静。过了半天,房间静悄悄的,我心里嘀咕,怎么半晌没啥声音,婴孩会不会有什么事,她会不会被被子捂住,会不会……想到这,我赶紧冲进去,里面一切正常,孩子正睡得香呐。后来我妹妹送了一个电子监听器给我们,床上婴儿有任何动静,大人随身携带的接收器都可以听得一清二楚,我才用不着进进出出地瞎忙乎,才放下心来。

看到这里,相信每一个初为父母的读者,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会是个好父母,但是,学做父母不是一门容易的功课。虽然我们做足准备──看书学习、请教前辈,加上亲戚朋友们的帮助,但是一到真正上场,我们仍是胆战心惊、手忙脚乱,面对着“抱在怀里怕摔掉,含在嘴里怕融掉”的幼小娇嫩新生命,初为父母的我们充满疑问困惑紧张忧虑。我们有三个孩子,似乎比起国内只生一个的父母多一份发言权,但是一个孩子一个故事,每个故事充满新鲜的挑战,我们积累下来可以“环保”再用的,只是一份对孩子的爱。养育三个婴幼儿,各方面成本的确有节省,不过,我们的操心用心专心,不会因此而打半点的折扣。《圣经》教导我们,“爱是永不止息”。

学做父母,无私付出,由爱起步。

完全参照指引DIY

新生儿刚到家时,一举一动牵动着我们高度敏感的神经线。第一次做父母,本能上都会对自己的骨肉有一种过分的紧张或过分的保护意识,几天下来,我们夫妻俩累坏了。来探访的亲朋好友以过来人身份给了我们许多建议。其实在加拿大,新生儿呵护,最重要的是按照专业的指引去做。回到中国,我们将加拿大所学的发扬光大。只是在加拿大时,最初的几个星期我妈妈专程从外埠来到温哥华。在广州,我们先有琼姨后有珍姨这些有经验的保姆帮忙。

嘉嘉出世后不到两天我们就要出院,但所属的社区保育护士马上会上门跟进新生儿的护理。初为人母,护士手把手地教晓红基本护理常识,例如如何喂奶、帮婴儿洗澡、清理粪便、换尿布、折叠棉尿布等等方法,还告知我们婴儿健康饮食的营养建议,如果还有什么疑难问题,我们也可以打咨询电话或约见家庭医生。加拿大人什么事情都喜欢按指引去做。除了政府派发的专业指引,我们自己也购买一些DIY育婴书籍,我们有足够的指引。

一本美国人写的《斯波克育儿经》,我还保留至今,这是一本全面性的育儿百科全书。其中有一段的指示,我们印象最深,我抄录下来,并在三个孩子身上加以实践。

善待婴儿: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要慈祥地对待他。当你给他喂奶,拍着他打嗝,给他洗澡、穿衣、换尿布,抱着他或者在房间里陪着他静静地坐着的时候,他都会感到你对他的深情厚义。当你把他紧紧地抱在胸前的时候,当你向他发出声音的时候,以及当你让他感到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给予他精神上的鼓励和营养,使他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就像你给他喂奶,使他的骨骼发育成长一样。

原来,善待新生儿不仅仅是让他们吃饱睡足,还需要有对他表示友善的行动。我们除了喂食物,还要喂养大脑,就是同新生儿讲话,友善对他,帮助大脑成为视、听、嗅、触、味的中心。在加拿大时,护士曾经教授并示范与幼儿沟通的语言与非语言的方法。于是,我们家里自然而然多了一种友善语言──“儿语”。

“BB,饮奶奶的时间到了。”晓红开始给孩子喂奶。九磅重的婴儿两三个小时就要喂一次奶,每次都要吃上十几分钟。哺乳是件劳累事,晓红按照指引做“手抱摇篮式”、“床上卧姿式”和“坐姿式”,减轻疲劳。从一开始只要孩子饿就喂奶,慢慢过渡到有规律喂奶,到后来半夜也不用起床喂奶了,有时候孩子一觉睡到天亮,醒来后她会吸吮大拇指在静静地等候。

“宝宝,洗白白啦。”一天给婴儿洗两次澡,晓红边洗边跟她讲话,孩子不吵不闹可享受呢。

其他事情我帮不上忙,但我可以按照医生的吩咐,负责每天上午抱孩子到室外晒太阳。我光着膀子,把孩子放在大腿上,一边一齐享受“日光浴”,一边用“儿语”跟他说话。

当我发现承恩醒了,我会对他说“当当,睡醒啦”,然后,扭动吊在童床上面的玩具造型,那一串串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塑料玩具,会随着柔柔的音乐轻轻地旋转。他会瞪大眼睛很有兴趣地观看,并张开双手想去拿。“当当,爸爸抱抱”,我趁机把他抱起来。这时,真的感到一股温情油然而生,传遍了我的胳膊。

哭闹的考验

最让初为父母揪心的是新生儿生病。以前我们的父母常常说,孩子是用母亲的泪水和汗水养大的,现在,我们做了父母,身体力行,完全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

嘉嘉半岁时还是在加拿大,有一次她忽然患了急性肠胃炎要住院。我是从长途电话中得知这个消息的,我身处中国,走不开,只能干着急,全靠太太一人支撑。孩子住院两个星期,医院各方面的条件都是一流的,不用大人操心,只是孩子受不了。她习惯含着拇指睡觉,在家里有时候她吃完了奶躺在床上还不想睡,晓红就会把拇指伸到她嘴唇边,她立即含住,“嗒嗒嗒”,吸吮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儿就睡着了。住院打吊针,针头从手指头插进去,她无法吸吮手指。对于嘉嘉来说,吸吮是习惯也是寻求一种安全感。因怕她乱动,护士把孩子全身固定,绑得紧紧的,这哪会舒服呢。哎,还不会说话的她,只能用哭来抗议。陪伴在床边的母亲爱莫能助,望着心肝肉在受苦,她除了哄哄孩子也做不了啥,心里一着急,也哭了出来,泪如雨下,滴在女儿的脸上,母女俩的泪水汇聚在一起了……

未足月出世的宝宝生下来后体弱多病,让我们老是担惊受怕,带她去医院看医生是常事。

在广州看病,对于大人、婴儿都是件痛苦的事情。大人一早去排队挂号,不同于在加拿大先电话预约你的家庭医生;正在看病的医生旁边围着一群轮候病人,而加拿大医生只会在诊室看一个病人;抓药排队、打针排队,加拿大医生相信婴儿有自身免疫系统不轻易开药、打针;最要命的是差不多每次去儿童医院,宝宝都要吊针,一吊就是半天时间。带孩子去过儿童医院看病的父母一定不会忘记这样一幅画面:注射大厅里总是人山人海,好不容易帮哭喊的婴儿扎下吊针,然后父母俩齐上阵,一个抱着孩子,另一个高举吊瓶,两人试图在拥挤的大厅找寻空位坐下来。吊针需好几个小时,中途孩子如需大小便,孩子的父母又要紧张一番,回来可能座位已经被别人占领了,他们只好怀抱孩子手举吊瓶,完成“吊滴”。当时中国刚刚开始设立“五一”、“十一”黄金周,但很讽刺的是,这些长假我们几乎都是在儿童医院同宝宝一起度过的。

宝宝再大一点去医院少了,但出现新毛病:“夜半歌声”──半夜哭啼。每晚睡到半夜她就会醒来,然后,坐在床上闭着眼哭闹。陪她的琼姨哄她,无济于事,反而越劝她越吵闹。怕影响左邻右舍,我和太太只好把宝宝抱起来,轮流抱着。第二天白天她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到了晚上凌晨她起来闹,大人们哄不行,吓唬也无用,真拿她没办法。带她看医生,医生查不出什么问题。

哭闹是婴儿同大人沟通的一种方式,她饿了、尿湿了、不舒服、生病了甚至疲倦都会哭闹,但当宝宝半夜哭泣时,我和太太发现她并没有上述情况,而且宝宝过了周岁学会讲话了。

没办法,每当宝宝半夜哭叫,我们就把她抱出房间,有时她不愿意我们抱着哄她,就把她放在大厅沙发上,夫妻俩坐在宝宝的身旁,待她哭够了喊累了,又合力将她抱回房间。这种现象持续了好一段时间,我们请教过不少人,试过不少方法,但效果不理想。那段日子,只要一听见她的哭声,我就会条件反射般跳起来冲入她的房间,望着可怜的宝宝心里充满了内疚,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挫折感。“别胡思乱想了,这样我们会更心慌意乱,不如我们一齐祷告吧!”太太安慰我。实在没有办法,我们试过好几次抱着哭泣的孩子,跪在地上,祈求上帝帮助。

初为父母者,无私奉献了一切,但是,有时即使我们再努力,也真的不知怎么养育后代。既然孩子是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我们感激地接受,更要谦卑地请教,在上帝面前,祈求他教导我们。

凭着这个信念,我们最终渡过了难关。孩子哭闹只是对我们付出爱的一种考验。

“看病,对于大人、婴儿都是件痛苦的事情.....”

朱嘉盈 绘

同样,我们也承受过承恩的哭闹。做幼儿保健时,查出承恩脑有积水,医生说这会影响他学行走。我们专门请教儿科专家,他安慰我们,脑积水会随着孩子长大而消失,但他发现孩子腿脚发软,担心会神经萎缩,建议我们做个电疗。我小时候曾患有小儿麻痹,五六岁时做过针灸治疗,小小银针扎入身体又酸又痛,不好受,但对我后来行走有帮助。我们同意在承恩身上试试。一个疗程三个月,每周五次,每次45分钟,医生会在孩子的头、脚各扎针4枚,用弱电刺激。不过,儿子才过周岁,没办法配合,我们两个大人只有一个按头一个抓脚,让护士把针扎进去。每次我们都要忍受儿子的哭闹,如果有选择,我们会毫不犹豫替儿子受苦,宁愿针扎在自己身上。

学步,先要学爬

两个姐姐不到一岁就会走路,承恩一岁多了,还不能自己行走,老要大人抱。生完孩子后,晓红的腰就不行了,站久了坐久了腰就疼得不得了,晚上睡觉只能侧身躺,从小承恩就知道妈妈不能抱他太长时间。外出时,他太小了走不动,对我说,妈妈腰疼,爸爸抱。爸爸一抱,他就不想下来了。

专家教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让承恩每天练习爬行,帮助他的大脑健康发育。于是,我们在地上铺上凉席,教他爬行。开始,他极不愿意趴在地上,脑大头重,一不小心碰到硬硬的地砖上,痛得哭起来。我们改变方法,两个大人,一个在后面帮助他两只脚左右向前移动,另一个则在他前面,用各种发声的玩具,又哄又叫,引诱他伸手向前爬。看得出,他十分吃力,尤其是想抬头看东西时,会更加吃力。但我们每天坚持。两个姐姐从学校、幼儿园回来,也帮忙,教弟弟爬行。弟弟一开心,向前爬几步,两个姐姐一个拍手一个唱歌,鼓励弟弟继续努力。没多久,他就可以自己爬了,爬得很快,抓住东西想站起来。不行,时候未到,还得爬。终于有一天,他抓稳一张椅子脚,慢慢腾腾,试图站立,并且站稳,向前,迈开人生的第一步。

专家说,婴儿学步,先要学爬,地上学爬行,孩子脑袋发育更加健康。广东话里有句俗语,未学走先学跑,意思是不按程序,根基不扎实。我们都想孩子早日学会走路,但原来孩子学好爬行比学会走路更重要。

做个超级“奶爸”

喂养婴幼儿,营养最重要。妈妈母乳不足,三个孩子都要婴儿奶粉补充,孩子的消化系统有点特别,奶粉也要有所选择,我成了四处采购奶粉的“奶爸”了。

普通的婴儿奶粉,嘉嘉一吃下去便拉肚子,医生说她只能喝豆奶。我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开车到温哥华中心医院药房买。这种特制的婴儿豆奶粉在市面店铺里没有供应,每次还限买两罐,自然比普通的奶粉贵好几倍。

幸好母女俩班师回朝前,打听到香港有同样的婴幼儿豆奶粉,否则我们要采购一大批回广州。后来,我每个月出差去香港,其中一项“光荣家庭任务”就是每次携带两大罐国外进口奶粉。

宝宝出世后也喝同一款进口婴儿奶粉,接着就是承恩。连续好几年也数不清到底带了多少罐奶粉回广州,但我肯定是当之无愧的“奶爸”。想不到也因此避过了食用国内问题奶粉的风险。回中国20年,我们也经历了“大头奶粉”、“三聚氰胺奶粉”等婴幼儿食品安全的风波。比起国内同胞,我们算是幸运者了。起码,我有身份上的便利可以自由去香港,采购较为安全的婴幼儿食品、用品,甚至一些玩具。

那时候我们家的经济状况不怎么样,一家五口加上保姆挤在租来的简陋的小屋里,但我们却肯花钱,从香港买回进口的婴儿奶粉、儿童营养品。我甚至还会带些纸尿片回来,因为当年内地还不流行用纸尿片,即使有的也不分男女大小,质量粗糙。当年100元港帀兑换125元人民币,汇率可高呢,进口的可是些贵东西哟。

不是有一种说法,孩子要“贵着养”吗?什么叫贵,没有统一标准,只是相对而言。作为父母,倾尽我们的全力,付出我们的最好,使孩子们能够健康平安地成长,他们就是“贵着养”了。还有一种说法,孩子也要“苦着养”,什么是苦?相对而言,孩子在成长中有些病痛、生活环境差些等等,受些“苦”磨炼,从小吃苦是件有益的事。嘉嘉、宝宝和承恩,既享受过“贵着养”,又受益过“苦着养”。

这是他们与众不同的中国特色成长经历。

半夜,小儿子做噩梦,跑到我们房间来,我和太太从睡梦中惊醒了。

一打开灯,儿子半醒了,又梦游似的转身返回自己房间。我放心不下,披上衣服,随即也到了他的床边,先温柔抚摸他的头,再轻轻拍打他仍有点激动的胸脯,并在他耳边讲些安慰的话语。不一会儿,太太来顶替我,她知道我第二天要起早,便干脆躺下,陪伴在儿子身旁。

我返回床上,耳朵却是耸起仍留心儿子房间的动静。次日一早临出门前,透过门上玻璃看见孩子甜甜的睡姿,我才放心出发。

做父母的,就是这样牵挂自己的骨肉。

出差车上,我有机会打开《圣经》旧约里的《西番雅书》(3章17节),当年,先知西番雅对犹太人讲到,神对他的子民是多么的爱,西番雅用了四个字“默然爱你”来形容。

上帝爱你,他是在默然爱你!

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前一晚的情形。当我看到这里,很有感触。我很感激神让我成为三个孩子的父亲。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我有机会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亲。16年来,我花在孩子们身上的那份心血虽然无法同神对我们那种默默的爱比拟,但通过扮演父亲这一角色,更让我深深体会到天父对他创造的一切人那份无私大爱。

我们是在学习中学会做父母的,但是,我们有时真的不知怎么养育孩子,束手无策,充满挫折感,甚至想放弃,但这个时候唯一支撑我们的只有做父母的那份爱。以这份爱作动力派生出我们的精心、操心、恒心。

虽然,我们全心付出,倾身培育,但我们内心一定要清醒:对孩子的爱,千万不要求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回报。一次我问儿子:“我对你好不好?”“好。”他开心地接过我花了好几个小时装配成的卡通机器人。“谢谢爸爸。”他很有礼貌。“我对你那么好,你该怎么办?”望着他一脸的困惑,我马上说,“你将来也要对你的孩子这样,明白吗?”他似懂非懂点点头,一转身跑去玩起那个玩具了。

爱不是用来回报的,我们上一辈的父母给了我们一个好榜样。所以,我们在学做父母中明白了一个道理:爱,不求回报。

孩子,让我们一齐学习付出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