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1日,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发生了一起血案:就读于这所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卢刚,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开枪射杀了6人,其中5人当场身亡,1人重伤,之后他饮弹自尽。这些死伤的人中包括他的导师,即几个世界顶尖级的天体物理学家,他的中国同学山林华以及这所学校的副校长安·柯莱瑞。
卢刚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是家中唯一的孩子,18岁考入北大物理系。他是一个高材生,1984年以非常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学交流计划考试,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师从理论天体物理学家戈尔兹教授。他所研究的是太空等离子理论,属于现代物理学的尖端领域。他搞课题研究非常认真,很专注很投入,从不马虎,可就是性格比较孤僻,自视甚高,好揭人之短和嘲弄别人,还十分自私。因此,他与师生们相处得不好。
1987年春天,戈尔兹教授又多了一个中国学生山林华。山林华来自中国科技大学,比卢刚小一岁。他也是通过李政道主持的考试,进入爱荷华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他勤奋、谦和、友善、灵活,善于合作,人缘好,导师和同学都非常喜欢他。1989年,山林华当选为该校中国同学联谊会主席。卢刚有点离群索居,连中国学生联谊会也没加入。
后来,卢刚的第一次博士论文答辩没能通过。比他晚来的山林华却早于他毕业,并获得全校最佳论文奖,这是他不能忍受的。后来,卢刚终于取得博士学位,可因专业狭窄,就业前景黯淡,半年过去了,求职无果。而山林华一毕业就留在导师手下做博士后研究,薪水比较高,事业顺达。这更令卢刚妒火中烧。
在心理极度失衡的状态下,卢刚买了只左轮手枪,走向了罪恶的深渊。他不但把枪口对准了他嫉恨已久的竞争对手山林华,而且还对准了很多无辜的人。
知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说,卢刚的性格是因妒生恨而不惜摧毁一切的性格。加利福尼亚大学一教授说,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是卢刚犯罪的症结所在。
嫉妒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红眼病”。《心理学大辞典》解释说:“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莎士比亚说:“你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嫉妒是一种很坏的情绪,嫉妒的人是令人憎恨的。嫉妒往往发生在同一个领域、行业,特别是同学、同事、朋友以及比较接近的人中。嫉妒的人容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快乐和美好,当别人在容貌、身材、才智、学识、见识、心态、能力、地位、财产、威望、荣誉等方面比自己好和比自己强时,心里就失衡,就产生焦虑、恐惧、羞耻、自怨、悲哀、消沉等不愉快的情绪,严重的就出现憎恶、敌意、报复心理和中伤、陷害所嫉妒的对象的卑劣行为。嫉妒如一副毒药,损人不利己,往往两败俱伤。
嫉妒同样会发生在孩子身上。当发现有的同学在学习、特长、才貌、穿着、家庭、比赛等方面比自己强时,或当了班干部,或受到老师的表扬时,就会生发嫉妒心理。孩子嫉妒心理的形成与个性特点、自我评价、父母态度、环境因素和竞争压力等有关。嫉妒心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必须予以消除。
第一,认识危害,消除嫉妒。当发现别人比自己强和好时,就羡慕和崇拜,并积极追求上进,这是好事。可如果产生羞愧、消沉、怨恨和报复等嫉妒心理,则是有害的,是在拿别人的优点来折磨自己。这不但使自己心理失衡,搞坏了情绪,造成了内心的痛苦,影响了身心健康,而且破坏了人际关系,有的甚至会造成悲剧。所以,要孩子调整心态,控制情绪,不能产生嫉妒心理。
第二,认识自我,改变自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是有差异的,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不可能处处完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欲无后悔须律己,各有前程莫妒人。别人的优秀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努力的结果。所以,与其产生于事无补的嫉妒,倒不如认真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优劣长短,做到培优化劣,扬长避短,增强信心,努力地改变自我,战胜自我,并超越他人。
第三,换位思考,开阔心胸。可以问孩子:“假如你学习成绩突出,有特长,经常获奖和得到老师的赞扬,别的同学嫉妒你,怨恨你,说你的坏话和打击你,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即具有同理心,将心比心,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不论自己优秀与否,都要剔除封闭、狭隘、自私和斤斤计较的心理,以开阔的心胸,容人之长,也容人之短。别人的优秀并不是对自己的否定和威胁,反而给自己树立了榜样,应虚心地向优秀者学习。而当自己比较优秀,感到会受到别人的嫉妒时,也不要骄傲,更不能冲突,而应理解和尊重对方,敞开胸怀接纳他,与其做朋友,多交流和沟通,并给其真心而无私的帮助。
第四,恰当比较,合理竞争。如果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特别是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的孩子的优点相比较,孩子就会产生自己不如人的感觉,就会怨天尤人、垂头丧气,而对所比较的对象会产生怨恨等情绪。所以,要尽量少比较,如果真的需要比较,也要找个共同点,比的要有科学和艺术性,要以长比长,以短比短,最好是自己与自己比,只要今天比昨天进步了、提高了,就应得到肯定和表扬。与同学的竞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如考试和比赛等,可竞争不应是无序的,更不应是不正当的,而应是双赢的、合理的和公平的,竞争不是抬高一个,打击一个,而是为了找出差距,取长补短,达到共同促进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