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曾登载过一篇文章《他们不背“大书包”——加拿大多伦多教育见闻》,文中提到许多中国到加拿大的专业技术人员,因工作学习不尽如人意而打算打道回国,可他们的孩子们却不肯回来,一提回国男孩子一蹦三尺,女孩哗哗流泪。这使父母们感受至深。一位妈妈说,在国内时,每天早早地把孩子从睡梦中催醒去上学,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毕恭毕敬地坐一整天够累的,回到家里一样不得轻松,又做习题又背课文,不弄到哈欠连连不上床。好不容易熬到星期天,不是作文便是日记,还有那数不清的测验和考试……来多伦多后,孩子早上9点上学,下午2点放学,回家也很少见写作业。
笔者曾到欧洲进行过教育考察,所看到的情形也差不多。例如奥地利的教育,其课程内容比较简单,理论性的说教性的很少。教师和家长很少训斥孩子,甚至从来就不训斥孩子,他们对孩子没有过高的要求,更不会逼其考上什么样的大学,从来不要求孩子向谁学习,向谁看齐,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有特长,你在这方面突出,他在那方面突出,没有必要强求一律,整齐划一,一篇作文,有的写得洋洋洒洒,精彩迭出,而有只写几行也可以,后者可能在别的方面比前者强得多。在维也纳23区,我们考察了一所小学,这天正好是这所学校的家长开放日,我们看到教室、专用教室、室内外体育场、走廊和楼道等处,到处都有学生、教师和家长,有的在上课,有的在制作,有的在拨弄电脑,有的在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室内没有讲台,孩子可以坐着、站着、趴着上课,可以在课堂上随便讲话,简直上课是玩,玩是上课。奥地利教育文化部部长助理说,他们国家很小,面积和人口不及中国东部半个省,基础教育也不如中国扎实,可已经出现了16位诺贝尔获奖者。我们听后哑然。
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西方注重孩子的能力,他们把能力作为教育的中心;而我们注重知识,把知识作为教育的中心。正因为如此,所以西方不太注重知识的多寡和是否系统、扎实,而是给孩子一个自由的时空,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展,开阔视野,舒展灵性,锻炼大脑和动手实践;而我们则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扎实性、系统性,不为应用,只为考试得高分而已。孩子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身体负担很重,拼消耗、熬时间、题海战术、频繁考试等,被压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有的父母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要求孩子每次都要考100分,样样都争第一。达不到要求,父母就气急败坏,对孩子又打又骂。于是有中小学生讲,他们最恨的地方是学校,最恨的人是老师和父母。童言无忌,童言无欺,而童言又可畏。最应该让他们向往的地方,最应该让他们尊敬的人,反而以一个“恨”字对待,真是可悲可叹可怕!
为什么东西方会出现如此的差距呢?关键还是一个教育观念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教育的价值观和教育的期望值问题。西方的教育期望值是现实性的,因为他们明白能真正成名成家的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为普通人,所以孩子们只要能学一点实用的知识和技术,能找到一个职业,立足于社会就可以了。这个期望值不高,很实用、适当。在这个价值观的指导下,他们不逼孩子,不迫使孩子死读书、苦读书,而是放任地让其玩乐,而恰恰在这个玩乐中,孩子们提高了智慧,学会了创新。而我们呢?无论是高层知识分子,还是普通工人、农民,其共同的希望都是让孩子上大学,将来从事脑力劳动,几乎没有一个是希望孩子将来从事体力劳动的。可以讲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期望。诚然,让孩子上大学并没有什么不对,然而事实是什么呢?事实是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孩子都上大学。可父母们不顾这个事实,不是不知道,而是明明知道也要孩子往大学里挤,哪怕有一线希望甚至没有希望也要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上大学,特别是上个好大学,不仅可以谋到好职业,而且能提高地位和身份。中国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上职业学校固然也可以找个职业,然而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可就差多了。所以中国的普通初中、高中校校爆满,一扩再扩也不能满足需要,而职校却是冷冷清清。这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在初中和高中就分流,能上大学的上大学,不能上大学的进职校,所以其职教很发达。
既然都想上大学,因僧多粥少就必然有竞争,而且是激烈的竞争,加重负担也就势之必然。结果一部分学生考上了,成功了,很高兴;而没考上的孩子的父母却认为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失望得很,这些孩子大学没考上,而技术又没学到,白白练就了一身屠龙之技。可后来的父母们并没有从前面的父母那儿汲取教训,仍义无反顾、不遗余力地推着孩子走那条艰辛的羊肠小道。中国的父母似乎都生活在梦幻之中。
有人讲,解决上大学难的根本问题是增大供给。这当然对,等到供大于求了,竞争肯定不再激烈,可中国这十几年大学扩大了数倍,并且将来还要扩大,普及大学教育也许不是很遥远的事情,可中小学的竞争和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多少?回答是:依然如故。因为大学分三六九等,专业也有所不同,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而一般大学和冷门专业则少人问津。
所以,现实的问题是转变我们的观念,把对孩子的期望从理想状态转到现实状态,尽量务实一些,量体裁衣,看菜吃饭,要因材施教,因料培养,不能揠苗助长和一厢情愿,孩子有什么能力就让他成就什么,不合理的、过高的期望只会带来后悔、失望甚至是悲剧,是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的。这并不是说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而是对孩子有个合理的期望值,过高的好桃子不要去摘,因为孩子摘不到;当然,不费力气触手可及的桃子最好也不要摘,因为这对孩子没有激励性。让孩子跳一跳摘到桃子是最好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