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上人生第一课
幼儿园李老师问承恩:在家你怕不怕爸爸妈妈?
承恩回话:我不怕妈妈,但我怕爸爸。
李老师追问:为什么?
他答道:我怕爸爸,因为我们做错事,爸爸就会跟我们开会、讲长长的道理。
幼儿园老师将这番对话转述给来接他回家的妈妈。
“开会”这个词是孩子们发明的,其实是我与孩子们面对面关起门来单独谈心。孩子可能会感到紧张和拘谨,但正经事当然要严肃认真,让孩子们觉得自己长大了,这样他们印象更为深刻。开会是我们跟孩子讲道理、沟通的方式,即使今天有时也还会沿用这个方法,并且会做些会议记录,郑重其事,各自留有一份备忘。
《圣经》“箴言”(22章6节) 是一句金句:“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上帝提醒为人父母者,教育孩子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走廊墙上,刻着孩子身高的数字又往上升了,门旁鞋柜里,孩子的鞋子又穿不下要拿走了。
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该给他们上人生的第一课了。
首席教师:父母
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们是责无旁贷的人生教练。我们固然要因材施教,透过生活中的素材讲故事;但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身教更重于言传。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孩子生下来,首先是从父母身上感知世界的,父母是个榜样,但榜样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好榜样,孩子将来会以你为骄傲并将之发扬光大;坏榜样,孩子也照学,但长大后如果有分辨能力一定会以你为警戒,若没有分辨力的,那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了。孩子是张白纸,第一个落笔着墨者是其父母也。
有一次,我开车经过越秀公园,看见一对盲人无法过马路,因为他们看不见行人信号灯,车辆又穿梭不停。我停了下来,扶着这对盲人过了马路。回到车内,车里的嘉嘉拍拍我的肩头,回去将这件事告诉妈妈听。但也正是她,当我开快车,尤其是当别人抢占我的车道,我不服气加油反赶别人时,她也会回去向妈妈告状。
当太太指出我的错误时,我自知理亏但嘴上却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打断她,一旁的宝宝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天气转凉,妈妈要她多加一件衣服,她不干,我出面干预,她勉强接受,我再说多两句,她连声说“得了,得了,咁烦架”,这种态度其实是学我的。
以前听过一句话,父母是“怎样的人”,比起他们为子女做了“什么事”,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影响。我想起发生在大女儿身上的“一张便条”的故事。
“妈妈,你今天累了,喝点水吧!” 这是大女儿嘉嘉写在小便条上的一句话。
事情是这样的:我出差了,晓红照看三个孩子,忙坏了。晚饭后,她先帮读三年级的老大听写,布置嘉嘉练习钢琴,嘉嘉可以自己完成所有的作业。然后,晓红照料老二,督促宝宝用治疗仪照眼半小时,每天这样治疗可以帮助宝宝改善视力。宝宝虽然在幼儿园读大班,但她特别好学,央求妈妈拿姐姐一年级学过的课本来教她。与此同时,晓红还要照看小弟弟,给他讲故事。一晚上下来,晓红有点吃不消了,只好捶打捶打腰坚持下去。听见妈妈发出感叹声,老大赶紧完成作业,洗完澡,主动提出帮妈妈陪弟弟。趁着妈妈洗澡时,嘉嘉到大厅倒了一杯水,放在妈妈的床头,下面还压着一张小便条:“妈妈,你今天累了,喝点水吧!”
多么懂事的孩子啊,望着这张小便条,晓红感动得半天也没说一句话。我听罢,备感欣慰:我们从小开始,给孩子上的人生第一课,今天,在嘉嘉身上结出了成果。
我跟太太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信口开河,随便承诺。孩子虽小却是心中有数。失信于他们,后果严重。承诺是什么?承诺是用来坚守的。《圣经》教导我,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有一次我去香港,在街头书报摊看到一本新潮漫画。报贩告诉我,这是城中热卖的日本漫画杂志,每个月月初上市不久很快就被抢光。我当即将该杂志买了下来,带回广州送给嘉嘉。她看到设计新颖、印刷精美的外国杂志,十分开心,连声道谢。看见孩子那么开心,我开腔说道,你那么喜欢这本杂志,以后每个月我都买给你。
我不是信口开河,往后的四年里,每个月5日,该漫画面市后,我总要安排自己去香港,买下这本杂志。有时实在抽不出时间又担心去晚了断货,我就委托香港公司的同事代劳。你可能奇怪,我为什么不订购,每个月劳师动众。我试过在香港订购《读者文摘》,三年来没有一个月准时扺达广州,有时还会被内地海关扣起,即使寄到香港公司,那么精美的杂志在邮寄途中也难免有所损坏。这个承诺我坚持了四年多。嘉嘉长大了,她觉得这本漫画杂志有点幼稚,主动叫我停止每月购买。谁知道妹妹宝宝步姐姐后尘,喜欢上了这本杂志。我一视同仁,坚守承诺,每月初,宝宝书桌上总会出现这本杂志。我又坚守了两年多。直到她觉得该漫画吸引力减小,劝我不要再费心为止。
在三个孩子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嘉嘉从4岁开始学弹钢琴,每天练习,一直坚持到15岁;宝宝每天起床,见到我,总会开口用英语说:Good morning , Daddy.(早晨,爸爸。)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十多年。承恩从小懂得祈祷,至今11岁了仍保持这个习惯。孩子们能这样做,的确不简单呀!
必修课
敬畏父母,是我们孩子的必修课。敬畏:尊敬和畏惧两个方面。
尊敬父母,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虽然如此,当孩子懂事了,还是要把握每一个机会言传身教。例如早晚的问候,出门回家的问候,帮孩子做事要他们不要忘记说谢谢,等等。每次我们打电话给加拿大的爷爷奶奶,总选择周末孩子都在家的时候,每个孩子都要轮流向他们问候。孩子们不定期也会到公公婆婆家探访。
孩子畏惧、害怕父母,通常是在他们做错事时。孩子闯祸做错事要受罚不是不近人情的事,奖励惩罚从小要分明,是非问题不要含糊。孩子做错事肯定害怕受罚,怕父母也是正常的,相反孩子不怕父母才是最可怕的。孩子从小和父母在一起,总要有颗敬畏父母的心。
敬畏父母并非为了父母的自尊而是让孩子服从父母的权威,否则天不怕地不怕,再长大些,孩子就无法管教了。父母只是做好分工,无论谁唱白脸谁唱红脸都应坚守奖惩分明。
妈妈教宝宝识字,当学完“惊慌失措”四个字,叫她举例,宝宝脱口而出,“爸爸骂我,我立刻就惊慌失措”。她会活学活用。
朱嘉宝 绘
教育孩子敬畏父母,让他们学会感恩。但不只是感谢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而是感谢创造宇宙万物的天父上帝。在我们三个孩子眼中,他们的父母都是敬畏上帝的。
某日我看完《圣经》,正在安静祷告,宝宝推门进来,看见我低头沉思,面前摆着《圣经》,她马上停下脚步,边退后嘴里边说:“主啊!主啊!”看见她那副可爱的样子,我不禁笑出声来。
我们有两个习惯:一个是每次吃饭前都会祈祷,感谢上帝给予了我们食物。另一个习惯是,不定期周末晚上,孩子们一起聚在大人床上,一齐分享一起祷告。每逢到了星期天,我们就放下手头所有工作、推却一切应酬,全家一齐去主日礼拜。
我们相信这个世界由上帝主宰,人要学会敬畏和感恩。信仰与入什么教无关,孩子们成年后,他们有权作出自己的选择,但人活着不能没有信仰。
承恩懂事后,他每晚临睡前的床前祷告,并非只为自己的事情,也为别人的事,为别人的病痛、困难去代祷。他至今仍坚持睡前祈祷,我们都被他诚心诚意的行为感动。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上帝是生命的源头,一切真善美的来源。
主日学
我们不是完人,我们有许多错误之处。孩子从小知道我们有勇气认错,因为我们在《圣经》教导里看到自己的错。
嘉嘉未满月,我们便带她返教会。每逢周日,三个孩子跟着大人到教会,教会有主日学(Sunday school)。有同学家长知道我们的孩子在上主日学,羡慕地说,难怪你家孩子那么乖,上主日学好,我知道,上主日学的孩子不会坏到哪里去。我略加纠正:上主日学,并不是保证孩子不变坏,但最起码他们幼小的心灵有了是非标准。在主日学,有上帝的话语教育他们,多少知道上帝视作好的是什么,坏的又是什么,培养一颗爱真理的心。
我鼓励别人带上孩子上主日学,不是讲宗教而是传福音,让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的神透过《圣经》帮你教儿育女。这些福音都是“免费”的,比起你花钱去什么品牌早教中心、跨国幼儿教育机构,都划算得多。
我家孩子在主日学里听《圣经》故事,唱圣诗;还有学祈祷,同上帝讲话,有板有眼,思路清晰,不但为自己的事祈祷,也为别人代祷;参加小组活动,学习分享,懂得互爱。
大家都熟悉古时候“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环境、好邻居、好伙伴,我们选择了主日学,让孩子们得到“信望爱”的人生第一课。
友爱从家庭开始
不要以为这功课容易学好,小孩子只顾自己的需求,不会理会别人的感受,家里人彼此熟络了更容易忽略对方。做好家里,再到外面礼让,和人相处就容易多了。
幼儿园同学生日会,每人派发一个红鸡蛋,嘉宝对阿姨说,我姐姐也喜欢吃,可不可以给多我一个?两姐妹上同一所幼儿园,阿姨多给了嘉宝一个鸡蛋,她带回来了,姐姐开心得不得了。
过年了,亲戚朋友在金融大厦稻香酒家聚餐。饭前,姐妹俩表演唱歌,嘉宝唱“小白船”,高音部唱不下去了,嘉嘉一看不对劲,马上顶上。唱毕,获得大家喝彩。两人都在少年宫学唱歌,姐姐还是演出队的成员。为了奖励她们,我点了一个“鸳鸯炒饭”,两姐妹暗笑,原来这个名称是她们一个暗号:上厕所了。
承恩出世后,三个玩在一起。我们要求,大的照顾小的,小的礼让大的,每次游戏他们先把游戏规则讲清楚。小时候玩得最多的游戏是扮木头人,再大些玩接龙游戏。接龙游戏是个智力游戏,接成语、名称还有各类常识,通常全家开车外出,他们都玩这个游戏,妈妈帮小弟弟,我做司机兼裁判。
朱嘉盈 绘
孩子玩游戏肯定会有矛盾和争执。
游戏,玩的是规则。两姐妹玩过家家、买卖东西等还可以互相谦让,而多出一个就会出现不和谐。玩游戏是学习如何与人相处,除了互爱礼让原则外,也要教他们讲清楚玩游戏的规则。矛盾通常是规则不明确引起的。一旦犯规,我们大人便要出手了,我们不会做“法官”,更不想做“律师”,谁是谁非,有时很难定夺,他们只好集体齐齐受罚。
巡回演出队
过年了,有人喜欢它的热闹,也有人害怕它的热闹,那些孤单老人、那些孤独青年人,外面越是热闹他们越是内心寂寞、心情孤独。
这几年,过了初三,我们全家连同一些朋友,都会外出,去一些需要在节日期间特别关心的家庭,巡回式地拜年。
一大早,我们带上年货,带上吉他、魔术道具等,来到郊外一个家庭。
事前,孩子们各自分工,有负责伴奏的,有负责编舞的,还有负责讲笑话的。到了别人家里,按照惯例,我们会先唱一首祝福歌,跳一支问候舞。大人小孩表演了简单节目后,邀请主人家一齐参与,一齐玩游戏,一同欢乐。当然,主人家也会拿出丰盛的食品款待我们。有时,孩子们会吃到一些城里找不到的地方特色过年食品。
完了,我们收拾东西,转赴下一户人家。有时,一天会走访三四户人家,我们戏称自己是一个巡回演出团。
不知不觉,我们家这种巡回式的拜年已经历了六七年时间。大女儿回加拿大读中学后,剩下的队员仍然趁着佳节,向有需要的朋友送一份关心,献一片温暖,我们的心愿是不会改变的。
每年,我们也会邀请外地不能回家的或一些单身的朋友来我家,众多兄弟姐妹一齐团拜。在耶稣的教导中,众兄弟姐妹都是一家人,能够帮助别人在节日走出独对孤灯、形单影只,和我们一齐同庆同乐,确实是件开心的事。
小时候,父母教导我们“独食难肥”,意思就是不要忘记与人分享,尤其是在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现在,《圣经》更进一步引导我们,爱人如己。过年过节,是一次很好的用实践付出爱的好机会。
读五年级的承恩放学:妈咪,听说新来的老师怀孕了!
晓红:吓,你们班怎么搞的,先后3个老师怀孕,哎,又要换老师了。
承恩:我们同学开玩笑讲,我们班好特别,应该称为“专治不孕不育”的班。
──摘自《童真童趣》
施比受更有福。何况,我们是与孩子们一起学这个功课的。
如果说,生命是一项工程,生养和管教就应该是两大支柱。
为人父母者,生养要尽职,管教也要尽责,其中管教是最费心又艰巨的责任。三个孩子,我都体罚过,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的。虽然,关于这个问题似乎一直争论不休。我们觉得,每个孩子不同,每个家庭不同,对付孩子,管教孩子的方法也是各施其法。
孩子满周岁,学会行走,开始摆脱成人摆布,调皮捣蛋,对任何东西都充满好奇。到了3岁左右,开始转变,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有矛盾,有冲突了。三岁定七十,3岁前后的管教又被视为“成长定向”,这是孩子管教的第一个关键阶段,我们称之为“人生第一课”开讲时段。
当然,人生第一课,毋须说教,不用空洞大道理,生活中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故事,透过生活细节具体例子、父母自身活教材,让孩子们领受人生智慧。
这就是我们家的早教。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妨从家庭开始,父母做第一任老师教授“人生”这一课。这当中,既有尊敬长辈、与人讲话要注视对方眼睛、礼让同伴、自己收拾玩具等简单道理和生活常识,也有关于生命来源、人生价值当中的真善美。
百年树人,关键在早。今天,你在孩子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他们的明天一定收获丰盛人生。
孩子,让我们一起学好人生第一课。
三姐弟在加拿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