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记者通讯员的采访技巧

记者通讯员的采访技巧

时间:2023-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敏感又首先取决于政治敏感,取决于马列主义理论和政策水平。一名记者得知情况后前去采访,不料遭到拒绝。某厂一名工人因违反安全规则受到厂里的处罚。外围采访,是指对当事人有关的人员进行采访,作为直接采访的补充,从中获得直接采访得不到的材料。采访中要重视直接采访也要重视打外围战。
采访漫谈_报海启悟集

采访和写作,是记者和通讯员工作的两道工序,是产生新闻的基本手段。

常言道: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就是说,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采访越深入,掌握的新闻素材越多,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写出好的新闻。反之,采访不细,所得素材不多,写作时就会困难,就很难写出好稿子来。所以,有经验的记者和通讯员,多把工夫用在采访上。那么,怎样才能进行好采访呢?

一、多学常观勤研掌握新闻线索

掌握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的先行环节。

什么是新闻线索?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简要讯息或者叫信号,也就是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各种迹象。记者或通讯员据此追根溯源、深入采访可获得新闻的全部事实。掌握新闻线索是记者和通讯员采访的基本功之一。

如何捕捉新闻线索呢?

首先,要增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又首先取决于政治敏感,取决于马列主义理论和政策水平。政治上敏感,才能有观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政治上不明是非,就谈不上新闻敏感。要增强新闻敏感,我们就要多学习。一要经常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每一个时期的工作中心,而且要力求学得更好些,理解得更透些;二要经常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作为记者、通讯员,要尽量使自己成为“万事通”。因为报纸的范围,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党报不会因记者、通讯员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不了解而不去宣传,记者、通讯员也不能因自己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不熟悉而不去报道。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各方面资料;三要及时掌握全国、全省及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状况,研究下面的动向。通过参加会议、阅读文件、个别交谈等办法,注意积累一些材料。特别要重视党和国家每一时期的重大决策,注意报纸对某一中心工作宣传到了什么程度,下一步大体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加以指导,等等。做到了这三点,就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就能在复杂的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其次,记者、通讯员要经常深入基层,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研究、分析一些事物,从中捕捉新闻线索。比如,你可以抽出时间到工厂生产一线,对一线工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就会捕捉到一些新闻线索。然后,再根据新闻线索去作深入采访,就能写出理想的新闻来。

第三,要广交朋友,在交友中获得各种信息。

第四,在自己的工作中发现新闻线索。我们大多数通讯员都会有机会参加会议、起草报告、听取汇报、阅读文件等,只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注意开动脑筋,就能从中发现新闻线索。

总之,能否掌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是记者、通讯员政治敏感、活动能力以及是否善于积累情况和资料的试金石。只要我们多学习、常观察、多研究,就能捕捉到新闻线索。

二、因人而异巧妙提问

记者、通讯员采访,主要靠提问与被采访者进行交谈,提问的方式好与坏,直接影响采访的效果。记者、通讯员在采访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被采访者出于各种原因,或闭门不见,或闭口不谈,或说话吞吞吐吐,最使初学写新闻的通讯员感到头痛的是吃闭门羹。如果采访中出现了这样的僵局,采访者就要因人而异,灵活巧妙地提问。

对避而不见的巧提问,让他们把门打开。比如,某单位一名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研制出了一种新产品,并获得了发明专利。一名记者得知情况后前去采访,不料遭到拒绝。记者通过侧面了解,得知他正集中精力研究如何进一步改进这种新产品,急切想听到的是改进意见。于是,记者没有马上去采访他,而是到采用他研制的产品的单位走访,帮助他征求意见。然后,再次来到他的办公室,对他说:“我是来给你发明的产品提意见的……”他听了记者的话,立即笑脸相迎。记者巧妙地打开了他拒绝采访的大门,一面送上用户的意见,一面顺利地进行了采访。

对避而不谈的巧提问,让他们把话匣子打开。有位通讯员去采访某厂一位严格把关的质检员,见面就问:“你是怎样严格把关的?有哪些事迹?”这位质检员一听,立即答道:“没有啥”。谈话陷入僵局。这时,通讯员灵机一动,换了个话茬儿:“我也当过质检员,这个工作可不好干啊!”质检员一听这话,像遇到了知音,便打开了话匣子,把当质检员的酸甜苦辣都说了出来。这样,这位通讯员采访获得了成功。

对不善言辞的巧提问,让他们开口畅谈。有位记者去采访一位种地专业大户,由于他不善言谈,每当记者问他一个问题,他三言两语就回答完了。这时,记者就巧妙地同他交谈。他对养猪很感兴趣,记者就和他谈如何养猪、养猪有哪些好处和方法,这样记者就一步步把他引向种地的话题上来,使他兴致勃勃地把如何种地的情况畅谈出来。

对存有戒心的巧提问,让他说出心里话。某厂一名工人因违反安全规则受到厂里的处罚。厂里的一名通讯员前去采访他,刚一见面,他就火气很大地说:“我挨了处罚,全厂人都知道,你还要写材料整我呀!”通讯员听了这话,友好、和气地说:“同志,火气别这么大好不?你想,如果过去你听说过有人像你这样违章受处罚,你还能做这事吗?我找你唠的目的,就是想把这事写出来后,让更多的人从你这事中吸取教训。”这名工人听了这话,打消了戒心,心情愉快地谈了他违章的经过和思想根源。

巧妙提问是采访的艺术,它的方式很多。有人把提问的技巧归纳为“九要九不要”,即:要启发,不要逼问;要求教,不要审问;要引导,不要急躁;要灵活,不要死板;要热情,不要冷场;要稳重,不要惊叹;要谦虚,不要浮夸;要掌舵,不要放马;要求实,不要强加。

三、善打外围战获取全面素材

新闻采访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直接采访,二是外围采访。这是获取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外围采访,是指对当事人有关的人员进行采访,作为直接采访的补充,从中获得直接采访得不到的材料。

采访中要重视直接采访也要重视打外围战。这是因为:有些事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外围采访,可以充实当事人谈不到的情况,使材料更客观,更真实可靠;有的当事人由于不善言谈,或语言表达能力差,对一些事情说不清道不明,或根本就不愿意谈自己的优点、成绩,这就必须要进行外围采访,通过采访一些与当事人接近多、了解情况的人,以完成采写任务;有的当事人已去世或病重不能接受采访,而采写者又必须完成采写任务,这就完全要靠外围采访了。

著名记者田流在采访生涯中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在采访县委书记任国栋时,几次和任正面交谈,任总是不肯谈自己的优点和成绩。但田流没有灰心和急躁,想出了打外围战的办法。一是向他周围的干部采访,侧面了解他的思想作风、言谈举止;二是翻阅这个县两年来的县委会议记录,从他在会议发言中找他处理各项事情的依据。从这里发现一些线索后,就下到农村,找与他工作接触过的农民、干部交谈,掌握了大量生动、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尔后,田流又回到县里和这位书记在一起,观察他、研究他,从中又发现了很多他不肯谈的东西。经过二十多天的外围采访,对任国栋的工作方法、思想作风及性格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最后写出了长篇通讯《金星奖获得者——任国栋》,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讯发表后,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

一位记者写作《秉公泯恩怨笑语化冰霜》一稿的体会也给人以启发。近年来,人与人之间因种种原因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纠纷,由于纠纷调处不公正、不及时酿成了大祸,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记者听说大姑娘张俊英担任街道办事处司法助理三年来,依法秉公调处民事纠纷,走街串户热心化解家庭矛盾,使许多人消除了恩怨,全街司法工作由后进变成了先进。奔着这条“活鱼”,记者来到街道办事处采访她。她听说记者了解她的事迹要登报,话还没出口,双颊已泛满了红晕,啥也谈不出来。记者使出以往很灵验的采访方法,力图打破这个僵局。可是,唠家常吧,没几句就没词了。聊趣事吧,异性之间又有些忌讳。话路还是没打开。这样折腾了半天,也没有多少收获。第一次采访,就这样失败了。后来,记者仔细一想,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于是,在进行第二次采访时,他运用了打外围战的战术,先到委、组找居民群众粗线条地了解她的事迹,然后用获得的粗线条事迹找她进行“对证”采访,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使她的声貌跃然在省、市报纸和电台上。

四、采访遇窘态聊天来解除

采访出现窘态,是经常性的。出现窘态,采访就会很难进行下去。那么,怎样解除采访窘态呢?良方就是“聊天”。采访者与采访对象通过有目的的聊天,会使采访对象在思想感情上和环境气氛上与采访者打成一片,消除紧张与戒心,在不知不觉中聊出采访者所要采访的材料。

没有接受过采访的人,特别是一些工人、农民,对记者或通讯员往往有神秘感,生怕话说错。因此,见有人来采访,就显得胆怯、拘谨,举止不自然,不知话从何处说,说起话来忘前丢后,语无伦次。遇到这样的采访对象,就应该首先与他们进行聊天,以日常生活的事为话题,先从个人的兴趣、身体状况、家庭、社会有关的趣闻、趣事聊起,或用一些适度的话题,同采访对象聊一些与你采访有关的外围问题。通过聊天,消除他们的胆怯、拘谨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使他们感到双方谈话轻松愉快,感情交融。这样,就会使采访深入下去。一次,笔者到一个煤矿采访一个掘进班,这个班的工人都是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当时,我见他们刚升井很疲劳,好心地想采访时间短些,让他们早点回去休息,便直截了当地请他们介绍一下自己的事迹。因为他们的紧张心理没有消除,因而竟一时无人发言。于是,我改变采访方法,同他们闲聊起来。告诉他们我毕业后下过乡,要是不参军,也可能会抽到矿上来上班,因为我父亲也是在煤矿工作。他们一听,对我有了亲切感,有的说他下乡时和我在一个公社,有的说他上学时和我在一个学校。这样一来,我同他们之间的思想之壁不知不觉的在平易交谈中消失,采访的气氛活跃起来,使我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采访中的聊天,也要真正像聊天的样子,要有很浓的聊天气氛,不能像正儿八经的正面采访,他说你记。否则,他就会紧张,谈话拘谨。当然,不拿小本本,不做记录,主要靠记忆力,不是件容易的事。聊天中涉及到重要问题、时间、地点、数字,等等,完全靠记忆力难免记不住或记错,这怎么办?可用请教、商量的口吻:你说的很重要,能不能让我记下来。如果实在找不到机会,可以等稿子写完以后,请采访对象审查、修改时补充、订正后再发稿。

五、学会用眼睛观察让素材活而实

观察,是记者、通讯员采访获得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可以得到许多用语言交谈而得不到的东西,使采访更成功,使稿件更生动感人。

从观察的特点来说。深入新闻现场,用眼睛进行采访、观察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观察可以直接验证采访材料是否真实,保证报道不失误;观察可以弄清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物或细节,避免合理想象;观察可以获取活的素材,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正因为观察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它在采访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观察这么重要,那么怎样观察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呢?

在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观察要点面结合

所谓点面结合,是指观察时既要把握事物的全貌,也要着重了解它的某些重要局部,把握全貌,才能对事物做出总的评价,反映其广度;着重观察某些局部才能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总是善于观察眼前的一景一物,甚至一个笑话、一个传闻、一棵树,对所见所闻总要在脑子里过滤一下,把一般人不大注意的平常现象,偶然细节,跟现实政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联想,从这些普通现象入手,发掘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来。比如,有一位农村通讯员到乡下采访,看到家家户户满院绿色,门楼墙壁上瓜果累累,这一普遍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进一步了解,原来是农户利用庭院栽果树、葡萄、养鸡鸭,收入颇丰。于是,他写了一篇很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二)观察要仔细

同样是到一个单位采访,有的记者、通讯员写出的稿件既真实又形象生动,使读者看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有的记者、通讯员写的稿子却笼统模糊,生硬呆板。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观察得不仔细。所以,到现场观察不能走马观花,要做到“观人微、察事细”。就是要观察人物不放过一个微小的言行举止和外貌特征,观察事物不放过一个有意义的细节。

(三)观察要深入

深入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某一事物的判断、分析,哪些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哪些是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哪些是事物的次要矛盾。只有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反映了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写出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好作品来。怎样做到深入观察呢?有三种方法可供参考:一是加倍观察,二是要换角度观察,三是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

(获2000年度吉林省论文评选一等奖,刊于1998年第5期《新闻写作》杂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