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最初几周的护理
婴儿从出生到出生后1个月,这是婴儿脱离母体,来到人世的第一阶段。这段时期对新生儿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安静、保温、营养和防感染等,须精心护理。
新生儿黄疸
生理性黄疸
正常的生理性新生儿黄疸一般在出生后的3~5天出现,到10天左右就基本消退,最晚不会超过3周。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随着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加强,黄疸会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黄疸,家长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护理,在宝宝黄疸期间可以适量多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利尿。
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可并发脑核性黄疸,通常称“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针对此病,重在预防。对黄疸出现早的、胆红素高的应及时治疗,疑有溶血病的做好换血准备,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大部分的新生儿黄疸都会在第二周消退,假如在第二周,父母依然发现宝宝出现比较明显的黄疸,这个时候就需要多留心,及时区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对治疗大有帮助。
小贴士
一般情况下,吐出的奶远远少于吃进的奶,所以家长不必担心,只要新生儿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偶尔吐一次奶也无关紧要。当然,如每次吃奶后必吐,那么就要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疾病而致的吐奶。
吐奶
吐奶的护理
如果宝宝吐奶了,让他上身保持抬高的姿势,一旦呕吐物进入气管会导致窒息。因此在让宝宝躺下时,最好将浴巾垫在宝宝身体下面并要保持上身抬高。如果宝宝躺着时发生吐奶,我们可以把宝宝脸侧向一边。吐奶后,要多注意观察宝宝的状况,在宝宝躺着时要把宝宝头部垫高,或者索性把宝宝竖着抱起来。吐奶后,宝宝的脸色可能会不好,但只要稍后能恢复过来就没有问题。另外,还是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地给宝宝补充些水分。
吐奶是否需要看医生
宝宝吐出来的奶量只是看上去很多,其实大部分是胃液,宝宝不会因此而饿肚子。只要宝宝没有表现出不适,没有减少体重、大量频繁的呕吐、哭闹咳嗽等等异常现象,就不必看医生。宝宝吐奶后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是需要我们多加留意的。在呕吐得到缓解后,如果宝宝还有精神不振、情绪不安、无法入睡、发热、肚子胀等现象,则可能是生病了,应该看医生。
溢乳
溢乳即漾奶,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新生儿的胃容积小,胃呈水平位,幽门肌肉发达,关闭紧,贲门肌肉不发达,关闭松,这样,当新生儿吃得过饱或吞咽的空气较多时就容易发生溢乳,它对新生儿的成长并无影响。
防止溢乳的最好办法就是给宝宝拍嗝。宝宝在3~4个月大之后,不仅可以很好地掌握吸吮技巧,而且贲门的收缩功能也已发育成熟,所以回奶的次数也就会明显减少了。
但是在此之前,每次喂奶后我们最好还是要帮助宝宝拍嗝。将宝宝竖着抱起,轻轻拍打后背5分钟以上,是帮助宝宝拍嗝的基本方法。如果宝宝还是不能打嗝的话,也可以试试用手掌按摩宝宝的后背。也可以支起宝宝的下巴,让宝宝坐在自己的腿上,然后再轻拍后背。尽量将宝宝的身体竖抱,这样就容易让饱嗝很快地出来,通常是让宝宝趴伏在妈妈的肩上。可以轻轻地拍打宝宝的后背,可以将胃部的气体逐渐地赶出来。只要竖着抱着15分钟以上,自然就会停止打嗝。抱着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背带。
鹅口疮
鹅口疮的症状表现为新生儿口中出现白颜色的东西,看起来有点像奶块,开始是一小片一小片,慢慢地融合成一大片。一般的奶块很容易擦掉,但是鹅口疮则不易擦掉。有的父母会用手强制抠掉,被剥落的部位会出血,没有多久,你会发现在原来的部位又出现了新的白片。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出现鹅口疮,不痛、不影响吃奶,也不会出现其他症状。如果鹅口疮特别严重,整个口里都被覆盖住,这个时候宝宝可能会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去看医生。
小丘疹
新生儿出生后,在鼻尖及两个鼻翼上可以见到针尖大小、密密麻麻的黄白色小结节,略高于皮肤表面,医学上称粟粒疹。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皮脂腺潴留所引起的。几乎每个新生儿都可见到,一般在出生后1周就会消退,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任何处理。
肠绞痛
新生儿夜啼,除了肚子饿、尿布湿、对气温冷热的不适应外,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肠绞痛所引起。虽然名为肠绞痛,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存在。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一个病名,而是一种“征候群”,它是由许多因素不协调所引起,常发生在三个月以内的新生儿,不过约有10%的小新生儿发病期会延长至4~5个月以上。新生儿长大之后,随着神经生理发育的逐渐成熟,肠绞痛的情形自然就会逐渐改善。
预防措施
当新生儿因肠绞痛发作而哭闹不安时,可将新生儿抱直,或让其俯卧在热水袋上,以缓解疼痛的症状。在肚子上涂抹薄荷等挥发物可促进肠子排气,或给予通便灌肠,有时也会有效。若是仍无法改善,或连续几个晚上都会发作,就必须找医生做详细检查。预防方面,可以改善喂奶技巧,每次喂奶后要注意轻拍排气,并给予新生儿稳定的情绪环境,这些都可以减少发作的频率。若尝试了各种方法均无效的话,可以改喂低过敏的新生儿奶粉,有时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在诊断新生儿肠绞痛前,必须先排除肠胃道其他病态性的疾病,如胃食道逆流、幽门阻塞、先天性巨结肠症等。如果确定没有任何病理性因素存在,那么父母就需耐心对待自己的宝宝,度过3个月的“阵痛期”。
要注意将尿布远离脐部,因为新生儿撒尿会污染脐部,使脐部总不能干燥。如果脐部伤痕长时间不愈合,起疙瘩,并渗血水时,应及早就医。
脐疝
不少宝宝在哭闹时,脐部就明显突出,这是由于宝宝的腹壁肌肉还没有很好地发育,脐环没有完全的闭锁,如增加腹压,肠管就会从脐环突出,而形成脐疝。如果宝宝患有脐疝,应注意尽量减少其他腹压增加的机会,如不要让宝宝无休止地大哭大闹;有慢性咳嗽的要及时治疗;调整好宝宝的饮食,不要发生腹胀或便秘。随着宝宝的长大,腹壁肌肉的发育坚固,脐环闭锁。脐疝在1岁以内便完全自愈。
胎记
新生儿出生后可在皮肤或黏膜部位出现一些与皮肤本身颜色不同的斑点或丘疹,称为新生儿胎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