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故事
镜头一:
25个月的雨萌,聪明、活泼又开朗,能自己吃饭,还喜欢看书。每每看到小雨萌快乐的样子,爸爸由衷地感谢岳母。因为有岳母的精心照顾,宝贝女儿长得特别好,他们夫妻俩也能安心忙事业。不过岳母有个习惯,让雨萌爸很挠头,又不知该如何说服岳母。雨萌只要生病,岳母一定要带她去儿童医院或者是儿研所看看。雨萌爸觉得去儿童医院或者是儿研所就跟进行了一场战役一样,一折腾就是大半天,而且孩子多,交叉感染的概率反而大,小病社区医院看就行,可岳母不由分说地坚持,雨萌爸也不好太强硬的反驳,他知道岳母是关心孩子,去大医院心里踏实,可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们夫妻不管多忙都得请假去医院。而且雨萌不能有发烧,只要宝宝体温高一点,岳母马上就会给她吃退烧药,雨萌爸觉得物理方式退热就行,可岳母说:“孩子发烧最容易引起其他疾病了,一定要赶紧退烧!”爸爸说过几回,岳母嘴上应承了,但凡雨萌有点发烧,还是会马上给孩子吃退烧药,雨萌爸很无语。
镜头二:
虎子是个虎头虎脑的壮小子,长得可结实了,而且能力超强,每天家里的玩具都是“乾坤大挪移”。虎子吃饭香,睡觉好,玩儿得乐,让爸爸妈妈很是欣慰。偶尔生病了,爷爷奶奶只认准中药给虎子吃,虎子妈觉得不能迷信中药,发烧什么的,还是要吃西药,快点退烧。不过因为是爷爷奶奶帮着带孩子,虎子也很少生病,妈妈也就依着爷爷奶奶了。这两天虎子闹肚子,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拉肚子这么严重,一天都拉了七回了。从来都是精力充沛的虎子也打蔫了,妈妈看到这样的虎子直心疼,一定要给虎仔打点滴快点好。奶奶坚持用中药剂疗治,婆媳俩第一次因为给虎子用药,发生了争执。
观点一:孩子生病是大事,得赶紧吃药打针快点好,去大医院放心。
观点二:孩子生病不用那么紧张,就近社区医院治疗,听医生的。
故事评析
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在与自己、与环境,与大自然的相处中,由于与环境不协调或自身脏腑间失去平衡,便会生病。生老病死仿佛是人生旅程的自然写照,虽然不知何时起,何时终,但人似乎已慨然接受人生旅程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当成人生病的时候(指日常生活的普通生病),甚少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吃药还是不吃药?去医院还是不去医院?面对生病,成人自己心里会有个掂量,然后做出决定。不过在面对宝宝生病的时候,好多成人就少了一份淡定,有时还会茫然无措,甚至因此产生对抗,造成冲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让成熟的大人失去了理性思维与常识判断,表面上看是过度的心疼与呵护宝宝,深层的含义则是成人没有把宝宝当成是一个具有独立特质的生命个体,不相信他们也可以!
宝宝虽娇弱,但和成人一样,也是自然界中的一员,需要不断地适应环境,强健自己的体魄,以便更好地在人生旅程中挥毫泼墨,留下美好的图画。国外曾经有一个统计,在一年之内婴儿或者幼儿得5~6次普通感冒都算是正常现象。因为通过这么频繁且小的疾病的刺激,孩子的免疫系统在受到相应的刺激之后,会自我完善,完善的结果就是到了成人期的时候,形成一个很强大的免疫系统。小孩子如果总也不生病,免疫系统无法很好地完善,这就是生命系统的神奇,它调用各种资源让人适应环境,并能很好的生存、生长。
生病是不可避免!其实每个人都会生病,很多时候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生病,却不希望宝宝生病,在每个生病的宝宝背后,都有四到六个心急如焚的大人,尤其是月龄较小的宝宝,除了哭之外,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更是急死人!这份着急、焦虑的情绪,会在无形中传递给孩子,不但不利于安抚宝宝因为生病不舒服带来的不适感,很多时候还会增加宝宝的烦躁、不安和害怕,哭闹得更厉害。宝宝生病的时候,家长更要冷静、沉着和淡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安抚宝宝的情绪,也有助于宝宝身体的好转。
故事中的两个家庭,有好多相似的地方,都是祖辈来帮助照看孙辈,且非常用心地把孙辈照顾的特别好,因为这个“好”,无论是雨萌爸还是虎子妈,就把自己的育儿观点和看法掩藏了,当对祖辈的方式不太认同时,矛盾、冲突自然发生,就像虎子妈和虎子奶奶第一次发生了激烈冲突一样。其实家庭当中出现矛盾是正常的,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特别是隔代教养的家庭,三代同堂,不同的时代印记,不同的文化习俗,不同的生活方式,难免会因为一些生活琐事而发生碰撞,关键在于发生了争执,出现了碰撞,如何去面对和解决的方式。
作为父母,不要因为老人把孩子带得好,就掩藏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放弃了自己应承担的角色,甩手给老人;作为老人也要把握尺度,既不能越位,也不做花瓶摆设,也要听听父母的意见和想法,合适的还要自身有改变,不能只应承不执行,时间久了会产生隔膜,要知道这个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和不认可,不被接纳是会令人沮丧的。
宝宝生病,家里的大人都会心疼与着急,但如果把“生病”当成是一次身体的成长考验,是一次自我免疫力的提升,或许内心会安定很多。一般情况下,宝宝生病大多是感冒、发烧、积食、拉稀等儿科常见病,现在的社区医疗机构是可以诊疗的,而且社区医院离家近、患者少,和医生交流也更充分一些,还能避免交叉感染,减少舟车劳顿,对宝宝的身体恢复大有益处,家人也免去了辛劳,更有精力照顾宝宝。如果宝宝是急病、大病或是少见的病症,则一定要选择大医院,因为大医院的环境、医疗条件、设备,以及医护人员的水平都是一流,而很多病症“时间”就是生命,只有大医院才有能力医治这样的病,所以不要犹豫,要第一时间赶到医院。
至于说宝宝生病时,是否吃药,要看病况与身体表现。比如发烧,只要体温在38.5℃以下,37.5℃以上,物理降温就好,体温大于38.5℃才需要服退热药。发热时间在五天以内,一般来说都是正常的,不用过于焦急,超过五天就需要特别注意了。体温高低不代表病情轻重,要同时观察是否存在咳嗽、腹泻、拒奶等表现,仅是高热,服用退热药后精神好,进食基本正常,在家多休息,保证睡眠,吃清淡食物,会慢慢好转。
宝宝生病,服用中药还是吃西药,应视宝宝的病况而确定,不能说一定就是西药好或者是中药妙。中药是祖国医学文化的传承,西药是经过临床试验批准上市的成品,各有千秋,中药和西药都有治病救人的疗效,但又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的存在根源在于中医与西医对人类疾病与健康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
西医是建立在病理解剖学基础上的医学体系,对人体的认识由组织器官发展到细胞、分子甚至DNA的水平,认为疾病是由于这些脏器发生病理变化造成的,所以治疗多以恢复这些脏器的实体为目的,治的是“病”,用药的机理也多为“对抗”。中医是一种循证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与环境不协调或自身脏腑间失去平衡而造成的,治疗不完全在于病理的变化,更多地考虑机体功能的恢复,治的是“症”(即病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用药的机理多为“调整”。
中药与西药的活性物质基础是不一样的。西药是化学合成产物,中药则多由植物、动物和一些矿物质经过炮制和其他工艺加工而形成的活性物质群构成,这也就是常说的天然产物与化学产物的区别。西药由单一的或有限的几个化合物单体组成,主要作用于体内特异的靶点,一般来说具有相当高的选择性和专一性,即被人体吸收后在特定的系统、组织、甚至器官中有相当高的含量分布,并作用于这一部分而发挥治疗作用,但如果在其他靶点也有作用的话,那产生的后果就是通常所说的副作用。中药也有特定的活性物质作用于特定的靶点,但更多的是不同的活性物质作用于多个不同的靶点,而产生协同、放大的优势作用,以整体的观念治疗病症,可以把中药形象地比喻为“霰弹”。简言之西药作用于特定的靶点,而中药则作用于多靶点。
换句话说,西药多为化学合成的单一成分,多以恢复发生病理的脏器为目的,是针对“病”引进“对抗”。中药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按照一定原则组成的复方,多是恢复人体与环境或人体各脏腑间的不平衡状况,是将“证”引进调整。西药主要是以消灭“病灶”为目的,中药是以调整人体机能,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普通的感冒、发烧等,小儿推拿、按摩等中医方式就可以帮助宝宝缓解病情,并在观察中提升宝宝生活态度抵抗能力。但有些疾病,特别是遇到紧急情况,如宝宝患有急性病症的时候,要选择西药给宝宝医治,先有效控制住病情,防止恶化,之后再看是否有中药可以进行调理,不能因为害怕副作用就盲目拒绝抗生素,否则耽搁了病情,延误了治疗时机,危险更大。
还有一些家长有个错觉,以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事实上,无论中药还是西药,绝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要经由肝脏代谢灭活,肾脏排泄清除,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因此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造成肝肾损伤。
以平常心面对孩子的生病,既不要偏听偏信广告宣传,也不要“凡事求个安心”,把疗治的希望都寄托在医院或者是各种药、土方法上,多从观察孩子的舒服程度的角度来识别是否给宝宝用药、是否去医院。如果孩子生病后,他的原有生活规律有被打乱,比如睡眠、进食、情绪等出现了明显变化,说明宝宝的疾病在加重,他很难受,需带孩子去医院,确定吃什么药。如果孩子发烧、咳嗽看起来很严重,但吃、睡、玩都和平时差不多,并没有受多大影响,说明病情并不严重,采用一些物理方式,帮助缓解病情。家长根据孩子生活规律的变化来做初步判断,减少频繁跑医院的劳顿,减少是否用药的疑惑,孩子和大人都轻松,最终受益的还是孩子。
智慧锦囊
(1)孩子生病勿惊慌,家长淡定的态度,对孩子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2)无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有它的药理作用,要视宝宝的病况决定选用哪种,不能绝对。100%植物来源的药物并不代表100%安全,不要随意给孩子吃所谓的“小中药”来强身健体,要牢记“是药三分毒”的古训。
(3)当需要中药和西药同服时,建议服用两种药物的间隔时间至少1个小时。
(4)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时,还需注意各药物的有效成分,以避免重复用药,加重不良反应。
(5)宝宝发烧的日常护理
①多喝开水,增加尿液排尿量,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
②饮食上宜吃清淡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小米粥、小面条、蒸蛋羹等,少食多餐;
③保证宝宝有充足的睡眠,穿的衣服要宽松一些,房内注意通风换气;
④宝宝服药后可能会出汗,不要盖得太厚,以免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出汗后及时擦干,并更换内衣,防止着凉。
(6)常用发烧物理降温方法
头部冷湿敷: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挤压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3~5分钟更换一次,或使用退热贴覆额头。
温水擦拭或洗浴:水温在37℃左右,多擦洗皮肤,刺激血管被动扩张,促进热的发散。擦浴时用力要均匀,至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些,以助散热,温水擦浴后用大毛巾将宝宝包好。
(7)宝宝发烧等可能要化验的病,最好观察24小时再去医院,很多病毒都是在24小时以后才能检查出来。
(8)宝宝用药“六不”
①不听别人推荐药品;
②不信神奇疗效药品;
③不买夸大不实药品;
④不吃来源不明药品;
⑤更不要推荐药品给他人;
⑥不与别人分享药品,尤其是处方药,对一个人病症的药不一定适合另一个人的病症。只服用医院、诊所或合格药店购买的药品,共同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9)做勤观察、细心的父母。宝宝的精神状态很重要。如果不耽误吃和玩,说明他自己身体还可以与病毒“做斗争”,遵医嘱吃药就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