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抹煞动机的错误赞美

抹煞动机的错误赞美

时间:2023-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大家都清楚称赞贴纸并非诱发孩子动机的好方法,不过父母及老师却不断滥用称赞贴纸,这一点确实让人感到担忧。对于收集到许多称赞贴纸的孩子,更需要特殊的奖励才行。称赞贴纸成为激发孩子的一种动机。反之,外在动机是以获取奖励或避免惩罚为目的所产生的动机。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利用外在动机和孩子进行交易,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称赞贴纸。

抹煞动机的错误赞美

在“称赞的反效果”纪录片中,进行了一项“称赞贴纸对孩子会造成何种影响”?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出现令人惊讶的内容。虽然大家都清楚称赞贴纸并非诱发孩子动机的好方法,不过父母及老师却不断滥用称赞贴纸,这一点确实让人感到担忧。

在这项实验中,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孩子们竟会为了获得称赞贴纸而纷纷感到焦急。为了收集更多的称赞贴纸,几乎大部分的孩子都以飞快的速度阅读书籍,翻页的速度可以说非比寻常,读完一页似乎不超过三秒钟。有些孩子只是不断地翻页、假装看完,转眼间,身旁就堆满数十本书了,也因此获得了许多称赞贴纸。不过,他们真的看完整本书了吗?对于书中的内容又知道多少呢?这种读书方式真的有意义吗?

称赞贴纸的误用

小时候,相信只要获得老师盖上“表现得真棒”!的章印,不管是谁都会很高兴。那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而且是言语无法形容的爱。因此,孩子们为了获得这个章印,会更努力地写作业、更仔细地准备应该携带的物品、赛跑跑得更快、打扫得更加勤劳。

不过,现在仔细想想,根本就不需要为了一个章印如此大喜大悲,因为老师当时一定也没有任何标准,只是每天看心情来决定盖章与否,纯粹是义务性的心态罢了。这个印章不具备任何感情或感动,只是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努力、更细心、更迅速、更勤劳。某一天,老师一定会开始认为盖章很麻烦,因为印泥沾到手而皱起眉头。

但不了解这一点的孩子们(当然也包括我),只要得到这不过写着五个字的章印,就像获得全世界般内心感到相当满足,因此便会希望明天、甚至是后天,也能得到盖章。当初曾经将一个章印视为宝物般的我们,很肯定地一定也会将一句简单的称赞当作是珍贵的宝物看待。

以前的“表现得真棒”!印章,现在已经进化为“称赞贴纸”了。称赞贴纸在学校、补习班或一般家庭里使用得相当频繁,而它也成为一个标准,用来挑选出最具有学习热忱态度的孩子,同时也是区分乖小孩与坏小孩的基准。对于收集到许多称赞贴纸的孩子,更需要特殊的奖励才行。

也因为这样,孩子们对获得称赞贴纸显得非常执着,甚至有人不是为了将事情做得更好而努力,而是为了获得贴纸而努力。称赞贴纸成为激发孩子的一种动机。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动机大致上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为了对成果、责任感、成就感以及自我满足和愉快而做某件事。以内在动机来说,行为本身就是目标,是一股自发性相当强且动态的力量。

反之,外在动机是以获取奖励或避免惩罚为目的所产生的动机。例如为了获得称赞贴纸、为了去游乐园、为了获得礼物而展开某个行动,这些就属于外在动机。

由于外在动机是将目标放在奖励上,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动机必定相当脆弱、被动。外在动机乍看之下仿佛会鼓动孩子的意欲,但仔细窥探其真面目会发现,其实它等于抹煞了孩子的内在动机。就算孩子因内在动机而尝试某件事,一旦大人对其成果给予奖励,主动、正面的内在动机将很可能会因此变化为外在动机。

有一个老人居住在人烟稀少的乡下,过着平静的生活。对他来说,生活在安静的乡下是件幸福的事。不久后,老人的幸福开始破灭了,因为附近的孩子会到老人家前面的空地玩耍,使得老人每天在噪音中度过。老人虽然生气且企图威吓赶走他们,但孩子们依然持续聚集在空地上玩耍。

后来,老人想到一个好方法,他和孩子们约定,为了感谢他们在自己家门前玩得如此高兴,往后只要他们来这个空地玩耍,老人就会给每人一块钱。可以安心地在空地玩耍,每天还有一块钱可以拿,孩子们听了都非常开心,更加兴高采烈地玩耍,而老人也依约给每人一块钱。

后来某一天,老人表示自己的钱不够了,所以往后一块钱要减少为五毛。这时孩子们严肃地回答老人:“光靠那一点钱,我们是不会来空地玩的!”于是,孩子们再也没有出现在空地了。

这是内在动机可能会因为奖励而变成外在动机的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可以确定那位老人应该对心理学有一定的认知,否则不可能如此精准地掌握内在动机可以利用奖励在短时间内改变为外在动机。而且更进一步,若没有奖励,具外在动机的孩子就会对事情完全失去兴趣。

孩子们一开始应该只是单纯地在空地高兴地玩耍,这是受到内在动机使然。不过,随着老人提出用“钱”当作奖励开始,原本愉快的玩耍变成为了拿到钱所进行的一种手段,而内在动机也从那时候开始就变成了外在动机。然而,随着金额减少,孩子的外在动机就会急速降低,最后,在空地玩耍不再有乐趣,于是便离开空地。

这一类的事实,儿童心理学家莱特也曾经以育幼院的孩子当作对象,透过画图实验再次进行了验证。莱特将孩子分为两组,他告诉A组的孩子只要画图就会得到奖励,B组的孩子则只是单纯地画图。一个星期后,两组孩子都不再有奖励。这时,再观察孩子画图的情况,本来只要画图就会得到奖励的A组画图次数减少了;另一方面,从来不曾得到奖励的B组,画图的次数反而增加了。

其实画图对幼儿来说是最高兴的活动之一,几乎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因为内在动机而画图。不过,一旦加上奖励的条件,原本愉快的活动就会在瞬间变成为了获得奖励而进行的举动。当孩子本来只要画图就可以获得奖励,后来却变成没办法获得奖励,这时他心里头想的,应该正是“又没有奖品,干嘛要画图”?吧。

奖励反而会造成学习意愿低落

美国心理学家德威克教授研究成就动机已经数十年了,他同样也透过实验证明了奖励在诱发孩子学习意愿上没有多大的正面效果。

德威克教授将学童分为两组,分别让他们解几道难题。当A组的学童成功答对问题时,便会得到交换礼物的硬币,失败时则会直接跳到下一个问题。反之,B组的学童成功答对问题时虽然没有任何奖励,但失败时教授会鼓励他们要再努力。

在反复进行这个过程二十五次后,每次在解题时,可以得到礼物硬币的A组学童只要遇到困难的问题就会轻易放弃,相反地,被鼓励要努力解题的B组学童则势如破竹地答对每个难题。由此可证明,在必须解决难题的辛劳与换取奖励的短暂欢喜中,孩子们宁愿为了避免麻烦而选择不要奖励。不过,对享受学习过程的孩子来说,难题就像是刺激的冒险,所以他们会有非征服不可的想法。

称赞贴纸很可能会造成毒害

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利用外在动机和孩子进行交易,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称赞贴纸。在学校或补习班得奖就会获得一张称赞贴纸;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就有两张称赞贴纸;成绩进步就有三张称赞贴纸等,我们常利用称赞贴纸来定义孩子行为的价值,“很棒”、“很差劲”的标准,都是取决于称赞贴纸。

称赞贴纸之所以会像这样广受大人喜爱,是因为它会引起一种错觉,让人以为在短时间内便会产生相当程度的效果。为了获得称赞贴纸,孩子会凝聚所有能力埋头专注。

不过,我们得了解一件事实,孩子之所以会如此专注,并不是为了完成课题,而是为了获得称赞贴纸。久而久之,这会形成相当致命性的犯规——因为汲汲于获得称赞贴纸,孩子会省略“确实”完成的程序。称赞贴纸原本是为了鼓励读书,最后却成了为了获得称赞贴纸而读书。

不只是称赞贴纸,其它像只要考试成绩好就送礼物、多读书就给予奖励之类的方式,经常都会使许多原本应该诱发孩子内在动机的事最后沦落为外在动机。事实上,我们一定要了解一个事实:只要失去奖励,外在动机也会跟着消失,最后什么都做不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