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故事
镜头一:
小畅上五年级时,迷上了电脑游戏,每天回家都要来一局才能舒服地去写作业。爷爷奶奶知道了,很担心地说:“电视上报道那么多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成瘾,咱家孩子可别这样。”主张严格控制孩子玩电脑。畅妈也不想孩子玩电脑,试着去管,发现孩子反应比较大。跟小畅老师交流之后,说:“现在孩子都玩游戏,不让他在家玩,他要是去网吧更不可控制。”所以妈妈跟小畅达成协议,每天可以在做完作业完成规定的任务之后,玩一会电脑。妈妈电脑里面可以为小畅保留几个常用游戏客户端。小畅的爸爸采取了另外方式,他给孩子制定了严格的玩游戏规则,每天严格控制时间:如果违反,警告一次,违反两次一周不许玩,再发现一个月不许玩,由妈妈监督执行。小畅一个暑假里三次违反之后,妈妈真的一个月不许他玩,并且自己也不动电脑。在一个月里,爸爸妈妈陪着孩子跑步、打球、旅游,小畅度过了最难过的一个月,之后再不会因小失大偷玩电脑。
镜头二:
小畅的一个同学——语歌的父母知道女儿很喜欢一款网游,奶奶很担心孩子沉迷网游影响学习。父亲说没有事,主动替孩子申请了号码,陪着孩子玩,答应在孩子上学时候,帮着孩子养宠物、捡礼包、打怪,当孩子学习完有时间,赶紧催孩子去照顾自己的游戏。网络游戏变成了全家的宠物,父母跟孩子一起照顾。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不再惦记着游戏,玩的时候也很开心。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兴趣就转移了,父亲跟着孩子玩新的游戏。
观点一:电视上报道那么多孩子沉迷网游成瘾,咱家孩子可不能玩。
观点二:别人都玩咱们孩子不玩也不现实,可以在监控下玩。
故事评析
没有认真投入电脑游戏的人,是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喜欢网络游戏。而那些沉迷网络游戏孩子的父母家人也不明白是自己把孩子推向了游戏。很多家庭是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才正视孩子网瘾问题。
从实践中看,完全不使用电脑的孩子,在学校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很多知识不知道,很多信息无法及时获得。而且学校高年级以上孩子大多数都有自己喜欢玩的网络游戏,特别是男孩子,如果没有玩网络游戏,往往和同龄人谈起来插不上话,有种被边缘化的感觉。所以孩子玩游戏,是获得体验和经验,获得小伙伴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一个途径。不过孩子总是想玩网络游戏,却是每一个家长面临的共同问题,孩子总想玩网络游戏,和孩子有网瘾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网瘾是有严格定义的病理学词汇,需要具有一定的症状和一定的时限,由专业资格的人员才能诊断为网瘾。实践中许多孩子只是因为喜欢多玩网络游戏被父母和家长贴了一个网瘾的标签,然后就以为自己真的是戒不掉,玩得更加努力。网瘾的内在原因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而不是网络的魔力。所以解决网瘾问题还得从家庭关系上入手。本小节中两个案例中的两对父母就属于比较睿智的,老人因为不了解而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父母采取了陪伴、参与、控制的方式,让孩子顺利度过了网络迷恋期。
智慧锦囊
共同用力,防范网瘾
笔者多年从事学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接触到不少网瘾少年,父母严管,老人纵容的有之;老人担心,父母疏于管理的有之;两代都禁止,孩子自己偷上网吧的也很多。那么两代人如何达成共识,共同用力呢?
(1)认识到网络游戏是孩子学习的一种方式,谈论网络游戏是孩子们一个共同话题。
(2)网瘾是家庭关系的问题不是网络本身的问题。
(3)要认识到禁止越严格,如同堤坝筑得越高,决堤危害越大。
(4)孩子早接触网络游戏,在父母引导和适当控制下使用网络,更容易养成自律能力。
(5)适当的户外竞技运动是孩子对抗网络游戏吸引力的最好方法。
在孩子没有网瘾,但是很想玩网络游戏的阶段,家长怎么办?一味禁止不行,放任自流更不行。那么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的引导和规范:
(1)不给孩子贴网瘾的标签。
(2)当孩子自己也感觉到喜欢网游不能自拔的时候,家长最好陪着孩子一起玩。
(3)规定时间和内容玩网络游戏,发现违规严厉惩罚。监管要有力无漏洞,惩罚要落实。
(4)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给孩子一定空间学习自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