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鬼脸儿
人见人爱的小丑面具
做个“鬼脸儿”、耍个调皮,可谓童年快乐的专利。表情丰富的鬼脸儿是孩子们的游戏,五彩缤纷的鬼脸儿也是他们的玩具。家大人逗小孩爱扮鬼脸儿,权且哄孩子一笑。
幼儿园老师组织游戏,或是孩子们围在一起自娱自乐,也常玩这种游戏。老师在纸板上画了个顽皮的鬼脸儿,交给孩子,让孩子按图样去做鬼脸儿,然后将纸板传给下一个小朋友,小朋友接着做动作,直到某个孩子做不出来为止。那么,小朋友就要不断自创鬼脸儿模样,扮个什么呢?只见他用两个小拇指分别放在嘴角,又将嘴向两侧拉开,再用食指按住下眼皮往下扒,同时还不停地吐舌头。那样子好滑稽好可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前仰后合。
在老天津,娘娘宫门前的宫前集热闹非凡,吃穿用戴玩一应俱全,其中的儿童玩具也有特色。各种纸浆做的、纸糊的小鬼脸儿、小花脸儿色彩艳丽,样子有神话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有传统故事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还有可爱的小动物造型,总能引人驻足流连。后来,彩色塑料的鬼脸儿问市了,孩子们照样喜欢。
打电话
“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喂,喂,喂,你在做什么?哎,哎,哎,我在幼儿园。”这脍炙人口的儿歌再现了旧日孩童玩“打电话”游戏的情景。
民国时期的天津小孩就喜欢此游戏,不过那时的电话机是金贵的舶来品,名叫传声器,普通人家的娃娃尚无电话的概念。多少年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许多人的梦想,小孩子更是爱玩“打电话”。找两个直径三五厘米的小竹筒或纸筒,一面用纸封好为底,然后用一条长长的线连接好两个筒底,就成“电话”了。一个孩子嘴对小筒发话,不远处的孩子拿着小筒扣在耳朵上可以较为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声音。小筒收音,棉线振动传声,好似电话。山南海北,嘻嘻哈哈,好似今天的移动漫游,其实一对小姐妹近在咫尺坐着呢。
照哈哈镜
所谓哈哈镜,因镜面各部分凸凹不同,所以在成像上有的被放大,有的被缩小。比如小明对着一个上部是凹镜的哈哈镜时,他的脑瓜会被放大。另外,因为鼻子相对突出,离镜面更近,所以鼻子被放大的倍数更大一些,“大鼻子”很常见。比如照凸镜,像是被缩小了,脸在镜中会变成细长细长的。凹镜则现短胖脸。镜子种种,变化多端,看镜中人“丑八怪”的样子,怎能不捧腹大笑。
可以说,哈哈镜为男女老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也应了“笑一笑十年少”那句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