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晨风启还是晨风透进大地少的窗棂悄悄地别浪动

晨风启还是晨风透进大地少的窗棂悄悄地别浪动

时间:2023-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办起了这份《同济大学生》报,是一件好事,因为我在大学时代也做过这样的工作,因此编辑索稿于我,我是有所触动的,我想得很多,回忆了我自己,又憧憬着你们的未来。总7期第4版王珣故乡情带着童年的梦幻,我漫步在留下童年足印的阳澄湖边。在记忆中,阳澄湖的夏夜最美。明媚的月亮洒下银光,湖面波光粼粼,芦苇密密丛丛、郁郁葱葱,像卫士一般守卫着阳澄湖。我俩久别重逢,想起童年时的趣事,犹如阳澄湖水,流不尽。
晨风文学_花开的声音《同济大学生》报(1984—2017)

晨  风

启生

晨风透进大地的窗棂

悄悄地,别惊动校园的梦

初升的秋阳摄住无数迷人的

旋律

斜斜地,溶化一片雾影

石块铺成瑰色的甬道

法桐洒下斑斓的意境

衬托起隐约的诵读声

带露的冬青也应和着呢喃

不知道是为了昨夜甜密的喁语

还是今晨绿色的幢憬

棕榈捧出岁月的紫果

迎候一群年轻的人

用年轻的步履踏响黎明

晨风漫起季节的问候

小鸟也被惊醒

宁静,不再矜持

最终归于足音和笑声。

试刊二号(1984.12.1)第4版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陈从周

大学生活是人生最愉快而最值得回忆的,最近我的母校之江大学,与我青年时执教过的圣约翰大学,都成立了同学会,虽然“当时同学尽白头”,然而见面时,大家都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相依话旧,亲切之感,如醉如狂,兴奋极了。然而时间不能倒流,青年如何再来。因此我在校园中看到同学们,那种朝气篷勃,每个人胸怀着绚烂的前途,我只有羡慕,世界属于你们的,归根结底属于你们的。

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已是能独立思考了,他们想得多,亦勇于任事,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祖国的将来,人民的幸福,哪一件事少得了你们。如今办起了这份《同济大学生》报,是一件好事,因为我在大学时代也做过这样的工作,因此编辑索稿于我,我是有所触动的,我想得很多,回忆了我自己,又憧憬着你们的未来。我们这辈子已到了余热的阶段,而你们是燎原之火,你们要珍惜眼前,要仔细、着意地描写现在的画图,“养其膏而希其实,膏之沃者其叶茂”。四五年的大学生活一恍便过去了,将来成就的大小,是与在校的努力学习分不开的。“教不严,师之惰”,既要鼓励诸位,同时也要鞭策自己,在这报创刊之日,这刊物看来并不专为同学而办,我们做教师的也是读者之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进一步的了解,对为师者来说,还是有帮助的。祝新年快乐,新报千秋。

创刊号(1985.1.10)第2版

校园三题

环境系  晓蕾

周末

无目的地散步,也许是最好的休息。对整天游荡在铅字之间的大学生更是如此。

确切地说,一周之中最惬意的,应该说是周末的下午。拿出一周的来信,缓缓地写上几页回信,然后,投进邮筒。乘几站车,在不知名的车站漫无目的地下车,在阳光下走走,看看街心花园中年轻父母看宝宝的欣喜神情。把一周的思绪理一理。买张当天的报纸,一字不落地在阳光下看完。去小摊吃碗豆腐,安慰一下思乡之情,豆腐在家是常吃的。总觉得味道不对,这毕竟不是故乡。

然后安步当车,赶晚霞之前,走进校园。

上课

笑,是能传染的。课堂上更是如此。

据说,教师上课也是很紧张的,尤其是青年教师。有时莫名其妙的大笑(也许许多笑者本身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真叫教师摸不到头脑。不动声色,也许是应对此种局面的好办法。

笑,也要累的。

草地

盛春初夏,太阳把一切都烤得暖暖的。校园的草坪上总是躺着各种颜色的男女,像是落满了花蝴蝶。也许很久没有见到这种景象了,尤其是在大学里。他们还是孩子啊!校园中还浮动着一颗颗的童心。

人还是多点童心,少点成人之气;多点浪漫,少点冰冷的现实。大学生首先是青年或者孩子,其次才是大学生。童心未泯,也许并不是没出息的表现。

倘若草地飞满花蝴蝶,你会说春天到了。

倘若飞舞的是一颗颗透明的童心呢?

草地是迷人的圣地。

总7期(1985.4.19)第4版

王珣

故乡情

带着童年的梦幻,我漫步在留下童年足印的阳澄湖边。它,在苏州郊区——我的故乡。

现在,正值严冬,寒风凛凛,阳澄湖水荡着微波,开阔的湖面上雾蒙蒙的,对岸的村庄若隐若现,岸边芦苇的残梗败叶正随着水波摇晃,偶尔,几只水鸟掠水而过,嘻戏着,打破了黄昏时刻湖面的静寂……

哦,真冷清,我怎么在冬天回故乡呢?我是最喜欢故乡的夏天了。

在记忆中,阳澄湖的夏夜最美。明媚的月亮洒下银光,湖面波光粼粼,芦苇密密丛丛、郁郁葱葱,像卫士一般守卫着阳澄湖。这里,是我们的天地,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拣野鸭蛋,有时钻出芦苇,只见芦苇中渔火点点、闪烁不停。

我突然悟出了冬景凄凉的原因:记得茅盾先生在《风景谈》中有句话:“自然是伟大的,然而有了人类的活动,自然更显得伟大。”是啊,故乡人民的双手,不正点缀了这阳澄湖的冬天吗?

一阵寒风,把我从沉思中惊醒。抬头远眺,哟,好一幅风景画,在湖上,几条渔船笃悠悠地飘向岸边。

船靠岸了,其中摇船的是和我同龄的小伙子,日晒风吹,脸成古铜色,俨然是雕塑家最满意的模特儿……

“嘿,你在岸边傻看什么?”看来他并不怕陌生,一下子打断了我的思索。

“我……你是……”我猛然觉得,这人好面熟。

“小新,”他叫出了我的小名。“啊,云男,”我也想起来了——是童年的伙伴。

我俩久别重逢,想起童年时的趣事,犹如阳澄湖水,流不尽。

“听说渔民很富,是吗?”我问。

“是啊!家里盖了楼,有录音机,电视机,不比城市差。”

啊,阳澄湖是彻底变样了,我喜欢它,在心里,在灵魂深处……

总8期(1985.5.6)第4版

成长吧,我的伙伴

——献给《同济大学生》报创刊一周年

木叶

你的啼哭划出黎明的第一道光线

从此我不再寂寞

——你的哭声

便是我温馨的恋歌

梧桐在秋风中

沙沙谈论

又一个生命的诞生

每一片落叶都填满

你初生庄严的晨钟

——于是我富有

我不再寻找失落的我

季节把我们染红

我们每一根连着的血管搏动着时代

强烈地搏动着……

风交织雨冲溶我们

雪夹杂霜覆盖我们

你一天天长大

像一株深情的幼苗

在希望的地平路上伸展着嫩芽

从清晨的耀眼的曙光中

我颤抖着嗓门深情地

呼唤啊:

成长吧

我的伙伴。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总12期(1985.11.19)第4版

过客(外一章)

谭启生

那一闪而逝的匆匆的过客是谁呢?那在我偶尔抬头的时候瞥见的、踏着疲乏的脚步从门外走过的人,是谁呢?

夜晚缓缓地放它的帷幕了,荷着锄的农夫开始从玉米地里走出了,村子外到处飘荡着女人的时长时短的呼唤声。我从我居住的茅舍的窗户里,看那些晚归的中年人和一溜小跑地尾随在他们身后的天真的孩子,我的眼睛已近昏花了,我已不能集我的心力于他们了。我移我的目光于户外,开始想另外一些不相干的事情。

可那匆匆的过客是谁呢?那留他的身影给我的步履艰难的人,是谁呢?

通往城镇的大路上已经没有行人了,邻舍的屋子里开始点起油灯,大山一样沉重的夜晚降临了。

可那匆匆的过客是谁呢?

总12期(1985.11.19)第4版

晨钟(献给校庆八十周年)

梁吉

每天,每天

钟声在曦明中响起

今天,今天

钟声把我送向新的黎明

更把我带回往昔

悠悠的,悠悠的往昔

带到这个世纪的初始

……

在大江南北

岭南塞地

你看,你看

又有,又有一座座楼宇耸立

你听,你听

春风送来打基的佳音

听哟,听哟

生命的呼吸,生命的呼吸

同济人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

栋梁挺立!!

钟声又在耳畔响起

传送着坚实的誓言;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永远进取。

钟声,黎明的钟声

在七彩的朝阳中

在朝阳中

响起

起……

总26期(1987.10.21)第3版

痛苦的权利

董景黎

此时,阳光明媚,鸟儿憩息在树枝上悠闲地鸣叫,一阵风来,让人心旷神怡……此时的一切尽让人感到美好,可她却痛苦得想哭,她知道这是多么不合时宜,于是便掩饰起来或等待一个充分的理由,是的,人们往往为某人的不幸遭遇或厄运深表同情,而难以理解只为生之思考而痛苦着的心。

能够时常轻松地活着的人自然是幸运儿,而为思所累、为想所虑的人是否仅仅是自寻烦恼、自找苦吃者了呢?不!——她猛然忆起许多未曾谋面却仿佛相识已久的古人们,想起他们所留给她的那些话语,那些点亮她生活道路与思想的话……

她知道自己成不了伟人,知道自己再努力也留不下那样一些能永远闪烁光亮的字。她只相信自己的那些痛苦是真实的、实在的,无法掩饰也无法躲避,就这样,她拥有了孤独。在孤独中,她发现自己也同时拥有了一个窗口,它向着世界的另一面开着,让她发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东西。她没有为自己庆幸,而是为那些已经作古却依然留存于世的人们庆幸:可敬的灵魂,又多了一颗与你共鸣的心了,而且这颗心还有美丽的跳动呢……

她坚强了许久,也豁达了许多,尽管这世界依然充满了矛盾。

她多想告诉人们:请珍惜这样一种东西吧,它也是生之权利。

总28期(1987.12.5)第4版

草  坪

成啸

把青春像草坪一样

在大地上  铺开

让阳光潮流般涌入

还有秋天和春天一样迷人的

华尔兹舞

风穿梭其间拨动琴弦

年轻的脚步嚓嚓

每一个清晨

总有新的呼吸

唤起深长于地的

根的记忆

直至

草坪不再是

草的世界

而是树

和树的华盖

总28期(1987.12.5)第4版

一棵充满生机的树

——谈《同济诗刊》的可喜特点

白帆

同济大学首届艺术节的脚步沉稳踏来之机,《同济诗刊》也应运而生了。她像雨后的新蕾脱颖而出,使同济大学艺术节空前热闹的气氛中又溶入了一种新鲜的诗的韵味。

悠林中“三棵树”,地平线上的“五颗星”,还有站在“岸头”的“游子”,虽然他们的脚步至少有点摇摆和蹒跚,但他们的笔已有了生花的技巧。他们已能像乐坛指挥大师的魔杖般的手,能调出古寺流水;已能像魅力迷人的绘画大师的画笔,能描绘幽幽的仙境。仿佛每一字都从空间揽来,一尘莫染,真挚之中露出无限的意境。

《同济诗刊》拖着乳香而来,但也恰恰因“乳儿”自己本身特有的超“人”技巧而宣告了她的成立。

一、虚实交结,宕出神远。克侠在《楼梯口》中,有这么一句:“锯你的青春节节风成鱼干晾上无人的海滩。”把“青春”这么一个虚的东西放在实的环境中,使人顿时回味无穷,可谓别出心裁。而成啸的《秋二章·雨》中运用得更妙:

……于是,骨脉里最后的绿意/拧成/一滴一滴……竟从骨脉里冒出个“绿意”来,还拧成“一滴一滴”的。短短的两行诗,就像作者的指示棍,把我们带入一个绿色的世界。

二、设喻大胆,比拟奇特。雾子的《林中空地》用大胆的比喻,使我走进了一个新奇的诗的世界。林中的一庞空地,在一般人是熟视无睹的,即使没看到过“空地”的人也不会对空地有所神往的。而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森林的产腹,生命的子宫”。既把“林中空地”蒙上了神奇的色彩,又带来哲理的诗味。

又如江柳的《金环纯情》,把日环食说成“太阳将月亮紧拥”,一句话把日环食的生动场面描绘了出来,顿时赋予太阳以生命,真是奇、巧。

三、处处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产生共鸣。林燃的《岸头》用含蓄的词句,无声的意境勾勒出一个游子的万种思乡与离恨的愁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原来作者在诗中留下了“艺术的空白地”,使读者的想象力如人居于立交公路的正中,从四面八方都可以展开宽阔的大道。

失恋的人站在这“案头”,想起失去的韵光,脑中涌起那苦涩又难忘的昨天,胸中尚存的痴念似兔在跳。

台湾的同胞站在这“案头”,想见大陆的亲人近在咫尺却未能团聚;大陆的温馨阵阵袭来,却未能投入她的怀抱。空怀激情的心产生阵阵燥热。

这样,既可以使读者从点到面地欣赏、想象,产生艺术的共鸣;又可以实现诗作者自己的“小我”和“大我”的统一。

四、纵的继承和横的借鉴,使诗既有古曲诗的音乐感,又有时代的气息。比如陈季冰的《采菱》,吸收了古体诗押韵的特点,一韵(中东)到底,正有“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之感,使人宕出隽永的乐味余音。真的令人走入了“秋景”——“去采菱”。

又如雾子的《写给台湾的爷爷》,从台湾作者余光中的《乡愁》中带来了新颖的结构(这一点有待于和作者交换意见),但又从模仿中透出新意,达到了借鉴的目的。

瑕不掩瑜,我相信她会变得更加完美。

总29期(1987.12.19)第4版

江柳

缪斯行踪

暑假前夕,去浙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地质实习。

所到之处,严子陵钓台、瑶琳、西湖、普陀岛……这千奇的地貌胜景,常使我产生诗意的联想。

A、钓台因为严子陵而扬名。

一次偶然的构造运动,使东西台在富春江两岸对峙耸立。钓星星、钓月亮、钓四方游客,谢翱和严子陵先生在台上钓了几多世纪。

从富春江水电站到临江而砌的大牌坊,弃舟登岸而上钓台的,未必都想到子陵手中钓杆钓线的长短,而兴致总是很高。或许,对于他们,有了传说及历史,就够了。

我们却是专门为钓台而去的,断层或者节理在我们的野外考察记录本子上四处爬着。钓杆及渔翁的形象,终是一种不能抹去的乐趣。

江南夏雨飘逸。几处小瀑布。

B、如果说钓台宁静、淡雅,那么瑶琳洞则异彩纷呈。魔幻的神话,激光的想象。宫阙亭阁、玉树琼林、银河飞瀑、瀛洲华表、玉柱擎天、三十三重天……一路“疑无路”,却时时“又一村”。

不必说瑶琳洞竟是仙境,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人间与天堂,自是人间风光好。碳酸水从脚下流走,默默地叙说着什么。

C、“欢迎你到西施故乡来”。车站出口处一张显目的标语。

那么,我已经到了西施的故乡了?

那么,我可以觅寻西施故颜了?

浣纱处依是桃红柳绿的日子,西施故乡已难见丽人昔日风采。倒是那崭新的高楼,有些像西施再现了。

D、在此之前,我从未见过海。因此,海总是有一种魅力,极大地诱惑着我。

童年对海的痴想,对贝壳、海螺之类的神往,这一刻消融殆尽。我终于见到海了!我终于到海里游了。

入夜,独自徘徊沙滩,看月亮在脚下铺一条光路。海仙子在倾诉,我在倾诉;清晨,伴着海风,独坐海边,看红日东升,听采贝人欢呼,我也在欢呼。

在普陀岛,我常觉得,人的激情有时会不够用。

总30期(1988.1.6)第4版

诗歌:语言的选择——评徐志箴的诗

克侠

读徐志箴的诗,须静静地坐在樟木浓荫下的石桌凳上,一页一页地翻过。夕阳下山了,黄昏带来淡淡的愁绪和宁静,你会想到些什么呢?——这得感谢诗人:是他和他的诗设计了如此动人的美的意境。

淡泊恬静而不苍白,凝丽和雅而不滞涩,空灵跌宕而不虚脱,意象古典而不拘泥,我决不敢说这出神入化的境界徐志箴已达到了,但显然这是他的追求,并且这种追求已达一定的程度。徐志箴的诗歌语言是很有个性的,他善于运用语言节奏传达出心情和作品意境,从而使读者透过作者的心灵,领略意在言外而脉脉相通的美感。读者可明显地感受到,徐志箴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同时也吸收了台湾诗人的语言风格。语言与诗的风格之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正因此,青年诗人陆少平评价他的一组作品《等在秋天里》时,特别指出了他的“静美”风格。

就现代诗而言,语言是诗的特质而非表达工具,生活在诗这个艺术形式中的语言是自我相关的,意象与意象的冲突产生张力,张力形成诗的内在韵律和节奏。徐志箴的诗虽为“传统派”,但语言的经营却与现代诗有了同样的追求。语言不应是诗的奴役,也不应是情感的表达工具。这与语言具有表达性并不矛盾。语言是有独立生命和价值的。波莱瓦尔曾经说过:“散文是走路,而诗是跳舞。”散文的语言是社会规范的,因而有具体指涉性;而诗的语言是超社会规范的,故具有无限的暗示性。诗歌的语言应该是有活力的、新颖的、超然的。诗歌创造的是另一个世界,而语言就是那个世界理所当然的公民。——可见,无论现代派也好,传统派也好,诗的最终追求是相通的,即,以非理性的冲动,建造语言的大同。

语言的魅力,使徐志箴的诗耐咀嚼。诗人的追求是要力求达到一种清幽而寥阔、飘逸而蕴藉的韵度,进而折射深远锦邈的意境气象。这种追求带来了诗作的成功。虽然徐志箴的诗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总35期(1988.5.26)第4版

于梦

买书(小说)

他每天都要到校门口的小书亭去,也不尽的买书,傍晚慢慢降临,轻松一下,这已成了习惯,可这次,心里却有些斯斯艾艾的。

和往常一样,这里围了很多人,他看准个机会,嵌了进去,身旁儿双眼瞪出了不满,他低了低头,摸起一本《青年文摘》,哗哗地翻,很快掏出钱,高举着递了过去,一没注意,被人挤了出来,他急了,零钱还没找呢!

“喂,你回来。”

明明听得很清楚,准是售书员要找他余钱。而他却一抖,一下想起了上一次,昨天……昨天也很挤,自己好不容易抓住了一本杂志,还没来得及付钱,就被挤出来了,书还没放回去呢,想到这,他提高音量:

“我不要啦——”

他知道挤回去费劲,便挺了挺胸,跨起了大步。

“你回来,你还没付钱!”

“……交过了,你还没找钱呢!”他愣了一下,继而得意一下,脸却不知怎么就红了。

“请你自觉,快点!”“……”

“有你这样的大学生?啊?”

怎么说得清,他是明白人,知道讲不出好结果来,周围人全盯着他,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多样的脸。

他急中生智,向刚才在旁边的大个子求救:“同学,你挨我,看见了吧!”

“我……我想……是的。”大个子一时没反应过来,吱吱唔唔,身旁他的“莫妮卡”一下拖走了他:“嘘……昨天我好像就看见他……”声音虽小,他却如遭雷击,一时凝住了,只感到自己喉结一上一下地动。

这时,身旁一名同学拽了他一下:“走掉不就完事了。”他顿了一下,突然青筋跳起,抓出钱,啪地甩过去:“还不用你找零!”拔腿便走。

这一次,他一直没回头,后面肯定有很多眼睛送他。

总36期(1988.7.5)第4版

该做上帝

射铎者

一个文友让我看他的作品《做自己的上帝》,说实话,我初一看就喜欢这个题目,假若不是他的文笔通草一气,我想这一定不失为一篇耐读的文章了。做自己的上帝,说得很妙。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自卑。可惜这么想的人太少了。

同济爱好文学的人很多,然而能拿出自己的作品来或者敢于这么声称的人却很少。日前遇上八八届的同学,脆生生地说了一通自己喜欢文学的话之后,便说:“我本来也很想入文学社的,可没想你们非要凭作品入社不可。”虽然“入社须知”上写得很明白:对文笔优劣不苛求。但有人一见要交作品便很不爽快。以为一交作品马上要在英雄与狗熊之间决出雌雄,而不交作品则可在二者之间谋得某种寄慰。真怪。

当然,也有人生就了赌徒的性格,成则英雄,败则狗熊,丝毫不容忍片刻的含糊。也许正是这种原因,同济文学社成立十一年才至今香火未断。文学不朽,斯人不朽。

同济人向来以为自己不甘寂寞,然而却一直扮演一个不光彩的角色。说复旦、华师大人比同济“潇洒”,自然有人不服,人家是学文科的,写文章是份内之事。不过,交大出了个曹明华,一本《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的确令人羡慕。其实近年来,上海工大、上海财经等大学的文友也时有好文章出手。冷落的唯有同济。想想就生气。

是同济人文笔不佳吗?我想绝对不是的。“假若血不再殷红/心不再冲激/爆裂之后的沉寂仍执着的呼唤”(诗《男子汉的故事》),是的,同济文友,请找回你的自强。我们做自己的上帝之余,也该做做别人的上帝。

总38期(1988.10.26)第4版

写给越青

陈涛

近来我独坐的时候

你在南方家后面的小河里淘米

那条河很小

小得我在北方听到了米在水中

沙沙的声响

然后你蹲在石板上浸你的双手

想起来的时候

丛丛的芦苇就遮盖住我的身体了

我也静坐在一片水上

那些诗歌是芦苇暗淡的影子

使我们不由沉重起来

再回忆河流曾赐予人的东西

它们早已消逝在水中

我们为此认真地落过几次泪

后来泪滴也溶进河中去了

我能说些什么呢。

总46期(1989.9.25)第3版

在雨中我送过你(散文诗)

克侠

在雨中我送过你。——可是你已忘了。

你摇摇头,你记不起有这样一个雨天,然后抱歉地笑笑。

堆积的日子中,要找出一个那样的日子是太过于费力了。遗忘是不能责备的。

你不断地谈起你的那些奋斗的日子,那些孤单无依的日子,那些抑制不住乡思的日子。当你沉浸在回忆中时,我也感受了生活的沧桑和艰辛。我也相信那个女诗人的话: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

在雨中我曾送过你。——你忘了。——但是,这不要紧。

你记不起自己那时的模样,记不起那件有破洞的雨衣,记不起有一个人默默陪伴着你,一路向前走去。那时的你,心儿早已飞到了你要去的远方。

是的,看来你是忘记了。但是,这不要紧。这对于今天的你我,简简直直就是谷仓中的一粒粟米。当然对于我,它在某个角落,正散发着醇酒般的天然油香。在生活中,我不止一次地闻到它,这熟悉、暖人、亲切、可爱的油香。

呵……在雨中我送过你……

不过这算得了什么呢?你把它遗忘了。不过,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比起你今天,带着不灭的记忆,终于踏上国土,回到了你的祖国?

是的,你忘了在雨中我送过你。可是这样的遗忘是不能责备的。因为你知道,所有的遗忘中,只有一种遗忘是不能原谅的。

总46期(1989.9.25)第3版

进入角色

吴为民

我们越来越经常地谈到社会。谈到社会,我们或者抱怨或者无奈。

而社会到底有多少内容,它在我们的心目中究竟有几多份量?细细掂量,社会在我们的词汇中依旧很朦胧。

学校是一个社会,围墙外围是另一个社会,歌中唱到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复杂。我们一直在喊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但是怎么去了解,什么去参与?拿着父母的钱去买学校提供的各种现成的食品,不知其产不知其销,至少在消费这个问题上,我们只扮演一个中介者的角色!

“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总有如留声机在我们的耳边播放同样的不和谐音,不知多少遍,但是怎么个胀法,又胀到哪种程度了?我们没有任何感性的认识。是啊,迷惘、朦胧或者无助,这一切的一切皆因我们未曾深入社会,未曾进入社会消费的真正角色。

应该进入角色!

不妨去市场逛逛,在假日或者属于你的闲暇。去看看,去听听——去看看农副产品的丰富,去看看各类产品的价格,去看看菜篮子的沉重或者轻松。去听听老太太为一两分钱而与摊主争个公理婆理,去听听摊主的呦喝。并且试着在某个摊前蹲下来,挑选些许小菜,对价还价,尝尝小赚的滋味。

这样的几次经历,你未必就能真正进入角色,却是可以确确实实地体验社会将为你安排一个怎样的本质角色。

总47期(1989.10.14)第4版

越青

就在半梦半醒之间

这一种感觉,我实在说不清。其实我们也有活得洒脱的时光。一间陋室,几张左右摇晃的桌凳,诗人沙龙照样可以举行得轰轰烈烈。海报上既定的论题只是一种假象,我们在这里可以海阔天空地谈。看到诗爱者们眼里亮亮的目光,流露出这里俨然是文学殿堂的光彩,我们也乐乐,话也就多了起来。就是“我/只是一种空洞的声音/从这破船里沉闷地涌来”也不能稍减一室之内辉煌的气氛。没有人问起我们是否有诗发表过,然而我们还是愤愤地指责各种非诗充斥报纸杂志仅有一点的诗的空间。这间房子其实就在那一长排小平房中间,夜晚静谧地望过去,周遭一片漆黑的天地里有一只孤灯透出昏黄而令人亲切的意境,这也是一种洒脱。但这只是取之片段。最后,我是说最后,诗爱者们身心轻快地走出陋室,便也走逝了注定要结束的氛围,这时剩下冷冷清清的我们聆听夜风轻扣窗棂,这时你就可以开始体会我的感觉了。也许你会潇洒地耸耸肩、摇摇头说道你为何如此多愁善感?其实你不觉得,在你动作的弧线里不也就有千丝万缕?或者你真是洒脱的一个,刚上大学就有浪漫的恋人絮语萦绕你,公园里那只长椅上你俩做了许多关于爱情、关于未来的种种美梦。你要说我这人感情实在太丰富,然而就在半梦半醒之间,我无心翻阅尘封的昨天,千思百绪却自行汩汩而来,我周身每一个毛孔,无一不在这种感觉之中。

有次在咖啡屋。咖啡喝到一半的时候,我的朋友说我是典型的南方人,温柔的山水给了我先天善感的灵性。我说是,不然在国庆四十周年全城狂欢的那个黄昏里,我怎会一个人独自在公园幽林的石头上坐睡了两个小时。我醒来的时候日已西山,身旁却有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在练气功。看他如痴如迷而又白发苍苍,我不禁读到了我未来的影子。这只能在我原有心境上再涂上一层。去年我两个堂姐都在上海,这公园我们常来,原来想找回些什么的我却失落了更多……我就这样侃侃而谈,朋友是从北方粗犷的大草原来到秀丽的小江南的,我们的谈兴很好。可是咖啡已经喝了大半,我摸摸口袋,谈资却已不多。我说人生的无奈有时也会使你变得温柔起来。

现在已是秋深了。黄叶飘零的校园小径是我最不堪走的路。即便不然,半梦半醒之间的感觉也会秋凉如水这般徐徐袭来。这时我要背起书包(里面只有诗集)到校园的那个假山竹亭里去朗诵。只有这样,我的感觉才能随着树上的一片黄叶飘零落地,无声无息。为了走过冬天,我这样地自我安慰。

半梦半醒之间的时候,我披衣而坐,任床前那灯惨白的光深深地刺入我的身体。置身这个大时代的局部风景,我的诗句已经冻结在一片冰天雪地里了。

总48期(1989.11.2)第4版

我们的诗歌

同济诗人沙龙

诗歌之城被我们苦苦地营造起来,然后又被我们自己的双手摧毁。我们站起来的时候,众多的语言之门同时打开或者同时关闭。我们伸手向四周抓去,触摸到的仅仅是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我们分明感到了它的温暖、质感和深刻。

我们的确写了不少诗。直到现在才觉察:我们的祖辈已经企及的地方,被我们早早地遗忘了。“你无论怎样深刻/都是在这块土地上/你的脚会像根一样烂掉。”(韩东《一个真理》)在脚还没有烂掉之前,我们终于开始把目光平铺到这块土地上,寻找本该属于我们的基点或者指纹。但本身并非是“文化回归”,也不等同于所谓的“新传统主义”。

既然我们用心灵和世界交谈,而这世界又有许许多多的人们,那么肯定我们的心灵也在一点点地接近他们。

而语言是桥梁,我们尽量用新型的材料把这座桥修建得美观、新颖。我们努力去突破固有的障碍:因为语言的既约俗成的排列封锁了诗人的诗歌意识,在诗歌借助需要诉诸行动的时候,诗歌意识早已被肢解,所以我们在语言上强调真实而富有动感,真实使人亲近,动感使诗歌产生美感。

同时也借鉴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并将它赋予我们的诗歌。它就像一间旷远的小屋,你们走进去,然后双手空空地出来。

你们宁静、你们失落、你们沉重。也许什么也不能说出来。我们的诗歌观首先是非功利性的、进取的。诗歌与诗人合为一体。诗歌就是生命,我们既将生命献给诗歌,那么这种诗歌就是我们的灵魂。如今,我们平静地面对诗歌,而我们的诗歌也正平静地面对生活。

总48期(1989.11.2)第4版

默  契

韩国强(复旦大学)

这些年以来  我一个人坐在屋子里

想些事

许多东西在松动

在煞有介事地变来变去  产生些风波

这都与我无关

寒暑易节  炉子里面的火生生灭灭

我因此受到了启发

多了一点忧郁 一点畏蒽

这些年以来  就这么活了下来

很容易

想起手指弯曲的情形 皮肤发霉的情形

也不过如此

这些年以来  有人来敲过门

有人在走廊里咳嗽  说着话走开

也有人进了屋子  参阅我珍藏的拓本

很是平静  没有异常

我有空的时候便停下来观察、聆听

在大多数时间里  我操持一些文字

吟诵一些诗篇

对周围所有的变故视而不见

夜  晚

克侠(同济大学)

从三角洲出发。不是向前

而是往后回翔

吹动我的头发

又使那树叶做长久而隐秘的无形颤动

肖邦这种呢喃渗入泥土

黑暗的所在,黑暗中的大陆

六朝文人鱼贯而列

剑锋朝上

冷寂——

铮铮有声——

目光。

我们为朋友写一封信

或回忆吉人和昔日

远去了山和海

平原托着空旷的托盘

这样存在了数千年

马蹄声远去。雏菊晶闪闪

夜色吞没一切形态

我们寻找呼吸

这是夜晚,江河长流

伫立的身影缓缓倒下

化为泥土

整个过程秘而无声

献  辞

施茂盛(复旦大学)

就在今天

朗诵者他来到了我的身旁

我感谢所有为我打开心扉的人

我用更细微的美和微笑

在黎明之前,在停止一切

宁静的思想之前

倾听这世界它内部真切的声响

我相信所有的歌声

它都能穿透我的生命

能在那些停止了一切

宁静的思想在橙子林里

重复水的、鸟的和沉重的石块的声音

现在朗诵者就在我的花园里

朗诵着他的诗篇

我感谢他为我带来的温暖

在寒冷降临之前。在橙子林

还没有像岁月一样消失的时候

我祈祷花园里的每朵花

都能听到这些诗句

我祈祷每一个夜色中行走的人

都会找到诗篇里的

那些水的、鸟的和

沉重的石块的声音

这种声音在我们需要温暖的时候

在旅途中的时候,就像是

朗诵者手中的

阳光

就在今天

我感谢朗诵者他来到我的花园

撒布他诗歌的麦种

在冬天。在手与

手相抵之前

我相信还有许多人

会到这里来

我以草地的方式沉默

鲁育宗(同济大学)

城市拥挤的年代

我回到了南方的乡下

是以我穿过无数村落

在我身旁乡亲们目光闪烁

泪水临风而下

我无法动情地描述城市沧桑的面孔

我以草地的方式沉默

我记起很久前的花开季节

我跟在父亲身后播种

靠近芬芳的牛奶气味

如今父亲对我一言不发

我想城市啊

我是光着脚丫跳进城市的男孩

如今又光着脚丫站在这里

桃花盛开

我相信这是万年前的芬芳

那时候生活和平而美好

眼下的草地也曾茂盛于那个时代

我一路歌唱

与熟人伸手招呼

而对于我生活过的城市

我以草地的方式沉默

流动的故事(之一)

旺秀才丹(华东师范大学)

阳光不断透过木缝

照在我饱经沧桑的手上

手掌于是静止成为一幅画

水在画底下流动

这样的一缕阳光在午后

照着我的手

照到我的思想上

透明而又炽烈

睡着的雪 行走的天空

婴儿的哭声响彻心室

阳光透过错落有致的木缝

照在我丑陋的手掌上

(这时我想到诗歌

时间在其中苍白而又神秘)

我成了一个瞎眼的孩子

手伸开了曾经

握住什么

什么成为我的手

水在木头内流动

水成为什么

我在午后坐下来

我看到

阳光不断透过木缝

照在我如诗的生命上

总50期(1989.12.21)第5版

文人风范

寒剑

现在我对某些所谓的文人越来越困惑了。写了几篇文章便自命高大及无可攀比,动辄以过来人自居,气势的确逼人。而写一篇文章必先找好门路,大有名家气概。前几日,我的一个在编某份学生报的朋友因退了几篇质量不高的作品,竟遭作者上门来大骂一通,似乎打破了他的文人光环,由此愤愤不平。

由此我很有些感慨,在我的记忆里,总记得许多著名作家默默耕耘的轶事,他们面对累累的退稿信而谨逊的风度,想想眼前,真叫人寒酸,连这一点点文人的风范都没有,还算什么文人呢?

我认识一位叫格非的朋友,喜欢小说的人一定不会陌生吧,现在这位在小说界经常和马原、王朔等人相提并论的作家,在成名之前,光退稿就达一尺多厚,而他回忆起时总是语气十分平和:以前写得还不行。还有一次,我向上海滩一位名气很响的记者约稿,没想到他不仅按时交了稿,而且在附信中特别强调一句:如不妥就不要采用。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文人风范吧!

做一个文人不容易,做合格的文人更不容易,而我对目前这么多自诩的文人大惑不解。在一次文学讨论会上,有一位风度不凡的人说自己现在所追求的境界很高,芸芸一个大学的文化人没有一个能领略他的真正风采。惶惶之余,便问他看过哪些书、对当前文坛的看法,他支吾了半天,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后来被我问急了,他才一锤定音:“我所追求的境界很高,很少看别人的作品。”我不禁哑然。

文学是一种创作,是必须为之付出汗水和真诚的,如果这种“文人”也能创作出什么境界很高的作品来,我想我也该洗手不干了。

但遗憾的是,我一直很少在某某报刊上看到这种气度不凡、境界很高的文章,大概他们对别人的作品怨言太多,而又太在乎自己的文人光环,以至于无从下笔了吧。

总50期(1989.12.21)第4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