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君妈让我写写“快速心算”的方法,这是一个很好的可以解决孩子粗心问题的方法。其实在网上看到有许多妈妈问起孩子在数学方面粗心怎么办?我也看了有些家长的学习方法。“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好办法。
冬儿一年级,数学十以内,二十以内,到后来的一百以内的加减法,我用了很多方法教冬儿,后来冬儿做都会做了,就是完成得有点慢。
我分析了一下,冬儿做错大多是因为粗心:在运算时,很多数学容易看错,如71看成17,52或53看反,8和9看错等。这是精神不集中和用笔方法不对,落笔就错,所以会书写慢,出错。就会成了大人眼中的粗心。平时作业还行,一到考试,就现形。
数学吴老师让我给冬儿做几套卡片,天天让冬儿看着“说”几分钟,我听着很简单,从十以内,二十以内开始,老师说等练会了,一百、一千都是一个道理。想着老师的经验是宝贵的,就做了几套,和冬儿每天“说”,慢慢地悟出了道理,现在想想都情不自禁赞叹:“真是一个好方法。”
“说”是一个动用了孩子的看、脑、说、听的过程,它的好处后面说,先说说这个方法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做法:卡片的制作非常简单,把A4的纸剪成一本小字典大小的纸片(不能太小),在上面用粗铅笔,写上十以内的加减。这里我只说一下做加法的(减法相同):1+2、1+3、1+4、1+5、1+6、1+7、1+8、1+9;2+1、+2、2+3、2+4、2+5、2+6、2+7、2+8;3+1、3+2、3+3、3+4、3+ 5、3+6、3+7、4+1、4+2、4+3、4+4、4+5、4+6;5+1、5+2、5+3 5+4、5+5;6+1、6+2、6+3、6+4;6+1、7+2、7+3;8+1、8+2、9+ 1。而减法反做。从10-1开始到1-1。20内的加法从2+9、2+10、2+1……3+8、3+9、3+10……4+7、4+8、4+9、4+10、4+11……5+6、5+ 7、5+8、5+9、5+10、5+11……6+5、6+6、6+7、6+8、6+9、6+10、+11……7+4、7+5、7+6、7+7、7+8、7+9、7+10、7+11……8+3、8+ 4、8+5、8+6、8+7、8+8、8+9、8+10……9+2、9+3、9+4、9+5、9+ 6、9+7、9+8、9+9、9+10。这是四套卡,不要写答案(为什么写这么详细,是因为有个朋友婉辉,我在电话说了半天她也没听明白,就做了寄给她。)。
用法:把卡片混乱打散,放在背后,和孩子面对面地坐或站。游戏一样一张一张抽出来,抽一张,孩子说一张的答案。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大多数对于这些算式都会,所以会很快说出答案,这样就提高了她学卡的兴趣(一定要孩子看了会说出正确答案,才能做下面的游戏,这不是教孩子加减法,是教孩子一种能力)。纸片放在胸前一张一张地抽,要抽得越来越快,对孩子的要求是越说越快。因为这是练孩子的眼神。孩子为了看清、不说错,必然会集中精力认真地看,快速想。这样就练了孩子的心算,同时口误也变少。每次把说错了的卡片放在边上,数一下错了几次。拿个本子,记下时间,错的次数(用来对比)。每天几分钟,一定要把十以内的练得非常熟了,再练二十以内的。最后的结果是:卡片一闪,答案脱口而出。这样孩子看到的每张卡片,不是几加几,脑子里是一个根本不需要思考的答案。半年下来就行了。到了二三年级有空就练一遍20以内的,孩子大了可能会认为太简单,但只要一练就会发现还是有错,自己都会不好意思。记忆是个循环的过程,练到准确为止。
好处:有科学报道,六岁的孩子,脑容量只有成人的70%~90%。口算用了脑、眼、口、耳,写(这是老师要求的,要写下来),极大地促进了孩子脑子的发育。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孩子粗心是这个年龄脑子发育不成熟的表现也和性格有关。
用这个方法:(1)让孩子能快速地集中精神。(2)培养孩子的反应能力。(3)这是个“童子功”,数字就如脑图一样,深深印在脑子里,这样孩子的计算就不太会因粗心而算错。(4)小学高年级的竖式计算,明显会速度快,差错少,作业必然很快完成,到了初中会更明显。(5)学习英语也是个脑图过程,家长“开窍”了,也能将这个方法用到英语上。
孩子只有几岁,脑子发育还不全,小孩子粗心谁都知道,是个共性。如何去帮孩子改掉粗心才是最重要的。谁都知道应试教育体制不好,喊了几十年素质教育,但是现状却没有太大的改变,应试教育仍然是孩子求学长大过程中无法摆脱的事实。爸爸妈妈们,你们不帮你的孩子,谁来帮?抱怨谁都会,但没一点用。有用的是你和孩子一起学习,慢慢成长。没人生来就是老师,就会教孩子。但为了你的孩子,必须学习,学习做个合格的家长。本文中提到的方法,虽然简单易学,但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坚持,把它作为每天要吃的第四顿饭。一次几分钟,到后来每次只要一分钟都不到。这样坚持半年一定会有成效。这是许多好的学习方法的一种,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只要对训练和开发孩子的智力有帮助,就要学着去做。
高年级的竖式拉卡在博客中有讲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