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避免模糊不清的赞美

避免模糊不清的赞美

时间:2023-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人的想法会完整反映到孩子身上。此时要注意一点:必须排除模糊不清的称赞。对利用黑白理论来进行判断并单纯接受的孩子来说,模糊不清的称赞是一大禁忌,似好非好或混杂称赞与嘲笑、让人无法辨识是称赞或责骂的言语,最好尽量避免。之类的称赞则会让孩子感到愤怒与泄气。模糊不清的赞美不仅会让孩子感到混乱,也会导致孩子形成模糊不清与混乱的印象。

儿童初期(4岁~7岁):避免模糊不清的赞美

自我为中心的时期

纯熙正在帮妈妈准备晚餐,却在摆碗筷时不小心打破了五个碗;英熙拿饼干时不小心打破了两个碗。这两个人谁犯下的错比较严重?

就算纯熙打破了五个碗,不过毕竟她是为了帮忙妈妈才不小心被打破,所以情有可原。不过惊人的是,4岁到7岁左右的孩子却都回答是纯熙犯下的错比较严重,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会以整个情况来思考,只会以打破两个碗和五个碗这件事来进行判断。这是瑞士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知名实验。

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具备理解世界的论理性思考能力,无法同时思考很多事,光是一件事就会占满整个脑袋,因此会以结果来进行判断。也无法考虑自己的立场与他人的立场不一样,不会想到自己的想法可能和他人的有所差异。简单来说,此阶段就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

透过研究社会认知发展的普尔纳(Perner)博士的“错误的信念”实验也可以知道,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多么以自我为中心。普尔纳博士跟孩子们说了如下的故事:

“哲修在看书,突然想去上厕所,于是就将书放进绿色的篮子里。妈妈走了进来,从绿色篮子中拿出书来看,之后放进蓝色篮子里就离开了。”接着,普尔纳博士问孩子们:“哲修回来后要去哪里找书呢?”

成人一定都知道哲修因为不知道书已经从绿色篮子换到蓝色篮子里了,所以当然会在绿色篮子中找书。然而,4岁左右的孩子却会回答蓝色的篮子。听完整个故事后,孩子们都知道书最后放在蓝色篮子里,所以认为哲修应该也知道这个事实。由此可知,这个时期的孩子认为他人的想法与自己一样,因此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以更广义的角度来思考,意即孩子会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论来塑造自我形象,会将大人对于自己的称赞或责骂照单全收,进而评价自己的行为。例如:明明表现得不错,不过若大人说那是错的、是不好的,孩子就会认为的确如此;明明是漂亮的东西,大人却说那很肮脏、很讨厌,孩子也会跟着认为那是肮脏、令人讨厌的。大人的想法会完整反映到孩子身上。

此外,最重要的是,这个时期的孩子会以黑白理论来判断一切,例如“好或坏”、“乖小孩或坏小孩” 、“可爱或令人讨厌”等,对于情况与事物的辨识度相当单纯。这种情况并非无法改善,这时候,父母从旁给予的帮助不同,可能会大大影响孩子的思考。依照不同情况,父母必须指导孩子该重视的层面,以及特别需要注意或应该深思熟虑的地方,如此一来,孩子就能透过更多元、更宽广的角度来思考。在前述皮亚杰的实验中,当孩子只凭破掉的碗的数量来评断是非时,一旁的大人可以协助解释,让孩子能够改变思考方向,如此孩子应该就能做出较正确的判断了。

模糊不清的赞美会让孩子感到混乱

儿童初期的孩子需要可以弥补不足之处、让其能够更加发展的教育性赞美。此时要注意一点:必须排除模糊不清的称赞。对利用黑白理论来进行判断并单纯接受的孩子来说,模糊不清的称赞是一大禁忌,似好非好或混杂称赞与嘲笑、让人无法辨识是称赞或责骂的言语,最好尽量避免。

当孩子表现好时,就明确地给予称赞;若是做错,就要对该改善的部分正确地传达否定性的反馈。当孩子做了某件事,若父母只是丢下一句:“这样应该就差不多了!”等暧昧的反馈,孩子可能会因此感到不安与混乱。这时候应该先给予肯定的称赞,然后再分别具体地从肯定与否定的层面详细说明。

像是“画得很好,虽然颜色让人不是很满意”等包含矛盾讯息的言语,也算是模糊不清的称赞。这样的赞美比起肯定的层面,孩子会更投入于否定的层面,可能会因此失去自信,最好避免。此外,“你表现得真好,但应该不只你表现得这么好吧?有人表现得更好吧?”之类的称赞则会让孩子感到愤怒与泄气。

倘若一个行为当中共存着肯定与否定的层面,就应该分两次来进行,分别对肯定性行为与否定性行为来给予明示的反馈,例如:“你表现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看你是怎么办到的。……哦,原来是这样呀,真是不错的方法。不过,为什么这边会这样做呢?没有更好的方法吗?妈妈认为下次用其他方法也不错。”

模糊不清的赞美不仅会让孩子感到混乱,也会导致孩子形成模糊不清与混乱的印象。若孩子因为模糊不清的称赞而变得摸不着头绪,对每件事就会感到不安,只会一味地注意父母的脸色,连带使得他无法有好表现。

鼓励孩子的心理状态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着重于结果。对于想用结果来判断一切的儿童,初期可以藉由强调过程来进行改善,观察孩子进行的过程,一一指出错误与表现好的部分。举例来说,孩子在学校的读书猜谜大赛中得到第一名时,若只称赞孩子表现得很好,充其量只是强调结果。这个时期的孩子只会将焦点专注在结果上,若父母再锦上添花,孩子一定会变成结果万能主义者。

前面提过,当孩子一味重视结果时,就会养成评价目标的倾向,而评价目标对孩子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就算不再刻意提醒,相信大家也知道这是应当避免的状况。至少,就算父母对孩子在读书猜谜大赛中得到第一名的结果感到满足、感激与自豪,也要懂得自制。这时候,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再次详细地回顾获得第一名的过程,对于读了多少书、在阅读过程中是否有困难之处、如何解决难题、在解谜时经历了何种过程、又是如何克服困难等,经过具体讨论后,区分表现好与该改善的地方。当然,表现好的部分就该给予称赞,该改善的部分则要再次叮咛并拟定计划。只要知道父母关心过程,无论孩子多么重视结果,也绝不会疏忽过程。

像这样讨论执行过程,会有出乎意料的结果,因为在孩子的错误或失败当中,一样可以找到称赞之处。此外,确实提出需要改善的地方,可以让孩子更细心地找出原因与结果,例如某些行为的意图是好的,不过用错了方法;或是方法很好,却因为不注意而导致出错;甚至结果是好的,方法却很糟糕等。这个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理解复杂的自我,而不是一味地形成肯定性或否定性的自我印象。

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会辨识自己的想法、情绪或感觉,所以千万不要吝惜赞美与鼓励孩子心理方面的活动。“你的想法真有意思”、“对那件事感到愧疚,你真是令人自豪”、“很谢谢你能够一起分享快乐”、“你对朋友好亲切,真善良”、“原来你很喜欢画图”、“看来你已经懂得体贴别人了”、“以前本来都不太会的,现在表现得很好呢”等,对孩子的心理活动给予鼓励的称赞,一定不可或缺。

整体来说,对儿童初期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赞美核心是以过程为主所进行的具体反馈。称赞的同时也是指导、是爱,更是训育。假设父母不给予具体反馈,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根本就不关心自己。此外,由于没有人提醒孩子哪些行为该改善,可能会造成孩子形成失衡的自我形象,变得无法掌握是非对错,最后变成一个无能的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