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是个文静的女孩,温顺懂事,人长得水灵可爱,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异。可一段时间来,成绩却直线下滑,人也憔悴了,性格也变得焦躁,有一天竟然与母亲吵闹起来,并声言要去“报案”。这母女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纠葛和冲突,并发展成为一桩案子?原来是因为日记的原因。
静静有个好习惯,就是爱写日记,这个好习惯是她母亲培养起来的,从静静识字时起,母亲就教她写日记,她也坚持了许多年,几乎没落过一天。在这个过程中,母亲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检查女儿的日记,一是看看日记中的文字有什么问题,而是看看女儿每天在想什么做什么。静静每天写完后也主动地交给母亲看。
可有一天,静静不再让母亲看日记,而是写完后,就将日记锁进自己的小箱子里。母亲感到纳闷,怎么女儿不让看日记了呢?难道有什么秘密和问题?这一天,静静吃过早餐,匆匆地去上学,无意中把小箱子上的钥匙忘在床上了,母亲在给她整理床铺时发现了这把钥匙。母亲拿起钥匙想了想,还是打开了那个小箱子。母亲翻阅着女儿最近的日记,突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女儿喜欢上了本班的一个男生。母亲按下情绪,将小箱子锁好,将钥匙放回原处。可女儿日记里写的事让她放心不下,当女儿放学回来后,母亲就反复地交代她,要好好学习,不要有别的什么想法,不要分散精力等。之后,就经常含沙射影地提到这件事,并且盘问女儿放学后到哪儿去了,与谁在一起,做的什么事,等等。母亲天天这么唠叨和盘问,搅得静静心里不安,饭吃不香,觉睡不甜,学习的心思也没有了,脸上的红晕也不见了。母亲看到女儿这个样子,愈发肯定地判断就是那个男孩子的原因。这天放学回来,母亲戳穿了这件事,静静问母亲怎么知道的,母亲直截了当地说是看了她的日记,静静的火气腾地一下起来:“竟然偷看我的日记,侵犯我的隐私权,我要去告你。”于是母女俩争执起来。之后,静静愤而出走,父母找了好几天,才把她找回来。
隐私如同一个美好的梦,不愿让他人分享;隐私仿佛一颗美丽的珍珠,只珍藏在自己的箱底;隐私宛如一朵漂亮的花朵,只有自己来欣赏。
大人有大人的隐私,孩子同样有孩子的隐私。“我心中有个小秘密,就不想告诉你”,隐私是属于孩子自己的,是孩子自己的秘密时空,是孩子心灵的圣地。孩子的隐私范围很广,有学习方面的,也有生活、生理和情感方面的。大致来说,有隐私是个好事,在幼儿时期有隐私说明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智力好,富有想象力;在少年时期有隐私,说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正在走向成熟和独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也在渴求尊重和平等,等等。
孩子是享有隐私权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其荣誉和名誉不受非法攻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有些父母无视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有关规定,乱闯孩子的“禁区”,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没有什么秘密不能知道,况且孩子也没有什么大秘密,无非是喜欢个小狗小猫了,爱上花了朵了,身上长了颗痣或夜里尿床了,最大就是对异性同学有好感了之类。所以,当孩子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有了独立意识,自己的秘密不想告人时,父母感到不理解,孩子怎么越大越不听话,不像小时候那样对父母无话不说了,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藏着掖着的,不让父母知道,于是愈想弄个明白,因此与孩子发生矛盾和冲突,严重的则是遭到孩子的强烈反抗。
如何保护孩子的隐私,呵护这片心灵的圣地呢?
要理解、尊重和包容孩子。孩子的成长有其规律,到了该有隐私的时候就应该有隐私,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遵循规律,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尊重和保护其人格和自尊心,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他,允许他有自己的“自留地”。属于孩子自己的秘密和隐私空间,父母就不要去动,不要打听,不要期望孩子把什么都告诉你,更不要非问个究竟、搞个水落石出不成。没有孩子的允许,就不要轻易动孩子的房间、桌子、箱子,特别不能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替孩子接电话等。同学之间往来的事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不要干预。父母如果知道孩子的一些隐私,如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生理和性格缺陷,拿过人家的东西,考试成绩不好,比赛名次靠后,说过错话,做过错事,受过批评或惩罚等,也不要对别人乱讲,更不能成为讽刺挖苦孩子的材料。如果不慎透露了孩子的隐私,应向孩子道歉。
了解孩子的隐私要讲究艺术性。孩子心里有些秘密是一些负面的和不健康的,长期窝在心里对其成长不利,这时候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这些秘密,以便给予帮助。但是这种了解并不能是直接的和硬性的,更不能以偷看偷听的方式进行,而应讲究艺术性,了解的渠道要合理,手段要光明正大,否则会遭到孩子的抗议,他会关闭心灵的大门,对父母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封锁。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耐心地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多观察孩子的举动,多听孩子的声音,在取得孩子的信任后,孩子会敞开心扉,把秘密主动告诉父母,之后父母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教育和帮助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