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激荡心灵的思想洗礼——全市党员干部学习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时的优良作风,坚持弘扬焦裕禄精神,激发了久久为功办大事、胸怀群众接地气、脚踏实地促发展的精神风貌,党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修养显著增强,宗旨意识更加牢靠,为民务实清廉理念根植于广大党员干部灵魂深处。
这是一场抓铁有痕的作风锤炼——“四风”问题得到整治,党风建设的新常态进一步形成。全市各级紧紧围绕解决“四风”这个靶子,大力开展“21项”专项整治,共压缩“三公”经费1.6亿元,查处违规进入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915人,清理调整超标办公用房55618平方米,清退公务用车119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这是一次帮民惠民的集中行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全市共清理拖欠群众钱款问题185件,涉及金额9.9亿元,清理违规占用绿地项目110项。大力推进“三级平台、两个代办”,积极推广“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系统,探索了一条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新方法。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我市从2014年2月起,集中开展了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市四大班子、22个县(市、区)、90个市直单位、6个市属企业和5所市属高校,紧紧围绕“灵魂深处受教育、结合实际搞活动、扎扎实实见成效”的要求,对作风之垢、行为之弊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近一年时间里,一批批党员干部走村入户接地气,一件件民生项目先后落地,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解决……全市上下激发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正能量,奏响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最强音。
做老百姓的贴心人
汇聚起跨越赶超的强大正能量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委坚持真开门、开大门,通过不同途径、多个侧面、各种形式,听取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形成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的征求意见网络,全市各级各部门查找的问题出现了井喷式涌现。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剖析思想根源切实解决突出问题。
自我剖析不遮不掩、触及灵魂——“我有时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要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也担心事干多了,越位不讨好;话说多了,越权不中听,积极进取的精神有所弱化。”
批评同志秉持公心、建言辣味十足——“你在县里工作时间比较长,工作干劲和创新精神有衰退。一起研究工作的时候,你会经常流露出松劲思想,有时候对工作也有不耐烦的情绪。要继续保持革命激情,克服得过且过的思想。”
像上面这样掏心见胆、刺刀见红,剑指“四风”、心系群众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我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二环节中,各级党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比比皆是,随处可闻。
民主生活会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好的开端。对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查出的问题,市委要求立即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项目,列出详细的时间表、任务书,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
立行立改,让群众看到变化增强信心。日前,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民韩彦茹提交了一张登记表和相关材料后,只花了六七分钟就办理好了公司需要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工作人员不但热情,而且效率很高。我本以为办这个证很麻烦,没想到很快就办好了。”韩彦茹说。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起,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思想整改和作风整改同步推进,大力破除官场陋习,强力攻坚顽症痼疾,以改进作风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针对群众反映的部分后进农村(社区)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市委与县(市、区)委书记,市委组织部与县(市、区)委组织部长,县(市、区)委与乡镇党委书记,分别签订后进整顿工作承诺书,压实县委书记第一责任、常委组织部长主要责任、乡镇党委书记直接责任。市委组织部出台专门文件,明确规定整顿工作不力、出现重大问题的,对县委书记、组织部长、乡镇党委书记进行警告、约谈、问责、建档等责任追究,直至提出调整意见。对各县(市、区)162个后进村(社区)进行明察暗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赞皇县政务中心
建章立制,让教育实践活动成果长期有用。
“用制度规范干部行为、用机制制约权力运行”。在活动中,我市始终坚持及时总结提炼,注重把成功做法和经验用制度固定下来,抓好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确保形成的制度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
为使制度建设更加健全完善,克服“四风”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我市把建立健全克服“四风”的长效机制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将成功做法、经验探索系统化,贯彻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和刚性约束更加牢靠。各级党委(党组)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围绕反对“四风”和干部队伍管理、促进改革发展、基层组织建设、服务联系群众等八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完善,先后制定了常委会议事决策、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党员志愿服务、治理文山会海、规范公务接待、行政执法过错追究、“三公”经费使用等3005项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为从源头上遏制“四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市委活动办制发了《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度工作指南》,组织各级各部门对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切实做好废、改、立工作,对于制度缺位的,抓紧研究建立新制度。市纪委完善了进一步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婚丧喜庆的若干规定,严格规定党员干部“十不准”,实行了婚庆事宜承诺和落实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市委办公厅专门出台文件,采取限电等措施,对会议时间进行了严格限制。市委政法委推动各级政法机关建立责权一致的办案责任制,明确规定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全市党员干部深化了对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认识,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更强了。
灵寿“最美县委大院”——对自己抠门对群众大方
为民、务实、清廉如何诠释?我市灵寿县用一座用了60年的县委大院来践行群众路线。这座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县委大院,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最美县委大院”。这两进六排的平房还是砖木结构,不仅老旧,而且院子狭小,包括县委书记办公室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县委机构都“蜗居”在这里办公。60年间,除了在必要时对其进行修缮,或对墙体进行粉刷,几乎未再进行过任何改变。
不盖新大院不是缺少资金,而是将钱用到民生上,这样的县委大院如何不美?
“我1977年到县委组织部工作,这几十年来县委大院几乎就没有改变过。”灵寿县原县政协主席赵景春回忆起初到县委大院时的情景:“房子地基是石板铺成的,墙体是青砖垒砌的,房顶用木头椽支撑,芦苇席和黄泥做顶。一到雨天,就会出现‘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情况,条件十分简陋。”经过80年代后期和2005年的两次修缮,县委大院围墙变成了铁艺栅栏,原来的一色红墙刷成了白色,墙基易潮处贴上了石片,才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模样。“虽然现在看起来房子都还干净整洁,但是仍然沿用了以前的墙体,很多边角也是‘补丁摞补丁’,至今还有些裂缝没有修补好。”赵景春说。
随机走进一间办公室,就可以看见几个人挤在不足18平方米的地方办公,再加上档案柜和双层单人床,办公环境狭小局促。天花板也已脱落,裸露的窟窿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苇席、白灰、石膏层层修补的痕迹。由于自来水管都在室外,如果天气寒冷,也会面临水龙头被冻住无法取水的问题。但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却并没有抱怨。该县的工作人员丁媛媛说:“相比较那些穷苦的群众,我们对现在的环境很满意,如今我更为在这里工作感到自豪!”
灵寿“最美县委大院”
建楼经费都去哪儿了?原来都被“挪为民用”。
“灵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还有7.6万贫困人口。面对那些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群众,谁也不可能忍心去花钱盖办公楼!”灵寿县委书记宋存汉的一席话,道出了灵寿历任县领导心中“民生高于一切”的那把“尺子”,说出了“最美县委大院”美之所在。
对自己“抠门”的灵寿县委对人民却十分“大方”。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每年国家为灵寿县拨付的扶贫款约在百万和千万元之间,虽然财政一直紧张,但用于教育、民政、农村、交通等民生事业的投入却不低。“去年,灵寿财政全部支出为11个亿,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投入约达9.6个亿,占到了83.94%,达到或超过国家的要求。”宋存汉说。
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灵寿县投入资金最多的四项,排名分别是教育、农林水事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投入位列第一。资金向教育事业倾斜,只是灵寿县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民生的一个缩影。
政府的形象好坏,从来就不取决于办公楼的豪华程度,而是看政府是否把主要精力、财力用于发展经济、保障民生,是否将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经济发展了,财政资金宽裕了,适当改善办公环境无可厚非,关键是不能因此养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主义作风。学习并坚守“最美县委大院”所代表的勤俭节约、执政为民意识,才是根本所在。
“把新闻写在大地上”的宣传干部
2014年2月20日,一场特殊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报告会在平山县举行。报告会的内容正是该县好干部齐庆三的感人事迹介绍。“我是流着泪听完报告的。”平山县妇联主席宋立新说,“我们一定要以齐庆三同志为榜样,爱岗敬业,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业绩”。
2013年11月11日,中共平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齐庆三因心脏病突发倒在工作岗位上,永远离开了他坚守17年的宣传阵地,时年44岁。
“平山人民失去了一个好儿子。”平山县委书记这样悼念他。
“庆三是我们永远的榜样。”生前的同事这样痛惜他。
“老齐,是个好人。”采访联系点的基层群众这样缅怀他。
……
齐庆三把一腔赤诚都扑在了老区平山的新闻宣传事业上,以每况愈下的病弱之躯,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了13个年头,即使在他生命最后的两天多时间里,他依然在为宣传平山、推介平山奔波着、奋斗着。
1998年8月,平山县西部山区突遭特大暴雨袭击。齐庆三主动请缨到重灾区北冶乡采访。乡里的同志说“路都不通,你就在乡政府附近看看算了”,但齐庆三坚持到受灾最重的村去采访。不通机动车,他就骑自行车,连自行车也走不了的地方,他就步行前往,有时甚至一天数次过水流湍急的险隘河。连续奔波了三天两夜,他走遍了该乡所有的重灾村。因电力中断,他就点起蜡烛连夜赶写稿件;实在顶不住蚊虫叮咬,他只得点起了火绳。等稿子写好已是凌晨5点,齐庆三马不停蹄地赶早班车把稿子送往石家庄日报社。次日,一篇满含深情、反映灾区干部群众抗灾自救的通讯《冲不垮的堤坝》在一版显要位置刊发出来。这篇来自重灾区一线的鲜活报道,极大地提振了灾区干部群众重建家园的士气和斗志,一批批社会各界捐助的救灾款物,也循着这篇报道提供的线索,送到了灾民手中。
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宣传干部,齐庆三常对同事们说:“我们搞新闻报道,不能图红火、凑热闹,一定要眼睛向下,把更多的笔墨留给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留给‘小人物’,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用我们新闻宣传的特有方式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为全县的发展大局服务。”
面对清贫,他选择在坚守中升华。
齐庆三的清贫在平山县委宣传部内部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他常说:“基层宣传工作直接面对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矛盾和挑战不容回避,‘好汉子不愿意干,赖汉子干不了’,要守好这块阵地,就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但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发现,他清贫的程度大大出人意料。
——在县城工作,却买不起县城的房子,齐庆三一直借住在县城的岳父家里,谁知这一住就是22年,直到他离开人世。老式电视机、生锈的老吊扇、靠墙摆放的几件老式桌椅、小板凳、小马扎,这几乎就是他家客厅里的全部摆设。
——一辆老式28型“飞鸽”牌自行车,一直陪伴齐庆三上下班20多年,至于它是哪年买的,就连它的老主人——齐庆三的岳父也早已记不清了。
好干部齐庆三
——一部手机用了六年多,键盘上的标识全部被磨掉了,同事们经常开玩笑说:“齐部长,你的手机可是‘保密手机’,扔到大街上估计都没人拾,因为拾起来也不会用啊。”
然而当看到来自全县农村、厂矿企业及其他行业的吊唁人群时,当捧起他在中央、省、市级报纸刊发的1360多篇新闻稿件时,让人不由地感悟到:齐庆三不是清贫,而是富有,他是物质上的穷人,却是精神上的富翁。他这种在清贫中的坚守,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他就像一棵生长于贫瘠土地上的小草,永远忠于脚下的土地,用生命歌唱春天。
平凡、清贫、坚守、卓越,生命的旋律如此简约而铿锵。寒来暑往17载,齐庆三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满腔赤诚,牢牢地守卫着基层的新闻宣传阵地,全身心投入,忘我地工作,书写了自己无怨无悔的壮丽青春,把一个基层宣传干部的感人形象牢牢地矗立在这片他曾为之奉献心血、才智的热土中,用生命阐释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真谛和价值,他的生命必将在对新闻事业的崇高追求中得到永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