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0岁~24个月):不要忽视孩子的哭闹
非语言性的赞美更有效
刚出生没多久的新生儿一样具备与母亲沟通的窗口,新生儿不只可以辨识妈妈与他人的味道,也会将脖子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此外,尽管这时母亲的脸看起来还非常模糊,他们还是可以模仿妈妈的行动。
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系中研究婴儿发展数十年的梅尔特佐夫教授(Andrew Meltzo ff)发现,在距离婴儿脸三十公分左右的地方伸出舌头,婴儿就会跟着做出同样的动作;若是做出“啊、喔、呜”的嘴形,婴儿也会跟着做出类似的动作。这项发现同时也证明了婴儿具备视·知觉——运动统合能力。透过这项研究,也让我们了解年幼的新生儿同样具备利用全身与他人沟通、进行互动的准备。
不过,这些充其量都只是非语言性的沟通,婴儿期的孩子几乎不具备语言性的沟通能力。话虽如此,也不代表他们无法与他人进行互动。虽然语言性的沟通能力低落,但新生儿却能充分利用非语言性的方法来传达自己的意思、接收他人的意思且予以回应。举例来说,心情愉快或难过时,婴儿会利用踢脚或扭动身体来表达;此外,出生三个月的婴儿会用脸部表情来表达喜悦、悲伤、惊讶、愤怒、厌恶等情感;当然,他们也具备了透过表情解读父母情绪的能力。
幼儿期是透过与对自己重要的人之间的互动形成基本联系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与周围的人进行意识沟通相当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比起“语言性的方法”,“非语言性的方法”会更有效。也就是说,比起告诉婴儿“妈妈好爱你”,展现温柔的笑容且轻柔地抚摸孩子,效果更显著。
父母的关心就是赞美
对婴儿期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母亲的陪伴,若母亲不在身边,少了可以传达意思与给予反馈的对象,孩子会感到相当不安与悲伤。对使用不明确且解读方式因人而异的“非语言”来传达自己意思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妈妈细心的反应更重要了。
若无法顺利表达意思,孩子就会透过“哭泣”来传达自己未能满足的感情状态。仔细聆听孩子的哭声,可以知道哭声有长度、音调高度、间隔等差异,这也让我们了解孩子想要传达的讯息其实各有不同意义。有表达肚子饿的哭声,有表示孤独的哭声,还有无聊、不舒服、不安、需要爱等各种不同意义的哭声。当这些要求透过大人细心的反应与充分的照顾获得解决,孩子便会用微笑和牙牙发声等表达自己满足的情感。
当然,婴儿期的孩子也需要被称赞,不过,对尚未熟悉语言沟通的他们来说,用语言赞美徒劳无功。面对以非语言方式沟通的孩子,就得用非语言方式进行称赞。换句话说,赞美婴儿期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微笑”和“反应”,这两种方式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关心”。
只有关心孩子的人,才会面带温柔笑容地看着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做出立即反应。而孩子也会清楚地知道妈妈的微笑,以及对自己的要求所做出的实时反应,就意味着关心。
所有养过小孩的人一定都曾听过这种说法:“孩子哭的时候,父母要狠下心来置之不理,唯有这样,孩子才会懂得放弃且停止哭泣。只要反复几次,就可以改过孩子哭闹的习惯。”
面对这种说法,有些人会真的试着狠下心来这么做,有些人则根本不忍心。乍看之下,前者似乎很明智,而后者显得有些愚蠢。不过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后者才是较明智的选择,因为前者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教养方式。
极端学习理论者主张无论孩子怎么哭泣,若父母没有给予任何反应,孩子就会知道“哭”没有任何帮助而加以改正,所以建议当孩子哭泣时,父母要置之不理。然而,这绝对是错误的观念,而且非常危险。就如同前面提过的,无法进行语言沟通的孩子会用非语言的方法来传达自己的意思,换言之,孩子的非语言沟通就如同大人的语言沟通。大人用语言表达,孩子则可能就用“哭泣”来进行要求。
当期望无法达成时,孩子的挫折感与大人感受到的其实一样,意即孩子哭着要我们帮忙时,若一旁的母亲漠视这一切,孩子就会深感挫折。这种情况反复发生,孩子便不再哭泣。
大人虽然决心戒除孩子的坏习惯,但这时必须了解,透过这个过程,同时也戒除了孩子的另一个行为——当孩子停止哭泣的那一刻起,就再也不会想和妈妈沟通了。因为对非语言沟通的孩子来说,放弃哭泣就等于放弃与妈妈之间的沟通。说得严重一点,孩子在知道哭也无法改变情况后,说不定就会像塞利格曼利用狗进行习得性无助感的实验一样,导致孩子认为自己是无能的。
朋友的妹妹有一个六岁的儿子,她从孩子刚出生就开始就经常把他抱在怀里,只要孩子哭,她就会立刻飞奔过去抱起他,陪他玩耍。看到媳妇整天这样黏在小孩身边,奶奶很不解地说:“如果经常抱孩子,他就会养成习惯,这样就会更常哭着要你抱他了。他哭的时候就让他哭,时间久了他就会放弃,就不会哭了。”她却相当明智地回答:“为什么孩子这么小就要让他学习放弃呢?我要让孩子知道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之后,只要孩子一哭,她依然会抛开手边的事,立即飞奔过去抱着孩子且给予安抚。她六岁的儿子真的很温和且讨人喜欢,和大人沟通的技巧相当与众不同,而且完全不会排斥尝试新事物,个性很积极。虽然一般来说,女生会比男生更爱撒娇,不过她的儿子比女生更爱撒娇、更活泼。
当然,除了妈妈在孩子小时候经常抱和进行沟通之外,周围的环境也一定对孩子有相当大的影响。不过我深深相信,更重要的是妈妈不会将孩子的哭泣视为坏事,并不断给予温柔笑容,才会造就孩子“有志者事竟成”的正向思考。她的期望与目标也算是达成了。
孩子的哭泣中蕴含了想要做什么的恳切期望,父母要敏锐地解读、反应孩子想要传达的信息,帮助孩子发挥哭泣本身的功能。
反而是体会过妈妈温馨的体贴与细心反应的孩子,日后哭闹的次数会逐渐减少。美国的“依附理论”研究学者爱因斯沃斯(Ainsworth)和贝尔(Bell)发现,随着母亲对孩子哭泣给予适时的反应,孩子哭泣的次数会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增加透过微笑、牙牙发声、各种脸部表情与声音等各种沟通的方式。
孩子在传达讯息时,会透过妈妈的反应来形成自我定义,若是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孩子就会了解自己是有能力的,也会明白照顾自己、填补自己所需与不足的母亲是值得信赖的。而这个时期所累积的信赖,将会逐渐扩大为对周遭人的信任。
不只是哭泣而已,孩子的一切行动都是学习、练习新能力的过程,牙牙发声、踢脚与身体摆动等单纯的行为,对孩子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学习,同时也是新的尝试。以青少年来说,就类似为了考上好大学而付出的努力;对成人而言,就类似为了升迁而拼命努力制作崭新的企划案。
因此,孩子若藉由哭泣、牙牙发声、踢脚、摆动等非语言的方式来进行沟通时,父母必须立刻回以温柔的笑容作为回应。对婴儿期的孩子来说,最棒的赞美就是母亲用开朗的笑容传达爱与细心,同时满足孩子要求的反应,那将是培养孩子具备自信与自爱的最重要的养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