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好好学习,该不该打骂

不好好学习,该不该打骂

时间:2024-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畅出生三个月,妈妈就开始上班了,一直由奶奶带着。奶奶特别疼爱孙子,晚上小畅妈妈抱走孩子,奶奶都要再三叮嘱。小畅妈妈去接孩子发现孩子没有记作业。但是一周以后,小畅还是放学就跑到操场去玩了,留下一摊书本铅笔等着妈妈收拾。比如上文提到的小畅,因为在小时候没有进行幼小衔接学习,孩子刚入小学时候怎么讲道理都不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妈妈的鞋底让孩子明确认识到自己应该重视这个事情。

成长故事

镜头:

小畅出生三个月,妈妈就开始上班了,一直由奶奶带着。奶奶特别疼爱孙子,晚上小畅妈妈抱走孩子,奶奶都要再三叮嘱。幼小的小畅也特别给奶奶争气,一点点就会讲很多道理,经常拿着书像模像样地看。不久孩子上小学了。小畅妈妈去接孩子发现孩子没有记作业。开始以为是自己没有准备本子,于是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给孩子记下来,回家叮嘱孩子以后要认真听讲记作业。但是一周以后,小畅还是放学就跑到操场去玩了,留下一摊书本铅笔等着妈妈收拾。妈妈火了,跑到操场上,找到正在花丛下玩西瓜虫的小畅,二话不说,脱下鞋子就是一顿海揍,小畅练过声,嗷嗷得整个学校都听见了。连学校工会的王主席都跑来看,把小畅妈狠批评了一顿,才放娘俩回家。

小畅奶奶知道了这事,心疼极了,对儿子媳妇说:“小树不修自己直,长大就好了。要多给孩子讲道理,可不要打坏了。”妈妈却认为:“我们小时候就是打出来的,犯错就得打!”畅爸也说:“你忘了我们小时候你怎么打我们三个了?”

观点一:小树不修自己直,要多给孩子讲道理,可不要打坏了。

观点二:我们小时候就是打出来的,犯错就得打!

故事评析

关于孩子成长过程能不能打的问题,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一个观点认为坚决不能打。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津巴多博士认为,大量研究数据证明,母亲的体罚越严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就越多。许多孩子的攻击行为都是跟父母学会的,例如在挨打中获得消极体验,那些经常遭受体罚的孩子长大后更可能经历各种问题,如抑郁、自杀、酗酒、虐待儿童和殴打妻子,等等。另外的观点认为可以打。持这种观点的人举出了很多的俗语,如“棍棒底下出孝子,箸头下面出逆儿”“不打不成才”等论调,还有许多古今例证,特别是许多狼爸虎妈的成功教育经历又为棍棒教育做了注脚。

很多教育理论都说不能打孩子,但是实践中,只要养过孩子的,或多或少都对孩子动过手。笔者在小学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实践中发现,凡是父辈打过孩子的,一般子辈也会沿用同样的教育方式,有句话叫:“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但是总的来讲,对孩子打的频率和打的强度是逐渐减轻的。也就是说,年轻父母更多选择其他的方式来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两代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过分纠结于打和不打,而是看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最好,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有效的。因为我们一路走来的教育不一定都是最正确的,不能保证孩子每一步的成长都对路。如果父母真的忍不住打过了,老人也不必过于担心,父母也不要过于内疚,孩子真的没有那么脆弱。

智慧锦囊

(1)适当的惩戒在孩子成长过程是必要的。只要不是父母或者老人发泄情绪,为了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好边界,孩子成长过程犯错挨打是惩戒的一种方式,但不要成为唯一的方式。比如上文提到的小畅,因为在小时候没有进行幼小衔接学习,孩子刚入小学时候怎么讲道理都不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妈妈的鞋底让孩子明确认识到自己应该重视这个事情。加上其他培养好习惯的措施,孩子逐步养成了自己收拾书包和记作业的好习惯。

(2)惩戒孩子要注意时机(即时性),地点(限定性),程度(保护性),如果选择打来惩罚的时候让孩子知道因为什么挨打,打的程度要有控制。即时性就是在孩子犯错误被逮到当时或者当天,不要过后,限定性是指当众惩戒孩子,保护性是惩戒手段不可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即便选择打作为惩戒手段,要告诉孩子打他的原因,适当惩戒,尽量有可以备选的其他惩罚方式让孩子选择。

(3)当父母打孩子的时候,老人尽量避开;事后做好安抚,不可背后骂孩子的父母,抵消了打的教育功能——白打了。当着老人的面打孩子,孩子会哭的格外响,老人一出面拦,有可能父母着急会打得更狠。

(4)男孩子和女孩子,不同性格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要因人而异。有经验的老人都知道,有的孩子打得,有的孩子打不得:男孩子和女孩子,女孩子不能打;外向和内向孩子,内向孩子尽量不要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