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提问更能激发孩子的想象
想象是孩子的权利,这是不容置疑的。但由于诸如词汇量的多寡、接触面的宽窄等客观条件的约束,孩子的想象可能会经常遇到瓶颈。但凡出现这种状况,就是需要家长“出手相助”的时候了。
可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推动孩子的想象呢?这就需要开放式的提问了。
所谓开放式的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可以为孩子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激发孩子的想象。
以下,我们就介绍一些开放式提问的小方法,相信能对家长有所帮助。
1.假设类的问题
当你问孩子“如果……”“假如……”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证明这种情况可能不会发生。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不能想象出你设置的场景,并根据这种场景继续思考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
【案例】
爸爸和东东在回家的路上看见警察抓小偷。
于是,爸爸问:“东东,如果小偷进了我们家,你怎么办?”
东东毫不犹豫地说:“我大声叫爸爸来救我!”
爸爸接着说:“假如家里没人呢?”
听爸爸这么说,东东顿时变得很为难。想了一会儿,东东说:“那我就打110报警。”
可爸爸还不罢休,继续问:“要是电话线被小偷割断了呢?”
爸爸的问题很多,“逼”得东东不得不一直想下去。这样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还可以让孩子冷静下来,思考遇到危险时应该怎样做,可以说是一举两得,非常值得家长们借鉴。
2.列举类的问题
生活中的东西很多都是可以归类的,但孩子往往不注意这些。家长可以适当地问一些孩子这类的问题,让孩子进行分析、归纳性质的思考。这类问题家长可以信手拈来。
【案例】
每次看到妈妈接水洗衣服,小龙都觉得很好玩。可水龙头太高,小龙够不到。
这次,趁着妈妈午休的功夫,他搬来小椅子爬了上去,终于亲手把水龙头打开了。看着水哗啦啦地从水龙头里流出来,小龙别提多高兴了。他站在那里,一个劲儿地用手打水,玩得不亦乐乎,把妈妈吵醒了都不知道。
妈妈站在小龙身后,看到一地的水和湿漉漉的小龙,有些生气地问道:“小龙,你在干嘛?”
小龙一害怕,差点儿从椅子上掉下来。
担心吓到孩子,小龙的妈妈立刻转变了问话的方式。
她把小龙从椅子上抱下来,用毛巾帮小龙擦了擦手和脸,然后带小龙去换衣服。妈妈一边给小龙换衣服,一边问:“小龙,告诉妈妈,水都能做什么用?”
小龙看到妈妈不生气了,赶紧想问题,想讨妈妈的欢心。小龙说:“水可以喝,可以洗衣服,做饭,冲马桶……”
小龙一口气说上了五六个答案。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水原来有那么多用处。
等他说完了,妈妈接着说:“小龙真聪明。你看水有这么多用处,那小龙那样浪费水,做得对吗?”
妈妈说到这里,小龙似乎明白了妈妈的用意,害羞地低下了头。
小龙的妈妈很聪明,对于小龙犯下的错误,她没有进行严厉地指责,当然,她也没有置之不理。用提问题的方法,不仅让孩子知道水的用处,更让孩子知道了水的宝贵,真是一箭双雕。
当然,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孩子面前有一张纸,家长可以问他:“纸有什么用?”孩子就可能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写字、画画、叠飞机、做手工等。
再比如,家长可以问孩子:“从家到幼儿园,都能怎么去?”孩子就会说:走路、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开车等。
很多时候,孩子为了别出心裁,会“创造”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答案,只要不是太出格,家长就一定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励。毕竟,孩子是在积极地思考了。这类的问题回答多了,孩子归纳、总结的能力就会增强。
3.比较类的问题
让孩子比较两样或者两样以上的东西,让他们找出共同点或者不同点。
比如,家长可以问孩子“鸡和鸭哪里长得像?”“汽车和火车哪个跑得快?”“幼儿园好玩还是家里好玩?”等。
【案例】
中午吃饭时,晓菲吵着要喝可乐。妈妈就顺势问:“晓菲为什么爱喝可乐呀?喝水不是一样吗?”
晓菲摇摇头,认真地说:“可乐好喝!”
妈妈假装皱皱眉头,好奇地问:“水和可乐哪里不一样呢?”
晓菲认真地说:“不一样!可乐是甜的……可乐倒出来有泡泡,水不甜,也没有颜色……还是可乐好喝!”
晓菲的妈妈就很善于顺势诱导,比如,晓菲对可乐感兴趣,就专门提可乐方面的问题。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孩子往往更愿意去思考。所以家长一定要懂得抓住机会,不要放过任何一个锻炼孩子的可能。
当然,对于孩子来说,这类问题一开始可能不是很好回答。但家长一定要耐心,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这类问题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孩子是十分有益的。
4.童话类的问题
这类问题完全与现实无关,需要更绝对的想象。
比如,家长可以问孩子“变形金刚厉害,还是奥特曼厉害?”“你喜欢灰太狼还是喜羊羊?”……
这些问题中的人物都是小孩子喜闻乐见的,这种问题更容易吸引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想象起来更有兴致。
【案例】
小朋友们都爱看动画片《白雪公主》。超超也不例外。超超看了好多遍,可还吵着要看。看到孩子对这部动画片这么感兴趣,爸爸不禁问:“超超,这个动画片这么好看吗?”
超超不假思索地重重点了一下头,说:“嗯。”
爸爸好奇地问:“你最喜欢谁呢?”
超超想了想,说:“当然是白雪公主了。”
爸爸紧追不舍地问:“为什么呢?”
超超想都不想地说:“白雪公主善良呗!你看,那么多人愿意和她做朋友!”
“那你愿意和她做朋友吗?”爸爸继续问。
“嗯。”超超狠狠地点点头,“我愿意!”
“那你不怕皇后的魔法吗?”爸爸假装害怕地问。
听到这个问题,超超也有些犹豫了,不过想了一想,还是坚定地说:“不怕,王子和七个小矮人都是白雪公主的朋友……”
案例中,爸爸的提问在很多人看来也许有些“痴人说梦”。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够异想天开了,家长怎么能再推波助澜?其实,谁都知道,童话中的人物是不会在现实中出现的,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成为孩子的朋友。通过家长的提问,让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不再停留在屏幕上、书本上,而是活生生地走进孩子的身边,这可以让孩子用想象将童话人物创造得更丰满。
家长一定不要小看了这类问题,这类问题可以让虚拟的形象在孩子的脑袋里活起来,可以让孩子赋予这些人物更多的色彩,让孩子的想象更丰富。
5.叙述类的问题
家长可以通过连续地问孩子“什么时候”“在哪里”“谁”“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等问题,让孩子叙述事件的经过。
【案例】
菲菲第一天上幼儿园。
回来后,妈妈问她:“菲菲,你喜欢幼儿园吗?”
菲菲甜甜地回答:“喜欢。”
妈妈很欣慰,赶紧问:“那你最喜欢幼儿园的谁呀?”
菲菲撅了一下嘴,转了一下小眼球,淘气地说:“我最喜欢丁丁。”
“为什么呢?”妈妈穷追不舍地问。
“因为丁丁像超人,力气可大了,他还帮我搬椅子。”菲菲回答。
“丁丁长什么样呀?”妈妈好奇地问。
“丁丁比我们都胖,个子也比我们高……”
妈妈问这些问题,可以让菲菲讲出自己一天的事情,当孩子的记忆不能填补一些空缺的时候,孩子就要开始想象了。也许想象出来的有点儿夸张,但这就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家长也不用太在意。除此之外,经常被追问这样的问题,孩子就会下意识地开始观察周围的事物,以应付家长的“检查”,这对孩子观察力的提高、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孩子的想象是需要情感伴随的。也就是说,在孩子进行想象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呵护和帮助。所以和孩子在一起时,家长的语言、行为应该尽量配合孩子,满足他们想象的需要,并以此来推动孩子产生想象。而开放式的提问,正是满足这一需要的良方。
需要提醒的是,家长在问完那些开放性问题后,还需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以供他们思考和想象。既然是开放性地反问,就没有什么正确答案,那么对于孩子的大胆想象,家长就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肯定。
给父母的贴心提示:
只要家长注意,生活中许多开放性的问题都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但需要提醒家长的是,这些问题一定要“适度超前”。如果孩子不花费力气就能把问题回答出来,对他们的发展益处不大。当然,问题也不能太难。太难的问题孩子答不上来,只会挫伤他们展开想象的积极性。所以,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以求达到最优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