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比较爱学习,成绩也不错,就是性格有点好强。一次在教室里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因当时比较激动,而失手打了那个同学,事后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和学校的处分,小建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向那个同学赔礼道歉,两个人和好如初。
这件事情被父母知道后,对他又是一顿训斥,说他不好好上课学习,不团结同学,专门惹是生非,自己挨批评受处分不说,还给父母丢人现眼等。小建又向父母承认错误,表示悔改。可他的父母似乎对他好的方面记不住,而在这件事上却记性特别好,总是念念不忘,小建说话做事稍有不妥,他们就提到这件事,唠叨个没完没了。开始小建还点头默认,慢慢地就不理不睬,再往后就心烦意乱,他怕回家,怕见父母,怕听父母讲那他听的耳朵里都长了老茧的“故事”。
一天放学后,小建故意没有回家,而是与一个同学偷偷地到一个网吧去上网,整整一夜,第二天早晨才红着眼睛回家。父母对其怒不可遏,狠狠地训斥他,还打了他,说他这个样子,不但学习成绩不好,而且会被学校开除的。小建毫不客气地说,开除就开除,有什么了不起。到学校后,他果然又有意找茬,把一个同学打得鼻青脸肿,还砸坏了教室的玻璃门窗。学校要劝退他,要他的父母到校来领。父母来到学校,拜校长、求老师,要学校无论如何留下这个孩子。小建看着父母的可怜相,昂着头、跷着脚,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嘴角还有一丝得意的冷笑。
唠叨就是机械地重复,类似的话反反复复地说,婆婆妈妈,哆里哆嗦,没完没了。唠叨似乎是做父母的,特别是做母亲的“天性”和“专利”。“还不起床,都什么时候了,懒虫,哪天不喊都不起”“快去洗脸、刷牙,别弄湿了衣服”“你看看你,吃饭狼吞虎咽的,慢着点就饿死你了”“我说的准吧,这身衣服才穿了一天你就弄脏了”“还看电视,你的作业做完没有,就知道玩”“出门慢点,在马路上骑车注意安全,在学校别打架,好好听老师的话,好好上课”“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啊,要珍惜时光,不能贪玩呀”“马马虎虎,三心二意的,你看,你这个字又写错了”“我看你就不行,你看又考个不及格,没出息”“又打架了是吧?不成器,屡教不改”“这个事我交代你多少回了,你怎么就不长记性,真是气死我了”“我活了一辈子就养了你,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你拉扯这么大,容易吗?你这么不争气,我还有什么奔头”……这些都是父母对孩子常见的唠叨话。
父母唠叨的心愿是好的,是关爱、提醒、叮嘱、督促孩子,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安全、学习和品德好,将来成人成才。这些话不论是规劝和教育性的,还是数落和训斥性的,少说和开始说,也许还有价值有效果,而说多和说久了,也就没有了价值和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些话没有新意,是陈词滥调,孩子听了不新鲜,感到心烦意乱。父母唠叨一般来说造成的后果,轻的是孩子充耳不闻、沉默以对和消极反抗,重的则与父母针锋相对、离家出走,甚至以死相威胁等,总之是对孩子的发展不利。多次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小学生都对父母的唠叨表示反感,有学生表示如果有可能换母亲的话,他们就同意,因为母亲太爱唠叨。面对这种情况,做父母的也感到不解和委屈:我们这么关心孩子,这么一片苦心,他们却这样对待我们,真让人伤心。
实际上,做父母的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自己的唠叨到底有什么危害,应怎样避免对孩子的唠叨,增加自己说话的分量,做孩子敬重的好父母。
要认识孩子成长的规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渴望自主,渴望父母把他们当大人来待。如果父母再把他们当做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来对待,唠唠叨叨,指手画脚的,他们就感到父母不尊重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一些过激行为。所以,做父母的要认识并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既关心关爱他们,又尊重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待,多沟通,多听听他们的心里话。要给他们一定的时空,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判断和决定,不能事无巨细、鸡毛蒜皮地一概过问,不包办,不代替,不硬性地规定和束缚。要理解孩子,包容孩子,多表扬多赞美,少批评少训斥。
对孩子说的话要有价值有分量。有价值有分量的话不一定多,更不一定反复,如俗语所说的那样,沉默是金,少说是银,多说是铜,啰唆是木。往往是越三令五申越不管用。同样的话只说一遍,并且是找合适的机会,与孩子严肃地谈,孩子肯定重视,也记得牢。父母要加强学习,不断地充实头脑,不断地更新知识和观念,说话也就有新意有深度有哲理,孩子感到新鲜,对其有启发,所以愿意听。就是孩子平时的衣食住行学等问题,也要注意变化说话的方式,可以是肯定、询问、商量和委婉的语气,让孩子感到和蔼可亲,入耳入心,能够愉快地接受。
对孩子有个合理的期望。对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实际情况,不能过高,过高了就是完美主义,因为为了让孩子达到父母所期望的高目标和完美程度,父母就会不停地叮嘱和提醒,不自觉地就要变成唠叨。
父母与孩子要约法三章。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等要有必要的规定,并让孩子认真遵守,孩子遵守了、自觉了,也就不用反复提醒了;同时父母也要约束自己,对孩子只指导,不唠叨,一旦唠叨要自罚和自我警告,以尽力杜绝唠叨的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