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行为随时随处都可能发生,如何做到监管严密、处理及时?2012年以来,我市探索建立起了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并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了对环境隐患的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和“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的目标。
所谓网格化监管体系,即是以各级政府为责任主体,各负有环保监管职责的部门按网格派驻监管执法人员,将监管执法力量下沉至各网格单元,将日常监管基本工作任务和职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人员,使网格内各类污染源、环境风险源、建设项目、水源地、生态监察对象、群众环境诉求对象、突发环境事件和主要环境问题等得到有效监管,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部门协作、分工负责的环境监管体系。
及时处置每一件环境污染问题
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下的城市环境得到提升
裕华路的良好环境
刘辉是新华区西三庄乡环保所的一名环保监管员,也是我市庞大而细密的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中的一分子。他每天都要认真巡视辖区,即使上下班路上,他也会在沿途留心查看,是否有道路遗撒、施工扬尘等污染现象。
以2015年8月的一天为例,这天一上班,刘辉便根据安排对所负责的辖区进行日常巡视。上午10时许,当他来到田家庄村附近时,突然发现一座沙场的沙堆露天堆放,没有苫盖。
他迅速找到沙场负责人,要求其立即采取洒水措施,并尽快对沙堆进行苫盖。该沙场负责人表示立即整改,但因为暂时没有苫布,所以先采取洒水措施,同时购买苫布,保证第二天全部实现苫盖。
刘辉的办公地是位于西三庄乡政府办公楼二楼的环保所。这个环保所占用了办公楼的两个房间,办公桌、电脑等办公设备齐全,房间内干净整齐。在其中一间办公室墙上的公示牌上,记者看到,环保所共有3名工作人员,其中一名是所长。
在霞光大剧院建设工地,施工人员对渣土进行覆盖。
建筑工地的工程车辆正在进行喷淋
“环保所是三级网格化监管中的第二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环保所所长郝晓霞说,他们主要负责本级网格内的环境监管工作,并监督第三级网格责任主体履职,“还负责开展污染源监管、秸秆禁烧等项工作”。
网格化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这个环保所即是我市网格化监管体系的一个基本的组成单元。
长期以来,环保等执法部门受执法力量限制,其监管“触角”很难延伸到辖区的每一个角落。而能及时发现身边污染现象的人,往往又没有管理的职责,等通知了执法部门,常常已错过了最佳执法时机。
“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成为困扰环境监管的一道难题。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2012年6月,我市提出了要在全市构建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将环境监管的触角向最基层延伸,彻底消灭环境监管盲区,解决“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的难题。
经过2012年的“提出”、2013年的“探索”和2014年的“推进”三个阶段后,我市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框架已基本建立,三级网格覆盖全市,各县(市、区)网格已开始运行或试运行,并在管控点源、面源污染等方面发挥出了积极作用。
城管部门对环卫系统实现全程电脑监控,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利用科技手段强化网格化监管
大气污染治理是网格化监管的重点内容。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如何在最短时间内精确确定突然出现的污染源并及时整治?2015年底,我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控预警及决策支持系统建成,使省会治霾实现了网格化、精准、实时。
据该系统建设人员介绍,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控预警及决策支持系统,其检测对象主要是重点区域、重点工业企业、道路交通、建筑工地、区域边界和污染物传输通道,通过大密度网格化布设监测点,可实时掌握监控区域内主要污染物的动态变化。
为准确查找污染源、实时掌握整个区域大气质量变化情况,该系统在市内各国控点位周边分别布设有8个微型监测站,并对工业污染源、工地等扬尘区,以及主干道、交通路口等区域进行加密布设,将监控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污染源。
同时,考虑到大气的污染传输,在各区、县之间的大气污染输入输出通道上建立边界站,用于大气污染传输扩散研究,判断大气污染输送来源;按照“城市1公里、乡镇2公里”的布点方式进行补充布点,实现整个区域的网格化布点监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